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八角山、老山与古永定河的走向

2018-03-20 03:52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石景山沙坑石景山区

景 爱

一、永定河出山口在石景山南庞村

中国古代有沧海变桑田的传说,说的是大海与陆地之间的变换。传说多被视为无稽之谈,不过从地质学角度看,沧海变桑田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球自38亿年前形成以来,多次发生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和沉降,隆起成山,沉降成海。这种变化在地球史上反复出现。距现在最近的构造运动是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中国大陆地貌的基本格局。北京西山、永定河都是构造运动的产物。

自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北京西山不断上升,北京平原不断下降。来自西山的永定河,河谷中携带了大量的沙石倾注而下,河水浑浊,故古代有泸水、小黄河、浑河之称(图一)。永定河的冲积作用,造成了北京冲积平原,有如扇形,扇柄在永定河出山的庞村一带。

图一 京西永定河峡谷

以前人们多将永定河出山口确定在三家店村,因为这里东有卧牛山、天泰山,西有九龙山对峙紧逼之势。实际上,古永定河的出山口应在石景山南的庞村。理由有三:一是在庞村之地,左有石景山、四平山,右有卧龙岗和阴山(鹰山),卧龙岗与石景山之间仍是河谷地带;二是这里的永定河撞击石景山以后,河水变得特别湍急,具有山溪的特点;三是这里为山区与平原区的分界处,自此以下为平原,永定河水患多发生在石景山以下地区。光绪《大清会典·图说》称“桑干河逾石景山以下,曰永定”,说明永定河是指石景山以下的河段。由于桑干河过了石景山以后才进入平原,洪泛出现很频繁,在此以上不见有洪水泛滥。将北京扇形平原的扇柄确定在石景山南侧庞村,与永定河出山口确定在庞村是一致的,符合永定河的实际情况。

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主修的《畿辅通志》,对永定河出山情况有如下的记载:

卢沟河乃折南而流,至三家店西,分为东西两支,皆南流。东支绕蟠龙山麓,南北五里屯西。又循山曲折而南……至大石桥口,与西支会,乃合而东南流。至东麻峪村西,折而南,又分支西出……其西支……经苛罗坡东,至新城村东,又循卧龙岗右,曲折东南流,又经张家庄、栗园村,抵阴山北麓,与东支会。东支为经流,至麻峪村西稍东,至两金沟村北,始名永定河。自安家滩至北(此),贯穿于群山之中,又行二百里。①转引自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编),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425页。

据此记载,卢沟河(永定河)自三家店以下分为东、西二支。东支为经流(正流),绕蟠龙山,循山而南,至金沟村北,始名永定河。金沟村是以金、元金口而得名,金口在石景山西北②关续文:《古金口遗址何处寻》,《石景山文史》第12辑,内部资料,2005年,第72-76页。,永定河系指金口以下的卢沟河。其西支经苛罗坡东,卧龙岗右,抵阴山北麓。苛罗坡为九龙山南端,卧龙岗在苛罗坡南,阴山指永定河右岸之鹰山,逼近永定河。旧以山北、河南为阴,山南、河北为阳。鹰山在永定河之南,故清朝时称之为阴山,鹰山是现代之山名。

由此可知,在三家店以下,永定河左右两侧皆有大小不同的山冈,故《畿辅通志》称,永定河自安家滩(在斋堂东)至金沟村,皆“贯穿于群山之中”。因此,将永定河出山口确定为门头沟区三家店,未必准确可靠,不如确定在石景山下更为属实。永定河过了石景山以后,才进入北京平原。清代对永定河出山口有说法,清代翰林院侍读黄思永对永定河进行实地考察以后,在奏折中称,永定河“一经大雨,千岩万壑之水汇注直下,至石景山出峡。”③转引自陈康《清光绪朝永定河石卢段水患上谕档》,《北京文博文丛》2012年第4辑,第103页。他所说的“出峡”,就是现在所说的出山,确定在石景山下。现代学者也有此认识,有人称:“石景山从古到今,都可以说是永定河离开北京西山之地的最末一山。”④易克中:《禹迹碣石——石景山》,《石景山文史》第12辑,内部资料,2005年,第31页。有人称:“石景山自古以来是永定河的出山口,是北京小平原形成的轴心。”⑤门学文:《永定河东岸的石景山段堤防考》,《石景山文物》第3辑,内部资料,第37页。这些说法很有见地。

