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辛安泉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

2018-03-20 15:53
山西林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界公园旅游

王 敏

(潞城市林业局,山西 潞城 047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绿水青山”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在湿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与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河北白洋淀湿地、河南三门峡库区湿地等跨界湿地情况相同,山西辛安泉湿地(简称辛安泉湿地)行政区划上跨界潞城市、黎城县和平顺县。该湿地公园作为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具备跨界旅游资源集地理区位边缘化、核心资源共享、区域经济水平相对滞后、边界效应显著、利益相关者复杂等特征于一体。现阶段研究者对该湿地资源的开发关注较少。

1 辛安泉湿地现状

1.1 地理位置

辛安泉湿地核心区西距潞城市城区16km,东北距黎城县城区11km,东南距平顺县城区23km;西南距长治市城区33km。湿地核心区主要坐落在潞城市行政区一侧,具体位置在潞城市的辛安泉镇和黄牛蹄乡境内。

1.2 湿地资源

辛安泉湿地资源分布在浊漳河河谷中,长度约16km,可见的170余处泉眼均出露于潞城市辛安泉镇西流村至平顺县界。较大泉组有林滩泉、西流泉、苇泉、南流泉。出水流量每秒超过0.10m3的泉眼有13处,其中南流村境内的3处泉眼出水占13处泉眼总出水流量的1/3,总流量为每秒1.427m3。

1.3 土地利用现状

辛安泉湿地公园规划面积631.89hm2,由河流、沼泽、库塘、林地等组成。湿地面积215.58hm2,湿地率34.62%,其中潞城市境内的泉眼数量多、流量大,湿地面积 439.39hm2,占总面积的 69.54%。

2 旅游开展情况

2.1 景区建设

辛安泉湿地公园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包含绿色旅游、古色旅游、农村旅游等类型,旅游资源带状分布在浊漳河沿岸。现初步开发出了高山流水景区、绿野漂流景区、西流垂钓渔场、原起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安泉民俗风情苑和青龙宝塔共5区9处景观,其中高山流水景区是华北地区惟一的竹筏漂流景区。2017年辛安泉湿地公园旅游人数超过7.0万人(次)。

辛安泉湿地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位置相对集中,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成熟的旅游线主要有绿色、红色、古色、工业和农村旅游,其中绿色旅游包括绿野漂流、辛安泉域高山流水竹筏漂流、环城水系文化公园和卢医山风光等;红色旅游包括潞宝集团毛泽东主席纪念园、毛泽东主席纪念馆、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八路军太南办事处纪念馆和神头战役纪念碑;古色旅游包括辛安原起寺、南马唐代石刻、魏家庄娲皇宫、微子镇三仁祠、贾村赛社文化、潞城文庙、南舍千年牡丹等;工业旅游包括潞宝生态工业园区、长安魅力园;农村旅游包括常庄新农村旅游示范园、西流垂钓、辛安泉民俗风情苑、石梁飞虹等。

2.2 存在的问题

辛安泉湿地区域旅游资源经过10多年的开发经营,现在主要面临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2.1 高品质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管理

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辛安泉湿地公园环境质量优良。现阶段开发的绿色旅游开发起步晚,管理粗放,景点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旅游资源还处于原生态状。

2.2.2 旅游客源市场单一,辐射范围小

辛安泉湿地游客源市场相对单一,目前主要集中在3县行政区域内。低水平、同质化、内耗式的恶性旅游竞争,使得旅游资源利用率和旅游企业利润率降低,也极大地损害了辛安泉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加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坏。

2.2.3 政府主体间不能协调统一

辛安泉湿地公园整体性因行政区划原因被割裂,阻碍了该湿地的整体开发与发展。从湿地公园完整性、土地权属明晰等要求上考虑,亟需要形成一个整体。湿地开发中也要巧妙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浊漳河两岸群众的矛盾纠纷。由于跨界不能统一管理,直接影响区域优质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也阻碍了辛安泉湿地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3 旅游开发对策

3.1 定位

从旅游价值和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目的分析,辛安泉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将湿地文化、水文化与古文化遗迹相结合,湿地与农村景观相衬托,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湿地景观。

辛安泉湿地公园以保护水源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为核心目标,重点发展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以湿地生态知识和湿地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为抓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公园打造成为黄土高原的湿地公园典范;浊漳河重点水源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山西省示范工程;长治市城市休闲重要观光带。

3.2 现阶段潞城界内开发的优势

3.2.1 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

辛安泉湿地公园土地权属以国有为主,部分集体所有的山林也已经签署了使用协议,现阶段没有使用经营权的争议。

3.2.2 水源地保护不会因开发失衡

区域内水体来源主要为辛安泉、湿地公园两侧的山体涵养水源以及地下水,用水权益和水源地保护不会受到干扰。

3.2.3 目前潞城界内具备开展湿地开发保护和科普教育的能力

潞城市境内湿地规划建设已经配备有科研监测设施和专职管理机构与人员。

3.3 不同阶段的合作开发模式

借鉴已有的江苏太湖、河北白洋淀等跨界旅游资源开发先例和管理经验,结合辛安泉湿地旅游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合作模式。

3.3.1 初期明确政府主导模式,统一目标

辛安泉湿地跨界开发初期宜采用政府主导模式。湿地处于潞城、黎城、平顺3县(市)边界地区,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通达性低。单个企业不具备实力进行旅游开发、规划。可以在长治市行政框架下,由3县(市)政府合作,调动各方力量联合进行开发。

3.3.2 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平台),形成旅游品牌

辛安泉湿地公园界线分明,权属明确,可以杜绝以往频繁发生在各地的圈地大战、旅游资源抢夺等现象。后期可基于在市级行政框架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申请建立省级湿地公园,并以核心区政府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与黎城县和平顺县相关管理部门展开合作,积极申请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统一对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以点串线,进行高水平的开发建设。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限制,资源共享,塑造旅游形象,积极融入长治市“山水太行”旅游发展板块中,扩大影响力。

3.3.3 旅游品牌成熟阶段可进行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该湿地开发的最高级、最理想的方式。此时旅游市场发育成熟,旅游形象指向性强,旅游经济高度发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辛安泉湿地公园初期由政府主导开发到后期合作开发,将实现该湿地所有权、监督管理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

猜你喜欢
跨界公园旅游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在公园里玩
跨界设计
旅游
跨界通平台
一见如故
跨界之道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