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0 17:32梁静戴晓琴杨帆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梁静 戴晓琴 杨帆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建立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举措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目的相适应,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人才

一、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很多职业院校的培养方案仍按照中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以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为主,而忽略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向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技术生产服务。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当前,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与各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必须加快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逐渐探索符合学校情况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快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国家对职业院校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肯定和支持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有很多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典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推进工学结合,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教育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这种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共赢。

三、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方法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社会教学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中得到有效锻炼。

职业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该注意四个问题:第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第二,如何通过训练完成技能教学?第三,怎样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和设计与企业相链接?第四,如何将教学培训过程与就业相链接?这四个问题始终贯穿整个培养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

毋庸置疑,企业所需要的是理论和技能俱佳的人才,尤其是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一线生产人员。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培育“适应快、上手快、成长快”的无缝对接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要始终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面向企业的,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成的

技能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技能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和完善实训基地规模和设施,按比例缩放模拟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实操练习中能够感受到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水平和处理事件的应急能力。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单位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以往学校单纯地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教师按照书本的操作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练习,学生的实训模式比较单一,容易出现学生实训任务和作业方式与真实生产任务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学的东西无用武之地。

职业院校教学之重是要突出技能实训,学校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变化,关注技术更新状态,要与行业技能发展步调相匹配。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者采用“校中厂”的模式,将工厂搬到校内,企业人员承担实训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任务,达到無缝对接企业,实现学生技能培养和企业盈利的双向目的。

3.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不满意、工作任务单一等。如何避免顶岗实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实现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职业院校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认清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的教学模式,最终取得最佳的顶岗实习效果,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和设计与企业相链接

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仅让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还要尽可能地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企业对象,开发设计不同的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技能实践。通过合作,让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组织设计以及教材的编写,共同探索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使整个教学安排符合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四)教学培训过程与就业相链接

最接近企业的实践教学才能被企业认可。学校在制订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就业链接。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本身比较低,单纯依靠学历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他们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能靠过硬的技能。学校要多与企业沟通,明确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教学培训内容与企业要求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匠人精神,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在自身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全程参与生产任务,熟悉目前作业单位生产流程,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达到能够全面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目的。

五、总结

职业院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有很多益处,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加深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报酬,最重要的是这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就是要将专业和产业的关系明确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团队双师化、教学场景公司化、教学环境职业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

与职业,2013,(2).

[2]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

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

教育研究,2008,(6).

[3]張猛,徐雪.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

教融合的研究[J].职业,2017,(8).

[4]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

教育研究,2014,(15).

责编:清 欢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