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元前215年马其顿王国与迦太基结盟的原因

2018-03-19 15:17李毅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
关键词:五世马其顿伊利

李毅铭(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7)

国内学界对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的罗马和迦太基有深入研究,李雅书、杨共乐的《古代罗马史》,杨俊明、张齐政的《汉尼拔与布匿战争》以及王乃新的《汉尼拔战争》从战争双方的角度对这场战争做了全面的介绍分析,然而战争期间马其顿王国与迦太基结盟这一现象却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国外学者如著名罗马史专家蒙森在其《罗马史》中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看作汉尼拔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腓力五世的作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但没有从马其顿的视角去审视同盟问题。俄国学者科瓦略夫在其《古代罗马史》一书中虽然论述了马其顿与罗马因为伊利里亚问题产生了矛盾,却没有分析马其顿为何选择与迦太基结盟。德国学者克劳斯·布林格曼在《罗马共和国史》一书中描述了马其顿与罗马发生战争的过程,也未分析马其顿结盟的原因。J. M. F. 梅(J. M. F. May)在其文章《马其顿和伊利里亚(公元前217年—公元前168年)》一文中,注意到了伊利里亚地区和腓力五世西方政策之间的关联,但欠缺综合分析。埃利亚斯 J. 比克曼(Elias J. Bickerman)从东方腓尼基的风俗,同时代其他盟约的誓约惯例思考研究,得出结论:马其顿和迦太基想长期延续彼此的同盟。因此马其顿王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与迦太基结盟对抗罗马的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前229年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爆发,罗马人击败了伊利里亚人的阿狄亚王国女王特塔(Teuta),扶植了原法鲁斯(Pharus)和科西拉(Corcyra)的长官德米特里乌斯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并且与伊萨、伊庇丹努斯订立了盟约,还趁机掌握了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海港阿波罗尼亚[1]。通过这次战争,罗马在伊利里亚地区有了立足点,并且限制了伊利里亚人的势力。但是德米特里乌斯不甘心做罗马的傀儡,他迅速向马其顿的安提柯三世靠拢,加入马其顿一方,与斯巴达的克莱奥门尼三世作战[2]39,甚至劫掠已属罗马的西克拉迪斯群岛。公元前219年罗马派出军队将其击败,德米特里乌斯逃往马其顿投奔腓力五世。腓力五世一时间因为与埃托利亚同盟的战争而脱不开身,马其顿和罗马暂时相安无事。但是当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腓力五世注意到罗马主力被汉尼拔所吸引的事实,随即终止了与埃托利亚同盟的战争,开始准备就伊利里亚地区的归属问题与罗马作战,在公元前215年因为对抗罗马的需要同迦太基结成同盟。从马其顿王国的视角分析结盟举动,其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三点。

一、伊利里亚地区对于马其顿王国的重要性

伊利里亚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伊庇鲁斯、达尔马提亚、阿尔巴尼亚等地,伊利里亚人诸部落曾在早期扩张过程中占据过马其顿王国后来的首都佩拉(现Vergina)[3]。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笔下没有介绍伊利里亚人的国家,甚至对他们提及甚少,因此可以推断公元前5世纪他们的行动在历史上没有造成很大影响。但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伊利里亚人及其国家开始频繁出现于古典作家的记载中,他们深刻地影响了马其顿王朝的国运。伊利里亚地区对于马其顿王国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伊利里亚地区是马其顿西部领土的门户

