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病”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8-03-19 20:46陈日益
科学养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病长辈中老年人

陈日益

李大伯的一位老战友,一直身体没有什么大病,但在最近的一次健康体检中,却被查出患有肝癌,而且已到了晚期,可能活不了多久了。自从看望老战友回来后,平时开朗的李大伯变得寡言了,晚上常常失眠,吃饭也不香了,还觉得自己身上这儿痛、那儿不舒服,甚至怀疑自己也患有什么病症。虽然经医院多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而他总疑虑是没有查出来,整天陷入忧心忡忡之中,既给自己增添了精神负担,又使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临床医生介绍:像李大伯这样因恐病情绪引发的心理失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有关医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后指出:“恐病”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这是他(她)们不良心态导致的一种心理疾病,它的病因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的:

身体衰老:人到了中老年,机体会出现生理性“衰老”现象,各组织器官功能开始走“下坡路”,如逐渐出现白发,面部显现皱纹,食欲开始下降,皮肤慢慢松弛,精力记忆减退,容易疲倦乏力,动则心悸气喘,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等。这些由于身体自然衰老出现的正常现象,往往会使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已是“暮之将至”或“残阳西沉”,并无端进行自我猜测;特别是一些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中年人,在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渐渐“滑坡”,尤其是出现一些慢性病时,更容易因此而产生恐病情绪。

敏感多虑:中老年人大多饱经人间冷暖沧桑,故而往往有一种多思善虑的心态,尤其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大多过于敏感,对他人谈论的各种疾病产生多疑,要是看了某篇介绍某种疾病(特别是重症疾病)的医学科普文章,常常会联想到自身的病痛,甚至把自己身上的不适症状和书本(或报纸)上讲的来个“对号入座”, 表现出高度的关切和紧张,并自以为是地想象病情的发展和后果,到头来是无事找事,自寻烦恼,越想越焦虑,以致对自己无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从而产生莫名的心理恐惧。

触景生情:大多中老年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故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常常会“推人及己”和进行不恰当的“移情”,于是自己也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只要自己哪里有点疼或不舒服,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可能患了什么病,还往往从坏处去想,总担心死神离自己不远了;即使经医学检查未见异常,也不能消除疑心,受到伤感、恐惧情绪的折磨,以致悲从中来,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病人”的不利地位。

环境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中老年人(尤其在生产第一线者)难免会因常年劳累而留下这样或那样的轻重不同的病痛。如在良好的环境中,病人有一种舒心、快乐、安全感,恐病情绪自然会减退或消失。要是家庭中经常争吵、子女不孝或不在身边以及经济拮据等,都会给病人以新的劣性刺激,导致各种忧心和疑虑。此外,中老年患者往往非常注意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的恐病情绪。

由上可见,“恐病症”是一种不正常的负性心态,这种心态周而复始地缠绕在中老年人的脑海中,对他(她)们的精神、心理、生理及工作、生活、家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则会给他(她)们的心身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如何消除这种不良的恐病情绪呢?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重视健康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参加体检,尤其是身体感觉不适的时候,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而不要凭空胡思乱想、自作主张、随便服药。适时检查,早期发现,就可以早日发现病症,早日治疗。

保持情绪乐观:临床实践证明,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协调机体反应性,有利于预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疾病,也比较容易治愈。因此,中老年人要培养豁达、乐观的情绪及多方面的爱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和工作,平时多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寻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和活动领域,有利淡化乃至消除恐病心理,解开郁结在心头的疙瘩,做到不疑病、不恐病。

做好心理防御: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好与坏,对预防和产生“恐病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状态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即使生了病也不会害怕;而心理状态不正常者则往往胡思乱想、无病疑病,总是处处从坏处着想,成为疾病的奴隶。可见,平时加强自身修养,调节好心态,遇人遇事想得开,能以平常心正确对待,就可筑起一道防御“恐病症”侵袭的“防火墙”。

相信医生诊断:关于自己有病还是无病、小病还是大病、大病还是绝症,最有权威的无疑是医生。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体力下降、腰酸背痛、困乏头晕等,女性还会出现某些妇科症状,这些是生理变化的必然现象,不必过于恐惧。一旦怀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诊断”、“自我药疗”;不可自作聪明地找科普报刊、医学专业书籍,用教条的方式照搬或盲目“对号入座”;更不可求神问卦,而应该找信得过的医生,由医生帮你把“恐病症”的阴影从心里驱赶出去。

正确对待疾病:人体是血肉之躯,人生中难免会患这样那样的疾病。有了病,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正确态度,勇于面对现实,不逃避,不讳医。做到“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在战术上重视疾病”,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把疾病早日治愈。临床医学实践证明:有的人虽患重病,但能客观对待,听从医生决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预后往往比较好;而有的人患的虽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消极悲观,无病呻吟,精神不振,治疗无信心和恒心,反而使小病缠绵难愈,甚至酿成大病,深深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创造和谐环境:欢乐、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中老年人减少或避免“恐病症”的发生。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多方面的协助合作。就一个家庭而言,首先是夫妻要恩爱和睦,互相照顾、互相体贴,有温馨感;作为子女,要多孝敬长辈,除了生活上给予长辈应有的照料外,还要经常跟长辈谈心和沟通,多关心长辈的身心健康,消除长辈对身上病痛的过份担心与疑虑。

猜你喜欢
大病长辈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长辈篇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长辈们的教诲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