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老年人生活的灰暗素描(评论)

2018-03-19 15:30汪树东
小说林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伴亲情老年人

老龄化是当今中国不容回避的一个社会话题。政治家会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趋向中感受到治国理政的沉重,经济学家会从中发现经济下行的危险预兆,人口学家则从中预感到民族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小说家而言,老龄化不是抽象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直面衰老时的特定反应,是一个个老年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老长的中篇小说《残年》就聚焦于黑龙江一个城市里的退休老人的生活,细致地描摹他的老年体验,为我们绘出一幅颇有代表性的当前中国老年人生活的灰暗素描。

小说主人公是一名话剧团退休男演员,从他的人生回忆中,我们约略可以串联起来他的人生历程:他在话剧团当演员时,名声曾经颇大,走到街上往往会被别人认出来。但是在家中,妻子士蓉性格强悍,他却显得庸懦,连管教儿女都没有他的份。儿子姜洋自小被妻子溺爱,好吃懒做,没有出息,丢掉了正式工作,还离了婚,整天过着浑噩日子,遭到他的嫌弃,和他关系紧张。女儿姜悦到哈尔滨工作,结婚生子,生活过得不错,和他的关系较为亲密。妻子士蓉不幸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他照顾了几年也没有用,终究还是死去了,让大家都得到解脱。随后他又照顾了孙子大龙几年,爷孙俩的感情也不错,不过大龙长大后也独自出外谋生去了。他虽然拿着不错的退休金,房子也较大,物质生活没有匮乏之虞,但是老年生活的孤独寂寞还是越来越重地压迫着他。他也曾找过一个老伴,两人过了两年多,终究是无话可说又离开了。也许对于他而言,老年生活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慢慢地流逝了。

应该说,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的老年生活在当前中国老年人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年人中还是很有典型性的。对于绝大部分中国老年人而言,退休前有一个稳定的工作,退休后有一份虽然不多但也足以维生的退休金,再加上自己身体健康,儿女生活也兴旺发达,还能含饴弄孙,那就是人生的完美境界了。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完美在现代化历程往往越来越难以实现了,更多的会是像该小说中的话剧团退休男演员一样遭遇到无法承受的衰朽残年的寂寞孤独。

小说开篇就详细地叙述男主人公独自一人在城市中漫游后又独自回家的历程,其间弥漫的就是老年生活的寂寞孤独。“他清楚自己的日子已越来越少,可残剩的时间对他来说又似乎有些长,长得经常让他感觉无所适从,感觉没着没落的……”这是中国老年人生活最为致命的毒素,那就是他们退休前有一份工作,还能够从社会承认的价值中获得一份价值体验、身份认同感,但是一旦退休后,无法从社会工作中去获得价值感、身份认同时,他就会感到人生没有价值,没有着落。该小说随后还曾这样写到男主人公的老年生活体验:“每天的日出对他而言早已没了多少意义,无非是对前一日的重复而已。如果说日落是为了让人在宁静中休养生息的话,那么现在的他,修养完毕之后已经没有了全新的内容需要去面对了。所以,当日出的光亮透过窗帘映进屋子里来,并强行将他眼睛扒开的时候,他总是感觉茫然,会对天棚上预制板衔接处裂出的缝隙长长发一阵呆……”这种生命的茫然感才是像男主人公这样的中国老年人生命中的致命病毒。

要说起来,像男主人公这样的老年生活体验在中国老年人中是很普遍的。他们缺乏自由人格,没有独立精神,没有事业心,没有能够贯穿一生的理想追求,更没有宗教信仰启示的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他们也很少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没有把一己生命和更为广大的社会、自然联系起来,因此他们的人生往往蜕变成极为功利实在甚至庸俗低迷的人生,一份工作对于他们而言不可能是一份可以终身发展的事业,往往只是一份在社会运转网络中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而工作总有退休的时候,一旦退休,他们就寻找不到人生的社会价值认可,除此之外,又没有更为深邃的生命意义关怀,于是他们只能像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样陷入不可自拔的老年迷茫中。“他在四处转的期间,想起很多年前,自己曾在这样的环境里被人认出来,好奇地盯着他的脸问他是否是话剧团的演员,甚至有人还能历数出他演过的一些角色。每每那时,一种惬意之感便从他的心底里油然而生。而现在,那样的感觉早已远离了他。他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没人在意的老头,一个孤苦无依,已然濒临垂暮的老头……”那种在街头巷尾被他人认出来的惬意之感,就是工作中的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认可带来的满足感,但是随着退休,这种社会价值认可又撤走了,如果生命没有新的价值认同对象,人们就会像该小说中的男人主公一样感到自己“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没人在意的老头,一个孤苦无依,已然濒临垂暮的老头……”这时,他感受不到自己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生命,是一个尚需去追寻人生意义的生命,而只是从社会价值认可层面上对自己的否定,这显示的是无疑是男主人公生命的高度异化。