古永定河于石景山南庞村一带转向东北流,发生于地质时期,即史前时期,非常久远,在文献未见记载,关于古永定河出山以后的具体河道走向是不清楚的,只能含糊地说向东北流。这是因为没有见到其故河道。不过古永定河的沉积物,即卵石和河沙,在石景山地区不断有所发现,为寻找古永定河的踪迹提供了线索和证据。笔者拟就考察所见略作介绍,由于古永定河的走向与八角山、老山有密切关系,故以八角山、老山为地理坐标,便于说明和阅读。

二、八角山和老山的位置

八角山在北京石景山区中部,是八角村和衙门口村的自然分界线。山北为八角村,山南为衙门口村,八角村民又称它为南山。旧名八角岗子,见北京市地名办公室、北京市测绘处1980年编制的《石景山区地名图》。①《石景山区地名图》,见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所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录》附件,内部资料,1997年。现在通称八角山。八角村旧名八家庄,是明代山西省移民所建,其居民有赵、阎、田、孔、祁、梅、王、肖八姓,初称八家庄。山西方言中的“八家”与北京语中的“八角”相近,故北京人称之为“八角村”。村西有古银杏树一株,相传旧有鳌山寺在此,今有银杏宝宝乐园。村北也有古银杏树一株,相传为三义庙故址,今为八角雕塑公园春早院,村南相传有枯松二株,为积庆庵故址。②北京市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66页。八角村名始见于清代《雪屐寻碑记》,又见于村东光禄大夫镶蓝旗副都统龙席库墓碑,称“于康熙三十七年六月十二日辰时葬于八角村。”③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所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录》,内部资料,1997年,第89页。

八角山原是一座荒山,山坡下多无主坟墓。20世纪7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占此荒山,四周设有围墙,山上山下广植松树,山上最高处建有亭台,北墙内建有仿古房屋,称新敝轩,北大门有匾额曰“首钢松林公园”。这里初为首钢肝病疗养所,后来在此建首钢有线电视台。松林公园已收入《北京手册》地图中。④地质出版社地图编辑室、北京天域北斗图书有限公司编:《北京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56页卷首地图。目前,松林公园内堆满了大量沙石,有人称衙门口村欲在此动工兴建房屋。

其实,八角山的范围并不限于松林公园。八角山南坡陡,北坡缓。北坡越过了现在的石景山路,直达石景山游乐园南门外。石景山路是在八角山北坡上修建的,一号地铁线路也是如此。现在京燕饭店以东,石景山路北侧,有很宽的台地,高出石景山游乐园南门地面约2米至3米,就是八角山北坡的残留。八角山西坡到达了石景山体育场东部,在修建体育场时将八角山的西坡铲平,修建了体育场东路。现在八角山北坡,保存一株古榆树,证明以前八角山存在森林,后来被破坏了。

松林公园东墙外,有一处地势稍高的绿化地,散布着许多巨石。当地人称,这处绿化地本是八角山的一部分。由此向东,今石景山医院(原来也是土石山),与松林公园内的八角山连为一体的。有人著文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今地铁骨灰堂西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高台地,长达三里,较南部平原高出六米……今在这个台地上建有石景山医院、石景山人民政府等。”⑤包世轩:《鲁谷地区历史溯源》,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联、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石景山民俗文化协会编《古今八宝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27页。这个高台地向东到现在的石景山区人民政府(银河大街以东),如果将松林公园的八角山连为一体的话,八角山全长可能在5里以上。八角山(八角岗子)从前生长有树木,一些无以为生的流民常常在此劫道,很不安全。⑥贾玉柱、吕品生整理:《赶牲口的记忆》,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联、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石景山民俗文化协会编《古今八宝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80页。1974年修建京原路(从北京到山西省原平的战备公路)时,先在八角岗子正中打开一个豁口,后来北京修建西五环公路时,将豁口又扩大了许多,豁口以东修建石景山医院以后,八角岗子的东段全部拆除,荡然无存。于是,八角岗子只剩下松林公园内的一小部分了,人们将八角岗子改称八角山是有缘故的。

