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30年为界看茅盾“作家论”批评作品的变化

2018-03-16 14:13阳宇鸿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茅盾丁玲左翼

阳宇鸿

摘 要: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批评家之一。他的批评作品主要是为人生,为时代的艺术,左翼文学时期和新文学时期是茅盾批评的两个黄金时期。第二阶段1928年到1935年的左翼文学时期主要是他"作家论"批评文体的创作。我是从批评作品内容的关注点,审美艺术的减弱趋势和阶级分析模式不断加强及原因分析的几个维度,并以1933年为界看他早期批评作品到后期批评作品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茅盾;"作家论"批评;1930年为界;变化趋势

前言:茅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摸索形成了独特的“作家论”批评文体,他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只有八篇,篇数不多,但是对五四时期及之后的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特色总结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这八篇作家论文体各有特色。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研究资料,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他的某一篇有突出特色的批评作品分析他的批评方法,还有研究“作家论”批评文体中三篇写女性作家的性别因素,研究作家论批评文体中印上左翼思潮變迁的烙印。我在知网上看到有一篇有关研究茅盾作家论之流变刍议的文章,基本上是探讨茅盾作家论批评文体阶段性流变的状况。而真正谈论关于茅盾“作家论”批评呈现大致的变化趋势的文章很少。我以1930年为界浅谈茅盾“作家论”批评变化的趋势,是因为193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茅盾在那年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我看的八篇作家论里有三篇茅盾写于1930年前前期的批评作品,后五篇是茅盾中断了大概四年的时间才又开始作家论批评文体的创作的,其中以1930年为分界点,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创作的批评作品前后期转变的一个大致趋势。因此,接下来我就从茅盾批评作品创作的转变的几个明显地方去探讨1930年前后作品批评转变的原因。

一、从对作家作品的关注转向对作家主体的关注

在茅盾创作的八篇作家论批评作品中,1930年前创作的批评内容的关注点基本上是在作家作品上的,从批评作品大量引用作家著作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再从作品本身去分析作家创作的特色,其中以最早的一篇《鲁迅论》和最为突出。1930年后的作品批评的内容主要是以作家主体本身为关注点去看她们的作品特色,其中以《女作家丁玲》和《庐隐论》最为突出。接下来我就阐释我总结出这个点的原因。

茅盾以史论的调子创作的《鲁迅论》中就大量引用了鲁迅作品中的原话和鲁迅写的序。如茅盾引用鲁迅的小说《端午节》中的一段话:“方玄绰低下头来了,觉得这也无怪其然的……他其实明明已经收到了衙门的领款凭单的,因为恐怕这人将来未必会还钱。” 并评价鲁迅的作品巧妙的分析了人类的自利心,揭露了人性的弱点。茅盾引用大量鲁迅作品和自序以及其他批评家对鲁迅的作品及本人的看法,得出中肯的具有茅盾特色的评价。后期《女作家丁玲》当中,茅盾大量写了女作家丁玲一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以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她的影响去看她的意识形态,进而分析她的题材变化和作品的特色,这个就主要关注的是作家本身了。《庐隐论》也是如此,茅盾开篇就提到:“庐隐,她是资产阶级性的文化运动“五四”的产儿……” 接下来便是总结庐隐在五四时期的影响下作品具有的特色,大部分关注点放在了庐隐作家主体身上,因为她和丁玲都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更加具有时代的色彩,所以茅盾在论她们时更加关注的是作家主体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

总的来说,1930年前期的作家作品批评主要对其作家大量材料的引用,从关注作品本身出发去进行批评。而后期主要是关注作家主体的阶级立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等去判断作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他的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二、作家作品批评艺术审美的减弱

早期的作家作品批评不急于以“题材”决定作家立场,不急于对作品的主题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和归纳,茅盾就比较注重对作品艺术的审美。而后期作家批评作品更加注重对作家所处时代的分析,并结合作家本身的意识形态对其作品特色和题材进行分析。

《王鲁彦论》体现艺术审美的批评最为突出,茅盾在分析其主要的作品小说时从可爱的人物、描写上自然而朴素的特点去进行艺术审美的分析与总结。王鲁彦作品《秋夜》的开端诗意的描写,在对小说的描写艺术进行审美艺术的批判。前期的作家批评《鲁迅论》也是如此,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分析鲁迅“老孩子”的妩媚口吻的体现。还有《读倪焕之》,茅盾批评叶绍钧小说《倪焕之》是从结构布局上、人物的性格等方面去评价。

总的来说,1930年以前茅盾的三篇作家论批评文体都较注意对审美艺术的批判,善于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分析,尊重作家创作的选择和对艺术的追求。1930年以后的作家论批评审美艺术上减弱了,因为作家把更多批评的重心放在了对时代要求和作家阶级立场的分析上了,因此减少了对批评作品形式上语言、结构等方面的评价。

三、阶级分析批评模式的不断强化

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方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阶级分析为核心,这种批评方法基本上以寻求时代要求——作家的立场——作品的倾向的批评思路贯穿于八篇作家论批评中。以1930为界前期的三篇到后期的五篇作家论批评作品都呈现出这种阶级分析批评模式不断加强的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是写于1932年的《徐志摩论》,最为明显强烈的显示出这种批评模式加强威力。

