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2018-03-16 14:28任寿英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思考

任寿英

摘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考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公共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过去我们长期使用的概念是社会文化、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共”二字是它和其他文化类型最显著区别。所谓公共,强调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还比较大,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尤其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美丽中国,建設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文化繁荣是重要力量;建设人民幸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受文化权益是人民享受精神幸福的关键。公共文化所提供的具体内容、具体活动、具体服务,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相适应,因此是动态调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公共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六大任务”,即以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公共文化应该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有保障、能就近方便享有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它是全体人民对社会文明进步成果、对文化创造成果的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于文化工作各方面,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各环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公共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

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公共文化?或者说公共文化独特的属性、功能、特征是什么?文化服务体系要以群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健康有序的文化活动,向广大群众传播文明健康向上的理念,由于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缺乏经验,没有行为规范,以至于在个别群众中的出现“对人不感激,对已不约束,对事不尽力,对物不珍惜”不良思想意识,说到底就是群众文化方向的缺失。群众文化是有沉淀的,由于观念不同、思维不同,带给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在和面的时候,将水倒进面里进行掺和的时候,面和水就和在一起了,面里有水,水里有面,分不清什么是水什么是面。群众文化体系与精神境界提升就像水和面之间的关系一样,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群众文化通过各种载体、现场演出、文化节、艺术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不同文化味道的“水”,和出不同味道的“面”,也就是做出不同的“点心”,让群众尝到文化的“果”。不同的文化体系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产品。但不同味道的水和出来的面人们只会说这个是什么味道的面,肯定不会说什么味道的水,因为人们关注的是面而不是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决定了公共文化首先要承担面向所有人传播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使命与功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本质功能是以文化人。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承担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公共文化完成这一任务的独特方式,在于它是通过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去实现,让老百姓在满足精神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以充分的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让核心价值观、共有伦理规范、传统文化基因内化于心,这就是公共文化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升华人的境界的独特功能。没有丰富多彩、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失去了基础。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创建学习型团队,要以“共同愿景”为指引,培养组织的团队意识,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通过引导群众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工作风格,不断增强员工的辨证思维创新能力。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理解:“金钱有诱惑力,事业有凝聚力,竞争产生压力,文化形成亲和力”。压力预示着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产生动力,二是可能把人压垮。压力如果产生的是动力,那么就能使凝聚力上升到一个层次;压力如果把人压垮,那么凝聚力就会消失。所以,通过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文化自信力、文化亲和力。它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每个人在事业的不同层面上都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和感觉,而且能够帮助大家在金钱利益和竞争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运用互联网+理念,搭建“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内循环”为“外循环”。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图书馆是一个组织体系而不是一座建筑”,说的是图书馆,用在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上道理相通。所谓组织体系,就是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体制。总分馆体制的本质就是通过总分结合的组织体系,把单个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设施群,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在体系内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上下联动,从而解决农村、工矿企业、基层资源和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目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送”给老百姓的服务和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真正搞清楚了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是什么,标准化的基本服务和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就可以有机统一,就能减少或杜绝公共文化的供需脱节,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新功能、新任务。公共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因此,群众通过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产品,不仅植根生活、反映生活、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成本最低、参与度最广、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最强,所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提高服务效能,一定要进一步通过培育文化志愿者、业余文艺团队等形式,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热情,培育出一大批老百姓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5-01-15(001).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思考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