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考

2018-03-17 07:55李婕张建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李婕+张建勤

[提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农村贫困地区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更快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采取深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转型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教育扶贫等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1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实现“全面”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现阶段更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农村贫困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深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脱贫,扶贫形势依然复杂,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背景下,扶贫工作更加紧迫。因此,深化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对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举足轻重。

(一)坚持“六个精准”,深化精准扶贫。扶贫对象要精准,精准确认需要扶持的贫困家庭和人口是进行扶贫工作的前提。坚决杜绝以前识别不清、识别不准造成的该扶持的没扶持,不该扶持的却得到了扶持的现象发生。项目安排要精准,在找准贫困户的前提下,也要因人确立帮扶方式,要有针对性、指向性地安排扶持项目,从而实现对贫困人口更有效率的帮扶。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绝不能一刀切,一个项目应对所有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资金使用要精准,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按需按实、因户因人分配资金,不能搞“一刀切”或大包大揽。措施到户要精准,要针对不同贫困户的特点、技能等精准施策,扶贫人员要不断跟进,彻底解决措施到户效率差的问题。因村派人要精准,要把具有责任心,具有丰富扶贫经验,具有领导能力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人选派到贫困地区提高扶贫工作的水平,以实现更好的扶贫效果。脱贫成效要精准,脱贫标准既不能降低也不能提高,要进一步实现具体化、标准化,脱贫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也要科学化、严格化。

(二)创新扶贫管理体系,深化精准扶贫。创新扶贫管理体系,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让管理者真正扛起扶贫的责任。实行扶贫对象公示制度,并保证贫困户的认定、扶贫资金的运行、扶贫成效的考核都要保证透明公平,避免非贫困户挤进贫困户的行列,让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制定出全方位的考核内容,可操作的流程,防止扶贫搞“花架子”,避免扶贫形式主义。建立有效的贫困户退出机制,防止脱贫户“赖着不走”,对贫困户的脱贫状态,实施动态考核评估。

(三)坚持扶贫先扶志,深化精准扶贫。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扶贫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原先那种给贫困户发放救助资金,发放救助衣物的做法不仅不能使贫困户脱贫,反而可能促使贫困户“等靠要”懒惰思想的形成,更有甚者,有些贫困地区形成了“比谁穷”的现象,因为越穷就能获得更多的国家扶贫救助。要想让贫困户彻底脱贫,首先必须使贫困户脱贫的内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扶贫首先要扶志,要让贫困户彻底改变“等靠要”以及“越穷越光荣”的旧思想,让他们在思想上实现脱胎换骨,认识到要脱贫首先自己要在思想上有脱贫志气,在行动上有主动作为。只要贫困户有了主动脱贫的志气和积极性,贫困户脱贫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深化精准扶贫。扶贫不仅要扶志,还要扶智,要让贫困人口掌握致富的手段和技能。贵州省毕节市在农村贫困地区创办“讲习所”的经验值得推广。“讲习所”主要是为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致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组织,这种组织不是让贫困人口进城学习,而是办在了贫困户的家门口和田间地头,把知识技能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彻底避免了专家讲了,农户听错了,或农户听对了而操作错了的现象发生,使农户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促进转型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贫困地区普遍表现出生产方式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的特征,这是制约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因此,促进转型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的重要措施。

(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首先要促进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而产业能否升级,产品能否改良,规模能否扩大,效益能否提高,关键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要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在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另一方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农民现代化。要用现代农业知识、农业技术真正把农民武装起来,积极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加强农民与农业技术人员交流沟通,真正把农业知识和科技成果推广到每村每户,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开辟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新道路。

(二)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同的农村贫困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因而各地比较突出的优势也各不一样。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发挥本土优势为着力点,制定合理规划,使各地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农村贫困地区农业普遍存在有生产能力较弱,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水平偏低的特点。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產业为主导、以产品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与发展,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创造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多元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endprint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三农”工作中出现很多新的概念、新的表述,并把农业农村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确立新任务,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新方向,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当前要用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

(一)全面深化农村贫困地区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加快步伐,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更加完善,从而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其次,要深化农村贫困地区集体产权制度变革,使农民财产权益进一步受到保障,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最后,构建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实现小农现代化,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紧密联系起来。

(二)发展农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为产业支撑,是发挥本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首先要挖掘农村贫困地区独特优势,不仅是资源环境优势,更包括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贫困地区文化,并赋予新时代内涵,重塑乡村文化,不仅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更能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持续发展的智慧和积极性。

(三)牢记生态优先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处在大山深处,生产条件虽差,但自然环境较好。因此,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方面要保证产业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村贫困地区环境治理,社会治理,文明建设,使农村贫困地区在优美的环境中脱贫致富。

四、发展新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新经济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这不可避免地为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农村贫困地区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让新经济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經济发展现代化新引擎。

(一)加快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新经济。互联网已经成为联络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其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生产与需求的矛盾。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融合,颠覆了农业传统营销的模式,这种新的营销模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互联网+”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亟待开发和应用,只有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通过电子通信、交易平台等无形网络,形成强大的供销信息网,逐步形成农村贫困地区农产品大流通、大市场格局,进而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二)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新经济。当前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由于受经营规模的限制,经营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农村贫困地区要通过有力措施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以及股份合作制这些新经济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等。

(三)建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新经济。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进行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是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与新经济大环境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有足够的新经济知识和技术的储备;其次是一个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组织,能够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实施不同的途径发展新经济;再次是一个始终把贫困人口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着想的组织。建立新型的,与新经济大环境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引导能力、服务能力,积极带领贫困地区人口投身发展新经济的浪潮,积极引导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加入农村各种生产和销售合作社,使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五、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教育扶贫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并使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还是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教育扶贫,一是发展基础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使下一代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从而带动贫困家庭实现永久脱贫致富;二是发挥教育功能,对当前贫困家庭成员进行技能培训。

(一)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打造可持续全面小康的能力。要把农村贫困地区建设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归根结底必须发展基础教育。但是,当前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简陋,师资队伍匮乏,学生辍学率高,基础教育的这种状况难以为可持续的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为此,一是当地政府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困辍学问题;二是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的状况;三是选拔和培养当地民办教师,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四是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同解决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低问题,改善教师居住环境,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组建一支具有优秀教学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教育是深化农村贫困地区改革,推进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只要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观念变了,具有了一定的技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奔向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一是通过成人教育培育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让农村贫困地区农户在思想上改变固有僵化观念,使其成为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农民;三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贫困农村的精神面貌,真正实现“乡村文明”;四是让贫困人口深刻认识到梦想的实现要靠奋斗,要靠劳动,而“等靠要”永远不能实现富裕,在思想上充分调动贫困户自觉脱贫,积极脱贫的能量。因此,为了实现以上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正确定位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教育。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教育不仅是扫除文盲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精神面貌,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其次是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要采取人们适应的方式,可以把教育放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茶余饭后等,教育要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懂,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不能只讲大道理;再次是教育要有针对性。在面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教育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紧扣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尽可能开展更多耗时较短、见效较快的职能技术培训;最后是扶贫干部、专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与农民沟通的能力,用农民的语言与农民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2]陈国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初探[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3.

[3]赖立.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3.6.

[4]李彦肖.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