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

2018-03-16 08:38练强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深刻变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追本溯源、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对于指导今天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出发,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方社会;思想源流;

引言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开始关注并研究东方社会,提出了东方社会实现社会转型的相关理论;在这一基础上,列宁对理论进行延伸,并对十月革命加以指导取得最后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自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本文尝试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以此为基础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流,这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丰富和完善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当中,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逐渐形成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1.1东方社会的结构及特征

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系下,无论是《资本论》还是其晚年的一些相关思想,都有着东方社会发展结构及特征的相关论述。

首先,关于土地所有制方面的论述。以中国为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当中,土地国有制是典型的特色。在东方国家之所有会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轨迹,与东方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这也是解释东方社会发展现象的一个主要密码。只有搞清楚了东方社会土地所有制关系,才能够理清东方社会的种种制度,在东方社会中,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国家始终是土地的最大拥有者,因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也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形态。

其次,社会基本经济组织。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体系的阐述中,围绕社会基本经济组织主要是借助地缘和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村落,马克思强调在印度的发展制度中,通过社会村社制度让各个结合体逐渐独立拥有自身的生活方式。这也形成了马克思关于古亚细来生产方式的认识来源。

最后,政治关系方面。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东方社会发展制度体系中,专制的政治关系占有发展的主流,这是与其特有的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关联,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注重管理的集权性,即使经历改朝换代,其整体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所以,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国家在政治关系演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也与其相对隔绝的政治生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1.2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东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使马克思在十九世纪40年代开始关注东方国家,50年代开始研究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从整个宏观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出发,进一步的聚焦东方社会的现实发展。他指出,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入侵,东方国家原有的政治关系、经济基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在逐渐的并入世界历史发展轨道。

首先,印度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殖民的主要对象,在漫长的殖民统治中,原有的农村公社发展模式逐渐被西方打破,印度传统的亚洲专制正在被欧洲专制所取代。这在很大层面上导致了印度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被马克思称为印度是“没有历史的历史”。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发展的模式及道路轨迹方面与印度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外来入侵,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中国并没有完全像印度一样被解体。他依然保持主流的发展特色,它所彰显的、顽强的国家生命力是其后续得以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俄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双重的发展特点:一方面,是公有制基础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私有制继续存在。这种发展的双重属性,让俄国成为唯一一个保存农业公社的国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依然指出俄国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这主要是发展的两重属性,会导致整个公社的解体,私有化将会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马克思在论述中进一步强调,对于农业公社其最终的发展不外乎两种结局,结局都与其所处的内外发展关系有关,如果俄国要真正的走向社会主义,就需要从根源上来肃清私有制所产生的发展影响。

作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源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论述中进一步的探讨了土地所有制、农村公社以及政治经济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从环境入手指出了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社会政治发展停滞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马克思指出,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结构发展特点的特殊性,在进行社会演变的过程当中,很难完成像资本主义那样的过渡与发展,他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完成自我的改革与突变。这种力量在很大层面上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的军事强大,让中国不得不重新进行定位。原有的自我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被迫向世界开放,在这一开放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中国成为被掠夺和统治的对象,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刺激和动力。在面对艰难的选择过程当中,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就需要共产党人正确回答中国特有的结构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搞清楚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走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从我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动力出发,逐渐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具体延伸和应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某些方面为中国寻找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相关的论述中,进一步地指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矛盾的民族性,在不同的国家,相似的矛盾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要跳出狭隘的民族发展观,探求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借助借鉴别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避免从头再来。这是在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地探求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且还有着俄国现实实践的借鉴与参考。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明确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可以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2列宁对东方民族历史命运的探索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者,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从俄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了探索。他对东方民族历史命运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无产阶级夺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很多东方国家沦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自身发展缺乏有力的条件,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独立,需要首先借助夺取政权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独立。在这过程当中,列宁指出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完成并且获取胜利,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国家率先实现并夺取政权。例如,统治阶级失去统治基础,被压迫阶级达到忍耐极限,群众的反抗意识增强,只有在这样的主客观综合条件下,革命才能够发生,产生足够的摧毁力量。列宁根据当时整个俄国革命的发展形势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和俄国所有资产决裂,通过武装夺取政权,才能够取得最后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一论点指出了无产阶级获取革命领导权的方式,以及发展方向。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地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东方国家如何创造社会主义文明前提,列宁曾经指出在革命的时代,政权的夺取要比正确地运用政权更加容易。可以说,暴力革命只能够解决政权更替的问题,但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生产关系的问题。

所以,在革命成功之后,需要将原有的发展矛盾进行转变,把发展社会、建设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前提,因此,列宁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渐借助新经济政策来避免在过往的发展中所存在的包括战时共产主义在内的诸多发展误区。列宁的这一政策论断最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到中国,这一论断给了中国革命发展很大的启示。在毛泽东看来,列宁所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总结和完善,是列宁结合俄国革命自身发展实践所进行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它在很大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因此,在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要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制度体系下,不断的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为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扫清障碍,促进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例如,在列宁的主张中,强调对党的建设和领导尤其是强调对党员自身素养、工作纪律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党员腐败作为新政权建立后的主要任务。同时,列宁还高度重视在政权建设过程当中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在1922年,列宁指出,由于如果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脱离文盲,这是导致俄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教育发展,要落实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在列宁的这些论述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地梳理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并逐渐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也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今后不断的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源流发展的启示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源流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当代不断进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源流的梳理,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3.1坚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需要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来进行系统的完善与补充。在這过程当中,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探索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没有一个国家有着相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可以借鉴可以参考,不能走经验主义的僵化老路,也要注意探索中避免走上邪路。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发展误区,在很大层面上是缺乏对中国特色的理性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盲从。因此,在今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坚持中国特色应该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理论的主要体现。

3.2牢牢把握中国国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重申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一方面,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当中,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发展理念,不断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坚持中国国情,才能够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少走弯路,稳步前行。

3.3与时俱进,坚持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相比较而言,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在今后的中国道路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完善中国模式中国思想,让中国的发展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多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地自我提升与时俱进,尤其是围绕在改革开放之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民生领域所出现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只有不断的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提升。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源流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共产党人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当前,我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比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无比珍惜这一发展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我们的指导思想体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从中国印度等东方社会国家的发展入手,分析其自有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借助新经济政策不断的完善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国家的发展理论体系,我国共产党人借助马列主义的先导性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发展方向,最终打开了雄伟的历史篇章。不仅促进中国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波.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关系[J]. 山西青年, 2017(1).

[2]黄佳楠, 刘振华.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5).

[3]关欣雨.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与实践[J]. 读天下, 2017(4).

[4]李冬萍, 王丹.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J]. 才智, 2017(29).

[5]宋洁.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J]. 中国培训, 2017(8):228-228.

作者简介:

练强,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练强(1980.12-),男, 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