伊利里亚地区位于马其顿王国西北部,地形多山,资源匮乏,对马其顿没有经济上的价值。生活在此地的伊利里亚人向来看重直接利益[4]281,他们特别积极地参与陆上劫掠和海盗活动。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曾提及玛尔多纽斯所说的神谕是针对伊利里亚人的[5],这表明伊利里亚人入侵希腊很可能遭到惨败。阿狄亚王国国王阿格隆(公元前250—公元前231年在位)对埃托利亚同盟作战,劫掠他们的财富,阿格隆去世以后,女王特塔上台后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向私掠船颁发许可证,允许他们劫掠任何船只[6]249。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结束后,控制伊利里亚地区的斯凯尔狄莱达斯更是在一次劫掠中摧毁了西马其顿[7]94。伊利里亚人如果和马其顿敌对或被其他势力所控制,意味着马其顿在地缘政治上被敌对势力所包围,马其顿西部领土有随时面临伊利里亚人入侵和劫掠的危险,因此马其顿王国控制伊利里亚地区可以起到类似色萨利拱卫马其顿南部的重要作用。

(二)伊利里亚人战斗力强,是马其顿轻装部队的可靠补充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说伊利里亚人非常善战,不仅仅马其顿人害怕,伯拉西达的斯巴达军队一样恐惧[8]427。伊利里亚人配备的主要武器是标枪,无甲无盾[9]18,是非常典型的轻步兵。从历史上看,伊利里亚人与马其顿军队交锋多次,马其顿在腓力二世之前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公元前7世纪道兰底人(Taulantini)入侵马其顿给马其顿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阿吉乌斯一世使用诈术吓退了他们的首领加劳鲁斯(Galaurus);腓力一世带兵与伊利里亚人作战并英年早逝,从而导致他的继承人埃罗普斯一世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上了前线[10]。公元前383年阿明塔斯二世曾被伊利里亚人赶下王位,后来依靠色萨利人才得以复位[11]。其对马其顿威胁最大的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359年。佩迪卡斯三世带领的马其顿军队大败于达达尼亚人(伊利里亚诸部落的一支)的军队,伤亡4000人,佩迪卡斯三世命丧战场,马其顿甚至有了亡国的危险。

因此马其顿王国常不失时机地将伊利里亚人雇佣到马其顿军队中。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伊利里亚人曾受马其顿的佩迪卡斯二世雇佣参与马其顿对林科斯(Lyncus)的战争[8]425,腓力二世整顿军队击败达达尼亚人后从控制地区招募了大量土著,亚历山大三世进行东征的部队中有3000伊利里亚人[9]46。伊利里亚地区从此成为马其顿一个重要的雇佣兵源地,伊利里亚人能有效加强马其顿轻装部队的投射力量,弥补其兵力的不足,使马其顿能更从容地应对北方高卢人、派奥尼亚人的入侵和南方希腊的两大城邦同盟。

(三)马其顿王国有统治伊利里亚地区的亲缘基础

伊利里亚人虽然常年侵扰马其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单纯互为仇敌,实际双方历史上有特殊的亲缘关系。马其顿王国早期还没有将上下马其顿统一的时候,林科斯(Lyncus)、奥勒斯蒂斯(Orestis)这样位于上马其顿的小势力和伊利里亚存在着族群之间的通婚[4]282。哈蒙德同样推测林科斯和伊利里亚人可能对阿波罗尼亚和伊庇丹努斯的殖民提供了帮助[12]14。这种通婚关系长期存在,以至于在马其顿的统治阶层中有显而易见的伊利里亚血统。关于腓力二世的外公希拉斯(Sirras)是否是伊利里亚人这一问题,虽然学界仍然有争议,但确定无疑的是他具有伊利里亚血统;同样有学者认为腓力二世的母亲欧律狄克二世算是伊利里亚人[4]286。腓力二世在击败巴迪利斯之后,娶了他的女儿伊利里亚公主奥妲塔(Audata)[12]214。安提柯王朝建立后也注重和伊利里亚人维持友好关系,德米特里乌斯二世和阿格隆共同应对埃托利亚同盟的扩张,法鲁斯的德米特里乌斯投靠安提柯三世。这种统治阶层间良好的亲缘关系对马其顿控制伊利里亚是一种优势,若马其顿可以维持亲马其顿派人物在伊利里亚的统治地位,则意味着马其顿可以间接控制这一地区。