有人认为,老山原名鳌山,“明以后,将鳌山讹为老山。”①包世轩:《鲁谷地区历史溯源》,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联、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石景山民俗文化协会编《古今八宝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35页。老山位于现在的八角山东北。老山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800米,主峰海拔130.4米(图二)。山顶平坦开阔,森林植被茂密,有汉代古墓(俗称老山汉墓)。现在这里是老山郊野公园,设有摩托车俱乐部、摩托车自行车训练场。

图二 老山

老山与八角山是连为一体的。石景山医院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连片的岩石,其路(石景山路)北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规划研究院办公楼“中础大厦”在施工中也见到了同样的连片岩石。其实这两处岩石是连在一起的,只是由于石景山路的修建,二者连接部分遭到破坏,现在人们看不清楚了。在“中础大厦”以东,隔路(老山西路)相邻的首钢机电公司办公楼施工时,地上地下都有连片石头,其楼侧至今仍可以见到裸露的岩石。其西北方的老山西里菜市场(今已拆除不存)处,据当地居民介绍原有一座小山,称东山或东小山,高约20米,后来由于施工的需要被移除。很显然,老山西里菜市场与“中础大厦”之间,原是彼此相连的山体。

以前就有人就提出八角山与老山相连接的看法,“幕山——也叫八角岗子,老山附属山包,呈南北条状,位于老山主峰西南,前临西长安街,后面是老山摩托车场”。又称:“疙瘩山,老山附属山包,位于老山东南,前临西长安街,山包顶部为骨灰堂。”②门学文:《老地名的回忆》,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联、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石景山民俗文化协会编《古今八宝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25页。按照上述说法,幕山即八角岗子,在西长安街(石景山路)以北,呈南北条状,可能正对路南的华联商厦,与石景山医院、石景山区政府相近。石景山医院和石景山区政府之间原来是有东西走向的山岗(见注包世轩之文),二者南北相对应,可能原先是连接在一起的。由于石景山路(西长安街延长线)和一号地铁的修建,南北之间的连接处被切断。所谓疙瘩山,从山包顶部为骨灰堂来看,当在老山东里以东,下庄以西(下庄以东为八宝山),该山之南正对石景山区政府,很有可能与石景山路南东西走向的八角岗子相连接。从以上的记述来看,八角岗子可能有东西两处与老山相连接。有人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八角山与老山、八宝山的关系,称:“鳌山的头在今天的松林公园,其脖颈幕山的东北面是突兀的鳌背(老山主峰),尾在今人民公墓依托的八宝山和革命公墓依托的烘炉山一带。”③门学文:《八宝山地区三山考》,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联、八宝山农工商联合公司、石景山民俗文化协会编《古今八宝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实际上,八角山(八角岗子)、老山、八宝山是同一山体的不同部分,是构造运动中沉降丘陵的裸露部分,故有高低不同的区别,而人们对同一山体分段命名,由来已久,屡见不鲜。例如中国北方著名的阴山,其东部在河北省张北、沽源县境内称大马群山,在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包头以北称大青山,在杭锦后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境内称狼山。以大比小,八角山、老山、八宝山本是同一座山,只是人们称谓不同而已。

三、八角山、老山附近永定河遗迹

在河水流动过程中,由于河水的冲刷作用,常常将两岸的岩石挟带而下。岩石在流动过程中,彼此撞击摩擦,不断由大变小,表面被磨光,犹如鹅卵,被称作卵石;摩擦中产生的碎屑,就是河沙。卵石、河沙被称作河相沉积物,成为寻找古河道的重要证据。

永定河在北京西山的流程为108千米,落差为340米,比降为3‰,属于比降比较大的河流,平原河流比降在2‰左右。永定河出山以后,其挟带的卵石河沙不断沉降,堆积在古河床上。由于河流的改道变迁,原先的河道变成了陆地,不同程度地被后来的风沙掩埋,有的深埋于地表以下,有的半露或全露于地表之上。兹将实地考察所见,记之如下,以备分析研究之资。

