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表现过去时的一些常用方法

2018-03-20 03:49覃言罗达张千文
关键词:替代法专题片资料

覃言 罗达 张千文

摄像机擅长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则无能为力。然而,在某些类别的专题片中,却需要创作者提供更多能够展现过去时的影像,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个难题。长期以来,许多电视编导都在不断尝试解决这个难题,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对这些手段和方法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希望对党教片创作者有一定帮助。

画面替代法

专题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画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素。即便在表现过去时的时候画面严重缺失,也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可替代画面加以弥补。实际上,可替代的画面有很多,比如能够展现过去状态的老照片、老电影等,都可以有效弥补画面缺失问题。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替代画面更合适。假如我们手上的资料足够丰富,在选择替代画面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原则:什么替代画面最为观众所熟知,我们就选择什么画面;或什么替代画面最不为人知,我们就选择什么画面。下面我们根据替代画面的替代效果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是用影像资料替代。这里所说的影像资料,是泛指留存下来的与选题时代相近、内容相关的影音和图片资料。应该说,影像资料是最有效的过去时替代画面,因为它最接近过去时的原貌。具体使用时,可以遵循我们上面提到的原则,用最为观众熟知的或最不为人知的影像资料做替代,前者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后者则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比如人物专题片《无名的老兵》,该片主人公是一位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过远征军,经历非常丰富。这段历史的真实画面留存极少,为了弥补画面的缺失,该片采用了崔永元制作的《我的抗战》和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中的一些精彩的画面。这些画面为观众所熟知,所以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该片还使用了一些野人山的抗战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老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历史。这些图片及图片里蕴藏的故事鲜为人知,因此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当然,不是所有的选题都能找到符合上述原则的影像资料。如果资料很平常,为能更好地表现过去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特殊手法对这些资料做深加工处理,比如影音资料可以通过交叉剪辑让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图片资料可以利用PS、C4D等软件做分层处理,让扁平化的画面变得更立体,这样就能提升画面的替代效果、

其次是用补拍画面替代。有些事件虽不可逆转,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事件发生现场的大量信息,如土地、河流、房子、树木、石头等实物信息却依然存在,这些实物可以引发观众的联想,想象出事件发生时的情形。比如央视《天网》栏目曾经播出一期杀人案,女被害人无故失踪,警方多方排查线索,锁定其男友为作案嫌疑人,最后远赴福建将其男友一举抓获。由于女被害人与男友在案发当晚发生的激烈争执及被害过程都难以复制,因此编导只能补拍一些画面,如法医在卫生间提取到一枚血迹样本的细节画面和案发现场及周边环境的画面,这些画面组接到一起,就能使观众展开合理联想。此外,编导还补拍了一些出动警车、警力的场面,也烘托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再次是用有相关寓意的画面替代。这种画面通常体现为空镜头,并且配合解说词来使用。比如用太阳升起表达希望,用月亮来衬托环境静谧,用奔腾的河流寓意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等。专题片《中国地》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普通农民王老凿带领庄上青壮年不畏生死、共同抗日的故事。片中讲到日本兵对村庄燒杀抢掠时,替代画面是灰蒙蒙的天空和飘忽暗沉的云朵的空镜头,用以表达家园被毁、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痛惜之情。利用空镜头表现过去时,要求画面所展示的景物必须与专题片所要表现的事物具有密切关联,否则就失去了空镜头的意义。

最后是用镜头模糊语言替代。镜头模糊语言指运用那种焦点不实或主体甚小、使人无法辨认主体的构图方法来拍摄A事物,让人通过A事物去联想B事物。例如专题片《一个女教师的选择》中有这样一段解说:“七年前,她毕业于富锦县师范学校。毕业时,她毅然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德祥村,在这里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这时画面呈现的是德祥村小学校操场,只见远远地、朦朦胧胧地有一位女教师正领着一群孩子做游戏。尽管这位女教师不是本片主人公,但观众却可以将她想象成主人公,这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镜头模糊语言在运用时要注意适度,它要求被拍摄的A事物与被联想的B事物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在相似或内在相联,否则观众难以接受。

采访替代法

在影像资料极度匮乏甚至没有影像资料时,我们不可能通篇采用空镜头来表现过去时,这时就可以采用采访当事人或记者引导讲述的方法来展现过去的状态。记者寻访的方式有利于在事发地现状和过去状况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创造出从现状中辨识过去状况的语境。

选择这种替代法时,首先要从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筛选与过去时较为接近的典型环境和行为,使之与解说在表达意义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其次要从现在时中择取行为的局部细节,使观众在视觉上受到冲击而产生联想和思考,以获得发微引概的效应。比如一部反映东南亚归侨的专题片,讲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东南亚侨胞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怀抱,在回国以及定居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由于没有画面,记者就采用了主持人游记的方式,带着观众游览华侨农场,并通过采访归侨老人,让他们说出自己亲历的故事。这样一方面显得节目形式灵活,另一方面弥补了画面的不足。其实,无论追溯多么遥远的历史,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找到当事人及留下的“物证”,以便当事人对当时事件和人产生追忆。需要注意的是,请当事人叙述时,叙述一般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画面表达作用的发挥。

其他替代法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表现过去时的方法,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方法,其替代效果也很好。比如字幕法、特效法和图像解说对列法等。

首先是字幕法,即把一些过去时的事用字幕来表现,可以传达事件名称、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还可以起到加深理解、烘托环境、深化主题的作用。但利用字幕替代画面的方法太过平面化,除特殊情况外,在电视专题片中还是尽可能要少用。

其次是特效法,就是利用电脑特技来表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种方法常常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片感受,比如系列纪录片《圆明园》,编导就利用电脑特技再造了一个圆明园,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次是图像解说对列法,即画面所展示的是现在时的景物,而解说词却在叙述过去时的事情。例如在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大荒人》中,叙述主人公马兆英经历的一段往事时,编导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说词叙述的是31年前的事情,但画面中呈现的却是31年后的马兆英。图像解说对列的形式也比较常见,有时这种手法还可归类到空镜头手法中,但当有人物出现的画面与解说对列时,就不属于空镜头手法了。

总之在制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过去时表现的问题,这需要用创新的精神、大胆的想象力,并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将过去的情景呈现出来,尽可能补完画面的缺失。

猜你喜欢
替代法专题片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