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后罗马对特塔的处置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但对马其顿而言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一旦马其顿与罗马陷入冲突,自己的西部领土时刻受到威胁;可雇佣的士兵数减少则必然导致国家军事实力的下降。只是安提柯三世能力出众,出兵干涉希腊内乱,成功控制了阿卡亚同盟。此时实际控制伊利里亚的法鲁斯的德米特里乌斯又默许安提柯三世袭击达尔马提亚沿海城市,站在马其顿一边与斯巴达作战,因此在这个时候马其顿和罗马没有冲突的必要。但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后,安提柯三世已经去世,德米特里乌斯被罗马逐出,狄尔凯莱达斯反复无常不受控制,种种不利于马其顿的因素使马其顿王国对于伊利里亚地区的影响迅速下降,腓力五世毫无疑问会因为伊利里亚地区的控制问题与罗马大打出手。

二、马其顿实力的衰退和腓力五世的西方战略

继业者战争之后,马其顿王国的实力与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在位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其衰退具体表现为:

(一)战争连绵不断,势力范围不断萎缩

安提柯二世统治初期能在部分希腊城市维持其影响,如科林斯、雅典、阿尔戈斯、麦加拉、西锡昂等,以此确保对南部希腊的控制。但到了公元前3世纪50年代,一系列事件严重冲击了马其顿在希腊的地位。公元前251年,西锡昂的阿拉图斯崛起解放了西锡昂,并加入阿卡亚同盟;公元前250年,科林斯的亚历山大宣布从马其顿独立,科林斯和卡尔基斯脱离出马其顿王的控制,优卑亚同盟得以重建[13];随后马其顿虽然试图重夺科林斯,但仅占据两年,又于公元前243年被阿拉图斯率领阿卡亚同盟夜袭赶出(1)。公元前228年,曾经臣服于马其顿的城邦如阿尔戈斯、赫尔米昂和弗琉斯加入了阿卡亚同盟,马其顿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势力不复存在[14]。与此同时,埃托利亚同盟控制了色萨利的大部分地区,雅典恢复了自由。公元前224年马其顿王国重新控制阿卡亚同盟之后,却又在公元前220年卷入了与埃托利亚同盟的同盟战争(The Social War)。亚历山大在东征出发前能聚集4倍于其父亲在公元前359年招募的军队,原因在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领土比公元前359年时大了两倍多,人口出生率也比腓力二世时代要高[15]87。相较之下,腓力二世即位公元前30年马其顿王国在延续不断的战争中丧城失地,几乎毫无获利,空费钱粮。

(二)财政收入下降,军队实力不足

马其顿王国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本土公民,其二为雇佣兵,财政收入决定了军队的规模。腓力二世拿下潘该戊斯山的金矿,每年收入增加一千多塔兰特(3),奠定了马其顿扩张的经济基础[16];亚历山大东征获得的巨额财富不仅让他可以将色萨利骑兵和同盟士兵的酬金尽数付清,还让他在入侵印度前可以集中约60000的马其顿士兵,重新招募65000的雇佣军,几乎所有可被雇佣的希腊人全部在其部队之中[17]。根据哈蒙德的估计,亚历山大送回安菲波利斯和佩拉的金银使马其顿在18年间铸币量有1300万四德拉克马(Tetradrachm)[15]91,而在德米特里乌斯二世统治时期潘该戊斯山的金银矿未见枯竭(2),马其顿却只铸造了铜币[18]。公元前220年左右,马其顿王国一年土地税仅有200多塔兰特,而在克莱奥门尼战争中阿卡亚同盟仅麦加洛波利斯一个城市就拥有6000塔兰特以上的财富[6]393。不足的财力严重制约了马其顿的军队数量,即便是马其顿控制了阿卡亚同盟,在与埃托利亚同盟的同盟战争中马其顿所动用的兵力也极为有限,战争开始阶段腓力五世的部队共有1万名方阵步兵,5000名轻盾兵和800骑兵,这些士兵全部是马其顿人,没有雇佣兵存在[2]393。事实上整个希腊化时代马其顿没有一次性投入6万人以上规模的军事行动,罗马在坎尼一役的阵亡人数都远多于马其顿的常备军。马其顿的海军实力弱小,腓力没有战舰[19],阿卡亚同盟的战船不过10艘,已是希腊本土最强海军,无法与任何势力争夺制海权。综上所述,马其顿王国在这个时候已然不具备单独与罗马作战的实力。