1.八角南路社区所见沙石。八角南路社区南近八角山,以前这里是八角村的耕地。2000年笔者由北京城内移居至此,亲眼见到了地下管道施工。在剥开厚约5厘米的地表土以后,所见皆为卵石粗沙(图三)。由于地沟挖掘不深,难知卵石粗沙层的厚度。2017年6月3日,本社区第十二号楼维修热力管道,笔者恰途经此地,驻足观察,看了施工地槽(图四)。发现地槽内所掘出者,仍是卵石粗沙(图五),与八角南路社区2000年所见相同。

2.在八角村北约500米,有东西走向的八角路。该马路进行维修时,笔者曾经过此地,发现地沟内所掘出者,仍是卵石、粗沙,与八角南路社区所见相同。

3.石景山游乐园在八角村东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原是八角村的菜地和果园。《石景山地名图》在八角游乐园的北部,标注有湖泊沼泽符号。后来询问了当地居民,均称原来这里是大沙坑,因为积水而成湖泊。此沙坑东距老山约500米。

4.在八角村西北,有石景山雕塑公园,公园内湖面甚大,有桥两处。询问当地老住户,均称这里原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的大沙坑,又称大壕沟,沟上有小桥。后来沙坑积水变成了湖泊,湖中有鱼。村民安装水车,引水灌溉农田。1984年,在此设立公园,环水植树,设立浮雕,原称八角雕塑公园,今称石景山雕塑公园。东南隅有春早院,为三义庙故址。

图三 八角南路10号楼北地沟所见沙石

图四 八角南路小区12号楼南地沟

图五 八角南路小区12号楼南地沟所出沙石

5.连片的大沙坑。在八角北路以北,杨庄东路以东,阜石路以南,原有连片的沙坑数十个,人们称此地为“大沙坑”。后来经多年的填埋,大沙坑变成了平地,修建了许多房屋。地方志记载:“八角村北大沙坑填平后,建起规模比较大的京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京西建材城。”①北京市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66页。此地在老山西北约1000米。

6.在老山西北约500米处,有近年新建的晋元庄小区,原是以山西(简称晋)人为主的村庄,其后在此建楼房,形成晋元庄社区。据当地村民讲,施工时所挖的地槽内都是沙石,地槽深20米至30米。为了保证楼房的安全,地槽挖的很深,以钢筋水泥为基础。至今在晋元庄社区以东(西五环路以东),尚有未被填埋的大沙坑,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深约15米。

7.在老山以北,阜石路以南,有范围甚广的连片大沙坑(图六)。许多建筑部门在此设立采石场(开采砾石)、沙坑厂,就地利用砾石、沙子搅拌水泥浆,用大汽车运往各建筑工地。笔者到此参观,只见机器轰鸣,人声嘈杂,一派混乱景象(图七)。其中比较大的单位有北京西郊采石厂、北京城建沥青混凝土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其东部建有南北走向的沙石路,以便于运输沙石的车辆通行。②地质出版社地图编辑室、北京天域北斗图书有限公司编:《北京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44-45页,卷首地图。

8.在八角村西北,东临老山1000米处,1997年3月发现有魏晋壁画墓。墓顶距地表约3米,地表土1.5米以下即见沙石。“由地层断面可以看出,被水冲击的卵石层和泥沙层痕迹。”③吕品生等:《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东墓》,《石景山文史资料》第9辑,内部资料,2001年,第30页。

9.老山北侧自然剖面的粉沙层。21世纪初年,笔者到老山北侧考察,在老山北坡下发现一自然剖面。在现代表土层下,是厚2米至3米的粉沙层。由于粉沙层下部深埋,只能见到一部分,粉沙层的总厚度不止如此。

图七 石景山沙坑采沙情景

10.老山自行车馆北侧沙坑。2008年12月16日,石景山区文委郭明、贾卫严,在老山自行车馆北侧的沙石坑里,发现了“息影庐主莹地南西界”石刻(图八)。①门学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的墓地界桩》,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编《石景山文物》(第4集),北京: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2009年,第20-23页。息影庐主即吴沃尧,著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他原籍北京,故死后葬于此地。后人在此基地开产沙石,形成沙坑,致使其墓地刻石落入沙坑之中。证明地表土以下为深厚的沙石堆积。

