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析

2018-03-16 09:31俞秋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俞秋兰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而基于高职院校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用工需求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创业教育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AS16114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28-02

在社会市场竞争形势日渐激烈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就推进着各企业不断增高的用工需求。在这一实际情况之下,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良好的满足了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两方面的发展需求。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实践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社会組织,一直以来就坚持着与各大企业保持良好人才输送关系的发展战略。基于这一战略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与输送纽带。经过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人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就业问题的不断突出,校企合作模式在现阶段的一些问题也突出的体现了出来。

(一)起步较晚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我国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实践以及研究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这一问题尤其是体现在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平台的缺乏方面[1]。现阶段,由于政策、资源、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进展相对较慢。并且,大部分开始落实校企合作模式的院校还处于摸索实践的初级阶段,普遍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

(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两大合作主体中,院校因为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影响,探索以及实践的表现比较积极,但是,在企业方面,由于相关实践动力的不足,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首先,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较高,缺少校企合作的相关专项发展资金。其次,定向专业培养不足,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就业特点,增添了企业的投资风险。此外,校企合作缺乏模式效应,企业缺乏对合作的信心。

(三)稳定轻以及长效性缺失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其合作主要还是依靠校企双方领导的人脉关系来维系。这样的合作纽带是非常脆弱的,不利于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的有效调动,稳定性以及长效性明显缺失。

二、国内外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一)美国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始于1906年,其运行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入学的前一个学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集中教学,在之后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对余下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学校的教学成本负担,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2]。另一方面,其能够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能够更好的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这一合作模式之下,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体现的非常明确,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履行双方的义务以及权力。此外,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基本均等,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时间的大致相等。

(二)德国双元制

这一模式形成的基础是德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的经济突破性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之下,德国通过这一模式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是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即在国家立法层面的支持下实现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学校与企业的分工十分明确,学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企业则负责学生的实践与实习。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相比,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对学生的培训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以及学校两个场所,且企业的实践培训占大部分比例。其次,具有非常强的工作针对性,企业在学生的培养方案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地位。此外,政府直接参与,主要表现在立法规范,政策支持等方面。

(三)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发展的相对较晚,在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方面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现阶段,我国应用较为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订单式。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进行招生以及培养方案制定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由学校传授,实践训练则由企业负责,并且,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进入企业工作。其次,职教集团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主要是将学校与企业的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资源充足的职教团队,以此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学校与企业双方获得更多的利益。再次,冠名班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院校之中设立学费资助以及奖学金制度,与学校合作,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培训活动。这一方式,对于高职院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培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是国家比较提倡的一种合作模式。此外,实习基地共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主要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企业负责资金的注入,提供相关技术以及设备支持。学校则主要提供场地以及教学资源。在这一体系下,企业可以在实习基地生产产品,学校可以在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能够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高职院校的小区合作模式发展策略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企业国际贸易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一发展形势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危机。校企合作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方法,应该作为高职院校在现阶段的重点发展策略。

(一)发展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现阶段,高職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方的主观建立,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投入成本大[3]。对此,应该构建一个密切联系院校以及企业双方的合作桥梁。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必然产物,其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就体现了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桥梁地位。一方面,企业协会能够发挥其职业资格制定的作用,强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切实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发挥其市场信息传播的作用,建立起院校与企业二者之间的良性沟通桥梁,推进二者之间的更好合作发展,实现双方的实际发展目标。

(二)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传统的建立在校企双方领导人际关系方面的校企合作关系,虽然在操作方式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其在灵活性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漏洞,不利于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在这一实际发展环境之下,应该积极的探索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可以建立“董事局”的合作模式,由董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的战略规划以及方案的制定,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中来。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其对合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院校发展定向培养,推进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此外,还可以采取订单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招生规划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如此,一方面实现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机优化,另一方面,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双方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建立深度合作动力机制

现阶段,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效的发展动力比较充足,在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各大院校一直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对此,应该从校企双方的利益方面着手,构建双方深入合作的动力机制。应该从政策方面,给予院校一定的扶植,重点解决其合作专项资金缺乏、教学设施不足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企业方面,应该进行一定的宏观干预,以政策、法律、规范等多方面的形式,鼓励其建立与院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这一合作模式的深入推进,对高校以及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晓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

[2]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5,05:117-123.

[3]王玫武.基于发展区域经济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探讨[N].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02):13-17.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