由于西马其顿在伊利里亚人的骚扰劫掠下有众多城市反叛,腓力平叛的同时决定立即对狄尔凯莱达斯宣战,其最终目的在于让罗马同意以符合马其顿利益的条件来安排伊利里亚事务[20],显然伊利里亚才是腓力五世真正谋求控制的地域。伊利里亚人本身不具备与马其顿全面对抗的实力,如何迫使罗马妥协、退出伊利里亚便成了腓力五世西方战略的重点。

他迫切希望在伊利里亚沿岸占据一个稳定的出海口,方便跨越亚得里亚海登陆亚平宁,最初他把目标定为了阿波罗尼亚。公元前216年进军的受挫受到了蒙森的强烈批评,他认为腓力五世应勇于突破罗马舰队进行登陆尝试,但制海权不在马其顿手中是客观事实,腓力五世舰队的船是较小的桨帆战舰(Galley),罗马舰队由五列桨战船(Quinquereme)组成,腓力五世在没有确切情报的情况下撤退是理智的选择。公元前214年,腓力又一次尝试了海上进攻,被罗马夜袭而不得不烧掉舰队从陆地撤退[21],这同样是制海权丧失的恶果。罗马占据阿波罗尼亚和戴拉奇乌姆(Dyrrhachium),确保了对欧龙湾和从阿克洛克拉尼奥海角(Acroceraunian promontory)到安布拉西亚湾的控制[22],在塔兰托还留有长期警备海岸的舰队,因此直到公元前213年占领利苏斯,马其顿才获得了一个能够威胁罗马本土的港口。连续的失利让罗马在伊利里亚的据点守备固若金汤,腓力五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拿下罗马控制的城市,若想取得胜利,他只有进攻亚平宁半岛这一种选择。在自己海军无力的情况下,腓力五世不得不指望海军实力强大的盟友辅助其完成对罗马的施压,迦太基是海军强国,并且已经与罗马开战,完全有可能为腓力五世登陆亚平宁半岛的战略提供支持,这为双方达成同盟增加了一层保障。

三、对长期同盟的需求

马其顿王国的王权与希腊城邦城市主权间的斗争一直未能平息,虽然在亚历山大治下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一度共同对波斯征战,但这只是在实际利益诱惑下的暂时联合,即便如此,这种联合也十分脆弱。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战还未打响之时,斯巴达国王阿基斯三世便联合部分城邦进行反马其顿战争,被安提帕特所镇压;亚历山大去世之后,雅典联合部分城邦发动的拉米亚战争依然失败;安提帕特深知埃托利亚同盟的威胁,于公元前321年向其进攻。因此在混乱的继业者战争中,为了缓和希腊人对马其顿人的敌对情绪,争取他们的支持,安提柯一世提出了“所有希腊人都是自由的”这一口号[23]。安提柯二世向希腊的民主传统妥协暂时取得了对南部希腊的控制权,却也无法消除希腊人内心对于马其顿人的抵触,在他统治时期埃托利亚同盟基本延续了其中立政策,领土却持续扩张并深入色萨利;阿卡亚同盟在阿拉图斯的领导下崛起,驱逐了马其顿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势力。希腊城邦根深蒂固的反马其顿情结使以马其顿为核心的任何城邦同盟都不具备长期存在的基础,同盟内部的成员随时会因自身利益而背叛马其顿。