茅盾前期的《鲁迅论》和《王鲁彦论》、《读倪焕之》这三篇批评文体都比较注意艺术的审美,其中作品批评中也有时代社会的要求,但是茅盾早期的批评中还应用得比较自然、宽容,并没有像后期那样简单的进行时代、作家、作品的倾向一一对应。茅盾在评价鲁迅作品中的“老中国儿女”时,虽然也有社会时代的一些影响,但是并不是按照一个固定模式去一一对照的,而是较注意从文本本身所体现的去反映作品中的社会意义。而后期的《徐志摩论》和《女作家丁玲》明显突出了“阶级分析”的核心作用,往往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去分析作家的阶级意识形态,再由此反映作品批评的一个现象。在《徐志摩论》当中,明显体现这种阶级分析为核心的批评方法的应用。茅盾在其中谈到徐志摩对欧美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向往,在《婴儿》的评论中他指出作品中的“苦痛的现在”是指军阀混战,他所盼望的“洁白的肥胖的活泼的婴儿出世”暗指新的政治、新的人生,茅盾在作品中论述了徐志摩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认为志摩诗人的政治意识非常浓烈。 因此茅盾在评徐志摩的诗时的作品的政治倾向体现作家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非常明显。《女作家丁玲》是茅盾写于1933年的最后一篇作家论批评作品。茅盾在文本中叙述了丁玲生平的大致经历,认为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的时代烙印”的青年女性,这种对丁玲政治阶级性质的认识体现在她著名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里,体现的是五四解放时期女性所特有的苦闷、叛逆和矛盾 。其中“题材决定论”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丁玲前期作品主要是以女性精神苦闷为中心题材的短篇小说,到后来出现“革命加恋爱”题材的长篇小说,直到最后“革命加恋爱”题材被清算。

茅盾1930年前的作家论批评作品以阶级分析为核心的批评固定思路还不太明显,也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然而到后期这种阶级分析模式越来越强化,导致后期茅盾作家论批评文体美感的减弱,社会政治色彩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强化模式的出现和茅盾这一段时间的文艺思想的变化有着重大的联系。

四、以1930年为界作品批评变化的原因

193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茅盾早期的最后一篇《读倪焕之》是写于1929年5月,而中间断了接近四年的时间,从1932年10月的《徐志摩论》开始陆续创作了后期五篇作家论批评文体。在这四年的中断时间里,以1930年最为突出的事件影响了茅盾作家论批评文体到后期的转变,茅盾受社会时代思想的影响,“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思想明显在他后期的作家论批评文体中显现出来。

1930年茅盾经冯乃超的介绍加入了“左联”,虽然中途也有迟疑,可是他还是一直坚持到了1936年左联解散。 而这一段时间恰好又是茅盾后期五篇作家论创作的重要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在“左翼”联盟中思想变化的影响。

茅盾1930年前期的作家论批评是在1927-1929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创作的,他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避难,直到1930年返回上海,不久便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瞿秋白建议左联再办一个文学刊物,主要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和一九二八年以来的普罗文学運动进行研究和总结,并建议茅盾作为领头人先写此类的文章。 这时候的茅盾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的创作基本是为时代、社会的要求所作,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越来越强,所以这才会导致他后期创作更加急进,政治色彩突出,阶级分析固定模式的一一对照显示在他的作家论批评。不过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1934年创作的《落花生论》就比较特殊,可以说这是茅盾后期作家论批评文章中最具有赏识的一篇。《落花生论》采用的是主客对话的特殊形式谈论落花生作家怪癖的性格?,后又具体评价他的作品又是怎样体现“怪癖”的。 那时候处于“左翼”作家联盟中的茅盾创作的批评文章带有左翼思潮的烙印。他从前期对作品的关注转向到后期对作家主体的关注,是因为那时候与“革命文学家”、“创造社”等的论争,为了证明茅盾自己的创作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无产阶级的创作,后期茅盾就写了带有浓厚时代政治色彩的批评作品,他把关注点集中到作家本身的阶级立场、意识形态、出身等方面去看作家作品的倾向,可以说他后面评论的作家基本上就是和他处在统一战线的左翼作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回应,更好的做到文学为政治功利性服务。茅盾以政治思想的绝对去创作后期作品,自然而然批评作品的审美的艺术感就会减弱,并形成一个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以1930年为界看茅盾作家论批评作品的变化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1930年前期的创作对作品的关注多于作家主体,这样自然文本的艺术审美感要比后期强一些,批评作品有这样的体现又是因为前期以“阶级分析”为核心的批评方法没有那么明显,茅盾那时的批评相对比较宽容和切实,没有像后期那样按照时代要求-作家立场-作品倾向去简单的进行一一对照。而以上的这些变化又是因为茅盾在1930年加入了左联,受左翼思想的影响他的文艺思想的变化反映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当中。因此以1930年为界前后期的作家论批评作品才会呈现出这样些大致变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7年版。

[2]茅盾:《茅盾全集》,中国文论第18到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

[4]茅盾:《茅盾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5]万树玉:《茅盾年谱》,浙江文艺出版社。

[6]蒋光慈: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7]叶子铭:《茅盾漫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8]钟桂松:《茅盾正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9]王晓东:《茅盾作家论之流变刍议》,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猜你喜欢
茅盾丁玲左翼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江南书院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茅盾手稿管窥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