图八 吴沃尧墓地刻石

11.金代赵励墓所见流沙卵石。2002年3月,在修建西五环路的施工中,于石景山游乐园与中础大厦之间,发现了金代赵励壁画墓。墓室顶部距地表约3米,墓穴南障下部有明显的流沙和卵石。②陈康:《五环路金代壁画发掘始末》,见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编《石景山文物》,北京: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出版时间不详,第7-11页。由于考古发掘范围有限,流沙、卵石的分布情况不详。该墓南距八角山约300米,位于八角山下。

12.杨庄沙坑。居民称,在杨庄西北,现在古城北路以北,原有沙坑,其范围与“大沙坑”相仿。后来在修建特钢居民小区和古城地铁家园时被填平。

上述这些沙石坑,都是古永定河的遗留,砾石(卵石)产于北京西山,沙子小部分来自北京西山,大部分来自桑干河所流经的怀来盆地。西山的岩石被永定河冲刷而下,在山区的流程只有100余千米,岩石撞击摩擦作用微弱,故砾石的磨圆度很低,沙粒粗大,多为粗沙;中沙、细沙、粉沙多来自怀来盆地。

古永定河出山以后便进入平原,于是河水所挟带的沙石随之而沉积下来。根据沉积学原理,颗粒大者最先沉积,例如砾石;颗粒小者,如粗沙、中沙、细沙、粉沙,按颗粒度的大小,先后分级逐渐沉积。这是常见的现象,然而实际情形比较复杂。在沙石沉积以后,如果河水改道了,不从原先的河道流过,沙石层上面就没有河沙沉积了。如果河水永不改道,则砾石、粗沙、中沙、细沙、粉沙的堆积层次是不会改变的。

四、古永定河的走向

此前有不少研究人员认为,古永定河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以后,从石景山与衙门口之间转向东北流。这种意见无疑是有道理的,然而有些过于宽泛,缺乏精确性,因为从石景山到衙门口距离很远,究竟从中间的何处转向东北流,没有明确的说明。

根据实地考察所见和有关的文献记载分析,古永定河出山以后,是从现在的庞村转向东北流。有何为证?我们需要从庞村的地理位置和水患说起。

《北京市石景山区志》有如下记载:“庞村濒临永定河,原来是防洪的重要地段。村西是最容易泛滥处,筑有十八堰,也称十八磴,由十八层花岗岩叠砌而成……十八磴修筑年代不详,当地流传先有十八磴,后有北京城的民谣,可见其历史久远。”①北京市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按永定河建造石堤防,始于明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卢沟河东西两岸,修筑“石堤凡九百六十丈”。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7《河渠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加固永定河左岸,改用花岗岩条石砌筑,用腰铁(亚腰形铁件)相连。十八蹬(即十八级)当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建,指导此项修建工程的是顺天巡抚于成龙。康熙皇帝对此十分满意,认为桑干河患可以避免,于是赐名“永定河”。庞村当地居民有“先有十八蹬,后有北京城”的谣谚,极言石堤的重要性,是对康熙皇帝决策的高度称赞。

不过庞村的水患,从明代到民国始终没有间断。嘉靖二十四年(1545),庞村附近的头工、二工出现洪水漫堤。乾隆四十年(1775),北三工决口。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工决堤。③赵尔巽:《清史稿》卷103《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12页。民国六年(1917),庞村北三工决堤,有46个村庄318.6顷耕地受灾。④北京市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庞村之地永定河水患为什么如此多?这与其所在的位置和风向有关。“庞村位于永定河河谷地带,正当风口,是风较多较大地区。”⑤北京市石景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石景山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79页。庞村位于石景山(海拔183米)南,这里的主风向是西北风。当西北风来袭时,由于受到石景山山体(图九)的阻挡,大风由石景山的南北两侧通过,风力得以大大加强,成为大风的风口,对河堤(图十)、河水有很大影响作用。