马其顿的北方不时会面临野蛮人入侵,历史上马其顿人与派奥尼亚人、高卢人多次交战,虽然阿格里安部落在亚历山大东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继业者战争后衰落的马其顿无法确保对派奥尼亚人的稳定控制,因此马其顿军队中的派奥尼亚人渐渐消失了。另外托勒密王朝因为在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势力范围广大而对马其顿王国有很深的敌意,公元前241—公元前202年,达达尼尔海峡和色雷斯海岸的大部分地区甚至马其顿范围内的阿布德拉都在托勒密的统治之下[24]。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马其顿所参与的战争中,普遍存在托勒密给予马其顿敌人的资金支持现象,为了维护自己的海上利益和势力范围,托勒密王朝不能容忍马其顿能够统领整个希腊地区。塞琉古王国可以称得上是马其顿王国在东部的天然盟友,然而在公元前3世纪20年代左右,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公元前223年,塞琉古三世在与帕加马的战争中死于谋杀,18岁的安条克三世匆匆即位,帝国权力执掌于首相赫米亚斯之手;公元前221年米底总督莫伦和波西斯总督亚历山大反叛;统领帝国小亚细亚军队的阿凯夫斯也因帕加马战争的结束和赫米亚斯的陷害而宣布独立[25]。安条克三世的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国内反叛势力和与托勒密王朝的叙利亚战争,塞琉古王国自顾不暇,暂时无力顾及欧洲事务。

基于糟糕的地缘政治现状,马其顿王国迫切需要一个国力强大,而核心利益又不会与己方发生冲突的长期盟友。环顾当时的地中海世界,敢于与罗马作战而又与马其顿没有核心利益冲突的强国仅剩迦太基,除了公元前307年马其顿将军奥菲拉斯为了帮助叙拉古而与迦太基发生过冲突之外,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战争。迦太基本土远在非洲,重视商业和殖民,虽然曾经力图东扩,但与昔兰尼加达成和解之后全力经营其西地中海的霸权,西班牙、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才是迦太基在意和必须掌握的战略重点。安提柯马其顿自建立以来一直以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者自居[26],其战略重心在希腊和东方的亚洲,受实力限制,无力向西大规模扩张,双方基本没有直接兵刃相向的可能。

波里比阿《通史》第7卷第9章1-17节和李维《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第23卷33章10-12节叙述了迦太基和马其顿联盟条约的主要内容,联盟条约有几点特殊之处:首先,同盟条约鲜明地体现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布林克曼在其著作中就指出腓力并没有被视为平等盟友[7]104。盟约条款中汉尼拔对迦太基人的称谓显得高高在上,迦太基的义务和责任要大于马其顿。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同盟与罗马的作战以迦太基为核心,迦太基要求马其顿根据迦太基的决定和需要提供各种支持,对于马其顿在战争中的需求却没有任何表述,因此迦太基在盟约中的地位要高于马其顿。其次,双方明确了同盟条约不仅针对罗马有效,其他与迦太基或马其顿发生战争的势力若不是另一方的盟友,双方就必须共同应敌。再次,同盟条约体现了双方对于地中海世界秩序的构想。战争结束后,整个意大利(包括罗马)和所有战利品全归于迦太基和汉尼拔,而罗马在伊利里亚地区的势力必须撤出,这实际上意味着双方以亚得里亚海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最后,这份条约没有对可能的违约者施加诅咒。条约文本是以誓约(oath)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的,而任何誓约在本质上是针对伪誓的自我诅咒[27],因此诅咒是誓约的必要条件。诅咒的意义在于促使缔约双方因为畏惧超自然力量的惩罚而遵守誓约,并非着意于对违约者的惩罚,对传统誓约的背离反映了双方建立长久伙伴关系的意图。

腓力五世执政时希腊化世界政治局势动荡、战争频仍,有鉴于此,马其顿王国期望找到长期稳定的盟友也是外交上应付乱世的合理策略,迦太基在此时最为合适,双方顺其自然结成同盟。

