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二):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

2018-03-19 03:23严暄暄何清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境中医药人文

盛 洁,丁 颖,严暄暄,何清湖

(1.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长沙 410208;3.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长沙 410208)

语境是指对语言现象与传播活动的发生与存在产生作用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看,它包括交际发生的特定场合和言语双方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从宏观层面看,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知识等,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均属于语境的范畴。近现代以来,西方现代文化与科学理性主义逐渐主导中国社会,形成了以现代化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传播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文化传播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冲突、科学与人文争锋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正视中医文化现代传播的语境问题,合理调整传播策略与方式,以适应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

1 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

1.1 传统医学与现代语境

1.1.1 中医语言特点与现代语境的差异性

语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即是交际双方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在现代语境中,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使用的主要是现代科学语言体系,与中医特有的语言体系存在差异。首先,中医发展历程悠久,其语言形式主要为古汉语,保留着大量鲜明的古代人文特色,与现代白话文相比,中医用语往往深奥晦涩,抽象模糊。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医采用的是直觉性的意象思维和哲学式的数术思维,因此,中医语言大量使用隐喻的修辞方式,很多信息寓于比兴、意象、数术之中。比如,“上火”、“金破不鸣”、“开鬼门”、“肺为水之上源”、“风性开泻”等,其真正含义实则隐于字面之下。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意义的产生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低语境文化则相反。中医语言这种典型的“意在言外”的语言习惯,使中医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与现代文化语境有所不同。

1.1.2 传统语境的弱化和现代医学语境的冲击

语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中国社会,国人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深厚。中医文化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扶正祛邪”等中医理念的传播深植于彼时传统文化语境的土壤。然而西学东渐之后,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抵制传统文化的思潮经久不衰,西方文化借势上位,人们背景知识发生变化,原先主导的传统文化语境逐渐弱化。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日渐强势,其技术先进,能够通过客观手段明确病因,并进行精准的靶向治疗,符合现代人精确、实证的认知方式和客观的数理化背景知识,故而现代医学语境成为主流。

1.2 中医文化与科学语境

1.2.1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语境

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构成了语境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以来,在与西方列强交手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西方强大的工业以及现代化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是其制胜法宝。随后,“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晚清的封建政治语境中进行了思想启蒙,之后新文化运动高举“赛先生”旗帜,科学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变革取得话语权。自此,中国人对西方现代科技体系的深信和推崇延续至今,“科学”观念在现代深入人心。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社会进程[2],直到今天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另一方面,要想学习西方科学,就必须拥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后者必然会挑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逐渐被科学价值体系替代。在现代中国社会,“科学”俨然已经成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2]。近现代中国的科学语境取代传统文化语境成为强势的主流。

1.2.2 科学语境中中医文化现代传播的两种现象

在现代科学语境的作用下,顺应科学价值观和凸显传统文化属性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天平的两端,成为中医文化传播中的两种现象。

第一,在中医传播中对科学性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人人都讲科学、用科学、信科学,这一语境的认知因素即决定了传播受众在接受中医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科学背景理解中医的内涵,而科学性也成为了中医传播的重点。一方面,传播者往往注重偏向科学性的表述方式,如用西医术语和理论解释中医,用现代理论解释传统文化概念;另一方面,受众对所接收到的中医信息,主要以科学性作为评价标准。此外,在科研领域,受现代科学语境影响,追求的仍然是对物态分析的量化,以及在数理模型下的逻辑求证,中医药科研也受此范式牵引,导致中医药理论研究仍偏向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统计研究,追求所谓的科学实证,形成学术传播的主流。

第二,在中医传播中突出中医的文化属性。与追求中医科学性相对的是,中医的传播往往打“文化牌”,强调中医的历史底蕴、哲学高度和文化内涵。中医药相关的医院诊所、经营场所、养生节目等都突出了中医的文化特性,并作为场所文化、节目文化、集体文化予以突出,对传播中医的人文内涵发挥着正面积极的社会影响。在科研方面,对中医的研究则以文献研究取代实验研究,将落脚点放在文字上,从文献到文献,用文献学及历代经学的办法以经解经[3]。这种突出中医文化属性的传播策略,在科学主义占绝对优势的现代语境下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2 现代语境下中医文化传播的重点问题

语境是传播活动的背景,对传播的影响巨大。只有当交际主体同在一个熟悉的语境中,即彼此拥有共同的环境、认知、经验和观念时,传播才能顺利进行,反之则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当下以现代化和科学实证为特点的传播语境下,中医文化的传播势必会面临一些问题。

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2.1.1 古今语境差异导致的传播隔阂

如前文所述,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4],中医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种高语境文化中,信息往往存在于语境中,而不在话语本身的编码中,需要从其所属文化的思维和表述特点去全面理解。而现代语境以科学话语体系为主,其交际模式的特点为规范、明确、直接、客观量化,相较而言,属于低语境。在低语境传播中,必须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以弥补语境中缺失的信息。因此,在传播活动中,现代低语境容易与中医的高语境文化产生落差,从而导致传播问题。比如,张功耀等反对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指称,缺乏实体性和客观的定性定量指标,据此否定中医。事实上,这都是由当下所处的传播低语境与中医高语境文化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他们从现代的具体精确的低语境出发来理解中医,难免会对中医提出质疑。此外,中医语言主要使用古汉语体系,对于习惯使用现代白话文的受众来说,显得深奥晦涩,难以理解。