当然,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年人的情感歸依更多的落实在家庭亲情之中。因此该小说在叙述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时,对他的工作、他和更为广阔的外部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个人命运和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淡化处理,一笔带过,转而更关注他是如何处理与妻子儿女乃至老伴之间的关系的。如果说男主人公的老年生活还有些许亮色的话,该小说中主要展示了两处:一处是他和孙子大龙的关系。儿子姜洋离婚后,儿媳李秋华又远走意大利去打工,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抚养孙子大龙的责任,想不到他和孙子相处很好很舒心。另一处则是孙子大龙在外闯荡一回,一事无成,再次回到他身边,儿子姜洋来看望他们时,他看到儿子时的感慨:“他只在姜洋进门时瞥了已经多年没登过家门的儿子一眼,看到他的头顶也已然荒芜了,黑黑的面皮间还聚集起一些褶皱。那一刻,凄凉的感觉不禁从他的心里一闪而过。……他嗯了一声,起身回到小屋里掩门躺到床上,眼泪终于滂沱而下。他抬起袖子遮住了眼睛,喉咙里竟又接连涌出一串抽泣……若是从前,他定会在儿子的一番话后狠白他一眼。他最不愿听他说这样的话了,觉得他就是因为只会动嘴,才落得眼下一番境地的。可现在,他不想将一家人少有的,不管是真还是假的融洽感破坏掉,始终闷头吃喝他的。”家人的融洽感才是男主人公老年生活的落锚之地。但是这样的融洽感毕竟可遇不可求,即使亲人之间也很难相处。例如男主人公和妻子士蓉的婚姻关系就很难说融洽。士蓉太过强悍,结果造成男主人公太过庸懦。当士蓉偏瘫后,男主人公照顾了几年,士蓉的脾气乖戾,他也恨不得她早日死去。虽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终究显示出男主人公卑俗的一面。又如男主人公和儿子姜洋的关系也不融洽。他恨儿子烂泥扶不上墙,多次驱赶儿子出家门,儿子姜洋也对他不闻不问。此外,他和女儿姜悦的关系虽然较为亲密,可是毕竟女儿已经远赴异地,不可能朝夕相处了。因此,像男主人公这样的老年人要继续想在家庭亲情中去寻找生命的落锚地,终究是会失望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深受儒家伦理熏陶,受到宗法伦理的深远影响,往往会倾向于在血缘亲情中寻找情感的满足,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家族制度土崩瓦解,人口流动日益迅速,家庭核心化不可控制,血缘亲情将越来越稀薄,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如果寻觅不到其他的情感寄托,他们的生命将因缺乏血缘亲情的滋润日益枯寂。

当男主人公面临着老年生活的茫然,又无法从血缘亲情中寻找到足够的安慰时,他还曾出于很实际的考虑去找了老伴。找老伴一事,在该小说的叙述中有点喜剧性,也更能凸显出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男主人公要找的老伴老汪除了年龄比他小点,其他的条件都不如他,因此“他透过吐出的烟雾看着老太太,暗想,这人够实在的,没聊几句就泄出了自己的底。她之所以想找一个伴儿,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寻一个住处和赖以生存的人。从这方面来说,自己当然是不错的选择。可自己都这般年纪了,更想依靠别人,凭什么让别人来依靠他呢。”找老伴,男主人公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别人,这无疑更进一步凸显出男主人公较为自私自利、只注重物质实利的性格特点。也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和老伴相处得融洽。的确,他们很快就发现彼此没有共同语言,“两人在一起时,更多的是看电视,无非是一些毫无节制地被抻长的电视剧。老汪在意的是甚显琐碎的剧情,而他除剧情之外,时常会对演员的表演以及情节中露出的破绽品头论足一番。晚上一起看电视的期间,两人只是默默地盯着屏幕,相互没有任何话,似乎所有的话都在最初一段时间说完了。”这样的老伴关系当然是多此一举,因此他们很快就一拍两散了。这也可以看出,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老汪,都是已经生活打磨得没有形状的老人,除了一点物质实利,他们发现不了别的生命闪光。

整体看来,该小说叙事生动,人物性格较为鲜明,细节描写也颇有独到之处,对当前老年人寂寞孤独生活体验的耐心描摹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一部选材有价值、艺术有韵致的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汪树东,1974年出生,江西上饶人,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黑土文学的人性风姿》。

猜你喜欢
老伴亲情老年人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亲情的滋味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和老伴一起洗脚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
退休老人就怕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