四、结语

伊利里亚地区对于马其顿王国的国防价值特别突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能起到拱卫马其顿西部领土的作用,伊利里亚人强大的作战能力又为马其顿的军队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补充,长久的族群通婚也使得民族矛盾较弱,马其顿王国控制伊利里亚地区显然符合其长久利益。然而严峻的现实是马其顿王国控制领土不断缩减,军事实力严重下降,单靠本国力量已不足以支持腓力五世的国家战略。势力不断增强的罗马控制了伊利里亚沿海地区后,腓力五世不得不考虑针对罗马的战争以驱逐罗马。恰逢此时,迦太基与罗马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汉尼拔在最初连战连胜,罗马遭受重创,一时无暇顾及伊利里亚的守备。因此从马其顿王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去审视同盟问题,公元前215年双方结盟不是因为汉尼拔孤立包围罗马的大战略吸引了马其顿王国,而是马其顿王国对盟友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必然而且只能由迦太基回应。

注释:

(1)关于夺城的过程普鲁塔克在《阿拉图斯传》第18-22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2)斯特拉波《地理学》第7卷残篇34记载潘该戊斯山脉有很多金银矿,腓立比的金矿数量多,质量好,显然在他所处时代这里仍然在出产金银。

(3)塔兰特是古希腊的货币单位,1塔兰特在古代算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亚历山大时期1塔兰特=60米纳=1500四德拉克马=6000德拉克马,马其顿军队中的骑兵一天至少需要2德拉克马的薪俸,步兵可以更便宜,因此理论上讲1塔兰特1天内最多可以雇佣3000名骑兵。

参考文献:

[1]Appian. Appian’s Roman history (II)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2: 65.

[2]Polybius. The histories (II)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3]Hammond N. G. L. A History of Macedonia (I) [M].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21.

[4]Rosiman J., Worthington I.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M]. Massachusetts: Wiley-Blackwell, 2010.

[5]Herodotus. Histories (IV)[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5: 211.

[6]Polybius. The histories (I)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7]克劳斯·布林格曼. 罗马共和国史[M]. 刘智,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Thuycidides. 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9.

[9]Ashley J. R. The Macedonian Empire: The Era of Warfare Under Philip II and Alexander The Great 359-323B. C.[M]. Jefferson and London: McFarland & Company, Inc. 1998.

[10]Justinus M. J. Epitome of the Philippic History of Pompeius Trogus[M]. London: Henry G. Bohn, 1853.

[11]Siculus D. The Library of history (VI) [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259.

[12]Hammond N. G. L. A History of Macedonia (Vol. II) [M].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3]Walbank F. W., Astin A. E.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VII[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47.

[14]Austin M. The Hellenistic World from Alexander to the Roman Conques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44.

[15]Hammond N. G. L., WALBANK F. W. A History of Macedonia Vol. III[M].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Siculus D. The Library of history (VII) [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261.

[17]Griffith G. T. The Mercenaries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5: 21.

[18]Hammond N. G L. The Macedonian State Origins, Institutions, and Hist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318.

[19]特奥多尔·蒙森. 罗马史[M]. 李稼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16.

[20]Polybius. The histories (III)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259.

[21]科瓦略夫. 古代罗马史[M]. 王以铸,译.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292.

[22]May J. M. F. Macedonia and Illyria (217-167BC)[J].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46, 36: 51.

[23]Siculus D. The Library of history (IX) [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401.

[24]威廉·塔恩. 希腊化文明[M]. 陈恒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88.

[25]Bevan E. R. The House of Seleucus Vol. 1[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02: 301-302.

[26]沃尔班克. 希腊化世界[M]. 陈恒,茹倩,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4.

[27]Bickerman E. J. Hannibal’s Covenant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1952, 73(1): 3.

猜你喜欢
五世马其顿伊利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2019马其顿数学奥林匹克(初中)
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流散、杂糅与英格兰身份焦虑:爱尔兰战争中的《亨利五世》
马其顿更名记
天润乳业、合生元、伊利、三元等2015年报披露
伊利的软硬功夫
入藏延请五世班禅的使者:蒙古高僧内齐托音二世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