图九 石景山

图十 永定河石堤

大风口的强风有两种破坏作用,一是大风无孔不入,进入石堤坝的缝隙之中,能够将缝隙扩大,把条石吹落,甚至将石堤坝损毁一段,使其失去防水能力,称作堤决、坝决。这种现象常有发生,防不胜防。例如,嘉庆十五年(1810),淮河“大风激浪,义坝决,堰、盱两掣坍千余丈。”⑥赵尔巽:《清史稿》卷103《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02页。其二是在大风吹动下,河水漫过河堤成灾,永定河在庞村附近漫堤是有记载的,例如乾隆四十年(1775),堵北三工漫口,嘉庆二十四年(1819),北二工漫溢,头工继溢。

历史时期庞村附近永定河水患发生原因,对于探索古永定河在庞村一带转向东北流,提供了重要借鉴。在地质时期,这里的强风对河岸有强烈的风蚀作用,在下风区会出现风蚀沟、风蚀洼地,为古永定河向东北转移创造了条件。强风作用于河面,会激起狂涛巨浪,侵蚀河岸,导致河岸坍塌,河水会在此冲出豁口,向前移动。风蚀和水蚀有时同时发生,有时是交替发生,其作用是一致的。经过长期风蚀水蚀作用,古永定河慢慢地向东北方移动。由于地质时间尺度很长,是以万年十万年计算,日积月累,最后使古永定河改变流向,转向东北流。

此事发生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后期,即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末期,距今200万年至1200万年之际。当时北京西山和永定河都早已出现,到了更新世末年,即距今1万年以前,气候转暖,冰川融化。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4页及所附《中国陆地形成与发展图》。受此影响,古永定河水量大增,洪水不断出现,加剧了古永定河的转向,最终形成了古永定河的东北流向。

然而有一问题令人困惑不解:在石景山地区,除了现在的永定河以外,却没有见到东北流向的古河道,原因何在?有一种可能是古永定河的故河道被后来的人类活动给破坏了。这种可能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总应当留下一点痕迹吧,为什么一点痕迹也见不到呢?

我们从石景山地区古永定河沙石的广泛分布,不难得出一种认识:古永定河出山以后,最初处于散流状态,在平原地区四处流动,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形成了永定河冲积扇,扇柄就在庞村一带。由于冲积扇不断扩大,形成了北京平原。前人对永定河的这种特点早有所识。《畿辅通志》言:“(西山)两山交束,河行其间,别无他道”②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编),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426页。;《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编)云:“永定河性浊而悍,挟沙而行。伏汛发,其急如箭。东荡西决,悠忽变迁。”③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编),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428页。永定河这种特点,在地质时期就存在。由于出山入平原以后,散漫而流,缺乏固定的河道,并非偶然。古永定河出山以后,先是在八角山以北散漫东流,没有形成固定河道,由于受老山的阻挡改向北流。因此,在八角山以北、老山以西出现了许多河相沉积。那么,古永定河遇阻为什么不转向南流?这是因为老山西南有八角山的存在。八角山(八角岗子)是自西向东走向,又转向东北,与老山相连接,形成曲尺形,挡住了古永定河南流的可能性。八角山是不高的山岗,最高处约20米,低处只有5米至10米左右。这样的山岗对于自然流动的河流来说,是无法通过的,只能向北方低洼地区流去。古永定河在老山以北东流,又遇到田村山的阻挡转向北流,进入海淀、昌平。由此可知,古永定河出山以后,由庞村转向东北流,是受到八角山、老山、田村山的阻挡所致。谚云: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

石景山地区可以见到一些自西向东流的故河道,在北辛安村、古城村、晋元庄村以及田村,都可以见到。这是金元时代,从金口引水的人工河道,今称金沟河。还有一些小水沟,是民国年间的灌溉渠道,都与古永定河无关。

猜你喜欢
石景山沙坑石景山区
“三方四圈”工作法: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与冰雪共舞为冬奥添彩
功能性训练融入果岭边沙坑球技术的实践应用
来自姥姥的爱
珠海隧道透水事故已致13人遇难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北京市石景山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蚁狮沙坑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