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领导干部的国学根基

2018-03-16 09:26邹宝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学领导传统

邹宝吉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从周朝起直到今天,文化长河绵延不息,形成璀璨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像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学说。成为与西学相对的国学,也就是一国之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书法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国学;根基

这些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深远,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观念和精魂,自觉指导人们的行动,所以夯实国学根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十分重要。

1 学习国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知古鉴今,可以提高人文素养,正确对待义与利,己与他的关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承担了复兴中华的脊梁重任,要知道复兴的路径与目标,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厚植在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所以要学习国学,传承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礼义廉耻、和而不同等丰富内涵,这对于滋养品格,锤炼官德意义非常。

中国的传统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把修身列为第一,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意味着要成为立德立言的典范,成为优秀人格的标杆,而不是“双面人”,要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官员。

像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指出德行是核心,所以领导干部是德行的代言人和践行者,不能没有官德,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成为发展的障碍,懒政,怠政,无所事事,要向古代的名臣将相一样,做到忠于人民,勤政廉洁,顾全大局,做到为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要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学习的榜样,自己身正,威望自然就树立了,影响自然就形成了,教化的作用远大于权力的硬性管束。

提高领导干部的国学素养,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学习“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的廉洁观,学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安危观。在学习中提高层次和觉悟。去补足短板,提升境界,不能被金钱和功利迷住双眼,走向堕落。“四风”问题屡禁不绝,“八项规定”置若罔闻,都一定程度上与官员的人生修养,政治觉悟有关。根本没有把为人做官的目的意义摆正,而是把私心私欲至上,把公权当成手段。要做到防微杜渐,以古为鉴,以史为鉴。如果人文底蕴深厚的人,就会自觉远离庸俗市侩,更不会沉溺于赌桌牌场、声色犬马,醉生梦死。要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抛弃个人名利得失以至生命,殚精竭虑。又怎么会腐化贪污,怎么可能考虑一己私利呢?要打好人文底色,夯实国学根基。

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人才具有人格魅力和领导风采,才更有资格去领导他人,试想一个病句连篇、字音不准、典故用错的领导能有多大的能力和影响力去号令一方。蒋介石与毛泽东相比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人文素养的区别,毛主席的诗文、书法、文章都惊天地、泣鬼神,充满斗志与力量。大气磅礴,不可阻挡,而蒋介石更像一位将军,整日军装在身,不苟言笑。神情木讷严肃,少了一分儒雅气度、统帅襟怀。

2 学习国学,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

领导干部,是执政的主体,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素质高下,境界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所以要学习国学,在优秀文化的教化与熏陶中,砥砺德行,争当表率,增强本领,用以指导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就明确了任务,同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总书记为全党做出了表率,他的讲话或文章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富表现力。《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勤天下无难事。”深刻地揭示了勤劳是改变局面的关键。《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注重治与乱的辩证关系,防范于未然。这是事物的规律。

国学中蕴含着做人修身之道,为官为政之道,以及执政方略,这是珍贵的本土化营养。像论证史书《贞观政要》就蕴含着丰富的执政智慧,太宗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饱腹,腹饱而身毙。”深刻地阐释了人民与执政者之间的关系。直至今天,一些官员仍然没有确立这样的“以人民为本”的观念,执政为了政绩,政绩为了个人升迁的观念仍然在作祟。2015年7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把“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行了法治宣示。学习、弘扬、广大国学文化是一种法律行为。

3 学习国学,是推动国家复兴的需要

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发出了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动员。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强大的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学习国学、普及传统文化,正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是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觉醒的继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领导要成为文化复兴的先锋。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伟大领袖毛主席之所以能指点江山,擘画伟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主席的学识、修养,更得益于他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他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自小就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熟读成诵,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他主张:“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终生都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不懈学习,他的藏书就达96473册,在紫石轩起居室,线装的古书竟放满了半床。这些文化典籍成就了伟人,更成就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推动了局面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典故信手拈来,在各国访问时经常在讲话中引用古诗名句,如在韩国访问时就中韩关系的阐释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国学中有智慧,有智识,有韬略,可以让人生更厚重,让生活更美好。要想提高国学素养首要的是要知识广博。不博古通今充分占有材料是不行的,图书需广泛阅读,历史、诗词、哲学等各学科知识都要涉猎,只有广泛占有才能触类旁通。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不能将国学当成一门具体的学科功利去背诵,去记忆,应该是在品读中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要坚持,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是坚持。只要一点点去涵养体会,终会有大长进,学习要摆正心态,更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能小猫钓鱼,必须心无旁骛,把点滴时间利用起來,积小胜为大胜。沉浸其中,忘我投入。

作为领导干部,只要拿出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和恒心,长期学习,手不释卷,“坐集千古之智”就一定能在国学的学习中汲取营养与力量,提高修养,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人民提供服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国学领导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