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

2018-03-19 06:12杨临平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学家异性恋同性恋者

杨临平

开放社会中,同性恋已被接受

在中国,同性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普遍对于同性恋者敬而远之,甚至很不友善。2016年发生的一件极具争议的事情就很有代表性:美国已婚妇女梅利莎·怀亚特试图领养一位患有重度残疾的中国孤儿,却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而未能如愿,于是她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但中国儿童福利和领养中心在官方网站中明确指出,同性恋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违反了中国《收养法》的原则,因而予以拒绝。

虽然中国社会目前不接受同性恋,但是,在以荷兰、英国、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性恋者却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从2001年的荷兰到2017年的澳大利亚,已有25个西方国家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而许多西方明星也已经完全不介意向大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同性恋“夫妇”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开始持肯定的态度。比如,美国2013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中,赞同同性恋夫妇领养孩子的女性和男性分别达到了75%和68%,而在10年前(2002年)该数字只有55%和47%。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之后,社会学家相信这一数字又增长了不少。

在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情况下,社会学家预计,中国人将来也许会向西方人那样,对同性恋现象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进而对同性恋者更加包容,所以,中国社会也应思考一下同性恋者组建家庭以及抚养孩子的问题。那么,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呢?西方社会学家在长期研究后发现,在孩童成长发展的各项指标上,比如身体健康、性取向、心理调适能力、社交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同性恋家庭孩子的表现与正常家庭孩子的表现毫无差异,甚至前者更有优势。

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无障碍

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是与大众直觉相反的,但社会学家从“同性恋父母”以及“孩子”两方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首先,同性恋者似乎比异性恋者有更大的成为优秀父母的潜力。在西方,异性恋伴侣经常会“意外”得子。比如,根据纽约古特马赫研究所的研究,在美国,大约50%的怀孕是计划之外的,而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孕妇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而非堕胎。一些异性恋伴侣就因此陷入了经济窘境,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同性恋夫妇则不同,他们通常会有详细的计划,通过收养、代孕、捐精或者试管婴儿的方式突破生理障碍,从而拥有孩子。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就发现,从“平均意义”上说,同性恋父母比起异性恋父母更加具有责任心,在克服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时更有动力,因为成为父母是同性恋者主动的选择。另外,同性恋父母对孩子也更加宽容和开明,很少会出现所谓的“家长暴政”。《美国精神病学》就调查过46个同性恋家庭的孩子,28%的孩子在自述中主动提及,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大量的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不会用“这是男孩子的玩意”或者“这是女孩子的游戏”之类的话去干涉他们。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看,同性恋家庭的婚恋观似乎并不会使他们产生困惑。正常家庭中,父母会以带有明显差异的两种不同性别气质的方式来影响孩子,比如,母亲代表着慈爱与温情,父亲代表着严格与规则。传统观点认为,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方式不仅促进孩子的成长,也给孩子树立了正常的性别榜样。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的性别认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重要的影响其实是来自于同龄的孩子。在玩耍中,孩子会相互模仿和强化与性别类型有关的举动,自动惩罚那些跨越性别气质的活动,并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所以,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为正常的男人、女人。

当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仍然会更容易受到嘲弄,但他们极少会因此遭到十分严重的骚扰(社会学家做过统计,孩子因为家长的同性恋身份而受到校园暴力以及霸凌的案例并不多见),反而会更加主动地想办法应对问题,比如构建更加符合自身性别气质的个人形象,用更成熟的心态去与同龄人发展稳定而良好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所以,只要社会减少对于同性恋者的偏见,使他们无需面对过多的压力,那么,同性恋者完全具备建立幸福家庭、培养优秀孩子的能力。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家异性恋同性恋者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对农民及毒品生产者的研究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我爱问编辑
“70后”“80后”“90后”看素质教育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