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区乡村游憩景观布局研究
——以蒲江县万民村为例

2018-03-19 16:26文香如卢宗源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万民丘陵区长滩

毛 颖,文香如,杨 勉,卢宗源

(1.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省蒲江县规划管理局,成都 蒲江 611600)

低山丘陵区在地形起伏、居民点分布、植被生长情况、景观多样性等方面与平原区存在明显的区别,相对应的景观也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游憩活动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游憩是指以“游览和休养”为主的活动,游憩景观则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游览环境、运动休闲场所、休养康乐设施等文化活动的景观载体。乡村游憩景观应是乡土自然环境、在地经济产业和本地居民社会三大系统高度统一和谐的复合型景观。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休假游憩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轻松休闲的短途旅游、自驾乡村游等来离开城市的喧嚣繁杂。这些背景情况为成都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和游憩景观发展创造了新契机,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游憩景观成为了乡村旅游的趋势。但是,在已开发的乡村游憩景观项目中出现了诸如原住居民丧失、乡土文化流失、在地环境人为改变、大势商业开发、环境特质趋同等问题。另外,成都乡村游憩景观以平原景观为主,且布局发展已较为成熟,周边的低山丘陵区呈现出极大的景观资源优势和鲜明的游憩景观特色尚待开发。因此,研究成都市周边的低山丘陵区乡村游憩景观对提升乡村旅游有促进意义。

2 万民村游憩景观现状分析

通过现状调查,用SWOT方法分析出万民村游憩景观发展的生态、生活、生产3个方面的情况。生态方面,优势是长滩湖;劣势在于水体污染源众多,例如农业废水、游客垃圾等,尚缺乏雨水储水、爆洪排流系统;机遇是水资源的保护建设;面临的挑战则是长滩湖过度使用造成的影响。生产方面优势在于茶叶种植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观光潜力点多,例如茶田、丘陵地貌、长滩湖、历史古迹;劣势是低机械化生产模式,交通系统安全性差、低可及性、低道路乘载量,文化历史及空间未被妥善保存;机遇在于国内外对于茶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成佳镇总规提出“茶都”概念;挑战主要是茶叶加工商太多,产生恶性竞争,自然灾害。生活方面优势是优美的自然人文风貌及乡村环境;劣势则是未有足够能力抵御自然灾害之冲击,基础服务设施或建设不足,土地及空间利用有闲置;机遇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挑战来自现代化造成乡村空心化。

3 万民村游憩景观布局

3.1 山脚临水区域——生态游憩区

山脚临水区定位成生态游憩区。一方面要考虑游憩景观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生态优化。沿着长滩湖两岸,散点布置垂钓区和休憩露营区,滩涂之外,在原民居的基础上打造渔家乐,提供餐饮和短期住宿服务。长滩湖沿岸的民居呈现典型的林盘模式,民居周边存在大面积的竹林、耕地,形成天然氧吧,给山脚临水区居民和游客带来良好的空气质量。

在生态方面,严格按照万民村上位规划进行长滩湖生态敏感区域划分。一级保护区范围是常年水位线外延约50~250m区域。万民村水源部分是生态最敏感部分,属于不可建设区。在最适宜建设开发地区布局氧吧垂钓带。利用丘陵地貌,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减少人工对环境的干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住宅建筑上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和雨水的排放量,从而减少水环境污染。

3.2 丘陵区域——茶文化游憩区

基于丘陵山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适应原有的民居位置,在茶园、道路、茶马古道两旁设置不同的游憩区域,主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景观布局。丘陵区的农业用地多为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栽种大片茶叶和乡土树种,该区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貌,形成自然观光区域;民居聚落部分则多布置为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共同发展;茶马古道区域则规划成茶文化体验区,适宜游客徒步参观。整体区域建立以茶园观景、生态茶田体验产业。

3.3 临街区域——综合服务区

茶文化服务区属于综合性公共的服务点的集合,包括管制点、体验站与农家乐。管制点使集接驳公交站点、供茶农放置农具、茶收的集中地、旅客休息饮食中继站和地方文化营销点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场所。体验站功能包括生态茶文化体验、供茶农放置农具、旅客休息中继站、地方及学术互助驻点区以及地方文化营销点。农家乐功能包含住宿、餐饮、车辆停放和地方文化营销。根据万民村农业与工业发展区域上按一定的要素设置工坊地点。选址要素包括政府划设保护区、危险地形、森林区域、传统农田与生态农田区域、水域、既有居住群落区域、交通节点以及基础建设(电力)布设点。

4 小结

乡村游憩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功能,还需要考虑在地情况下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问题,构建游憩景观与平原地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地段应该有不同的景观布局重点,不同片区对旅游功能有不同的需求程度,游憩景观的布局也会因此呈现出不同效果,使其能满足乡村发展社会、经济、自然需求。因此,低山丘陵区的游憩景观研究要从景观规划布局着手,抽丝剥苗,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研究的基础,促进低山丘陵区的乡村旅游以及游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吴燕霞. 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内部景观格局及优化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 2012.

[2] 张戈丽, 王立本, 董金玮. 低山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6):1772-1774.

[3] 鲁佳. 低山丘陵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 钟来元, 郝晋珉. 粤西低山丘陵区景观生态及景观优化研究——以高州市新垌镇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2):227-229.

[5] 简虹. 川东低山丘陵区城郊乡村游憩地景观生态构建与评价[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6] 徐蕾. 基于游憩学理论下的休闲度假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4.

[7] 李晓颖, 王浩, 申世广. 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5):271-273.

[8] 勾志国. 成都市游憩地空间格局及合理利用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万民丘陵区长滩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清明国祭
万民同心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上岗”
咏扒船滩万民庵
河北保定:500万执行款缘何久拖不执?
长滩岛的海
爱在白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