2.1.2 当代的传统文化语境退化导致的传播隔阂

语境决定着交际内容。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而省略一些信息,从而提高传播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语境提供了交流所需的潜在信息。但倘若交际双方的认知和经验差异变大,能够提供共有信息的语境弱化,传播则会变得困难。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下,现代人群文化结构逐渐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日渐退化,无法正常在中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提供潜在信息,且常见现代受众的文化观念已不再与传统的中医文化相适应,中医文化传播隔阂由此产生。具体表现为:其一,人们认为以“实证”为特征的西方近现代医学比以“思辨”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上更有说服力[5];其二,中医在现代中国遭遇到了文化认同的困境,其中,代表未来主流力量的青年群体的中医文化认同更是不及老年群体[6]。

2.2 科学与人文的争锋

语境能够影响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在现代科学语境下,传播带有浓厚传统民族人文色彩的中医理论和文化,难免会产生两种极端语境和传播行为,从而制约中医文化的最终传播实效。

2.2.1 唯科学主义语境对中医文化传播的桎梏

在科学主义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科学成为事物正面价值评价的标准,容易出现传播中对科学性的极端追求,成为唯科学主义。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大有绑架中医的态势。一方面常使得中医理论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遭到曲解和排斥,被认为是“伪科学”、“糟粕”等应该被淘汰。比如,方舟子曾从数理化实验科学角度提出,阿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几乎不含铁,因此吃阿胶补血是谬论。随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以《关于“补血”的真相,你该知道!》为题发出此类信息,导致中医再次被推向“伪科学”争论的风口浪尖。而通过质疑中药某些成分具有毒性来否定中医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主张按照现代医学和西医的标准对中医进行改造,直接抹去中医的传统文化痕迹,不利于中医理论和文化的长远传播。此外,在学术研究中,科学主义的研究因立项和获得经费的便利,成为中医药科研的主流,不利于发展多学科、多元化的中医药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2.2.2 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语境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制约

与唯科学主义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文化中心主义。在中医的传播处处受科学牵制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受狭隘文化中心主义影响,中医理论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反对中医就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性不容质疑”等论调,这种空喊口号、以意识形态绑架学术传播的方式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播并无实际价值,反而会固步自封,缺乏辩证的眼光看待其优缺点,最终适得其反,影响中医理论和文化的长远传播。

3 积极适应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

针对中医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遇到的传播问题,我们应在保持中医理论的传统文化内核和主体性的前提下,从根本入手,对中医文化表述进行调整,以适应当下现代的、科学的语境。

3.1 与语境适应的中医文化现代化表述

3.1.1 重点任务

现代化诠释中医,普及传统文化,缩小语境落差。一方面,显化中医文化高语境中的内在隐含信息,适应现代语言,降低中医文化传播所需的语境高度。中医文化传播者应秉承“中医+”思维,多学科交叉,如中医学人员需与文化学、传播学等多领域人员集体创作,对中医经典进行白话文的大众化改编;对中医理论和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释中医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重建国人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缩小认知差异,填补现代低语境的信息空白,从而提升传播语境高度。

3.1.2 保障条件

3.1.2.1 政策制度和经费

在教育上,支持和推进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纳入义务教育;在科研上,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传播相关项目和课题;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对大力宣传中医药的权威媒体予以政策倾斜。由地方政府主导,以社区为单位创建中医药宣教基地,监管保障其正常运行,让群众体验中医药服务的同时,落实和加强宣传普及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在经费方面,对中医药宣教基地给予经费支持;投资影视和出版业,拍摄制作精良的中医药纪录片,出版发行高水平中医药科普读物。

3.1.2.2 人才和管理

在人才方面,培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自身素质、中医文化自信和科普能力;大力发掘和培养中医药科普创作人才,提高待遇,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吸收优秀影视创作人才从事中医文化影视化作品制作,丰富传播形式;招募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致力于运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查找中医文化传播受众的关注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传播,并且根据数据进行预测,精准追踪中医文化传播的潜在受众。在管理方面,规范中医健康服务行业,设立行业标准,改善中医服务质量,以老百姓对中医疗效的肯定,带动中医文化的传播;对中医药市场和中医药宣传平台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伪专家、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的出现,净化中医理论和文化传播环境;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建立中医文化传播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全面地了解中医文化的传播实效,并据此做出针对性调整。

3.2 与科学语境适应的中医文化表述

3.2.1 重点任务

纠正极端语境,科学与人文并重,创新中医表述。不能视科学为评价中医的唯一标准,应建立合理的科学语境;同时也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正视中医文化自身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公正包容的舆论环境。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中医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挖掘,保持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重,理清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内容,在中医文化的普及中努力探索中医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最佳结合方式,对中医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表述。

3.2.2 保障条件

3.2.2.1 政策制度和经费

从政府层面出发,自上而下对传播媒介进行调整,引导舆论风向,减弱唯科学主义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影响;加强政策导向,给予立项和资金支持,建立平台,形成以中医药理论科学性和人文性为核心研究问题的研究团队,并建立相应的传播团队,进行专项工作。

3.2.2.2 人才和管理

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药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鼓励多学科交叉,以平台、项目吸引人才,整合中医临床及人文专家,形成团队,同时创新相关的人才机制、人才评价方式和人才管理方式。

1 张志公.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13-214.

2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3-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若干意见”专家座谈会纪要.中医药文化,2016,11(02):4+1.

4 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12.

5 乔宁宁,张宗明.中医文化身份的建构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适应.中医杂志,2016,57(7):541-544.

6 潘小毅.关于新时期中医文化传播的思考:基于一项文化认同差异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2616-2620.

猜你喜欢
语境中医药人文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人文绍兴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