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2018-03-21 07:53秦叶波林宝义纪国成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总产种粮浙江省

秦叶波,林宝义,纪国成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供应保障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史的奇迹。但同时,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终端消费持续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粮食库存高、粮食进口数量增多、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等问题持续存在,我国粮食阶段性结构性供需矛盾凸显。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进行。

浙江省是全国第2大粮食主销省,粮食自给率仅36%。因此,在粮食安全上,每年都实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近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26.7万hm2,总产保持753.93万t左右。但浙江省耕地资源短缺,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粮食战略产业的稳定发展,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粮食生产将围绕口粮供给,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水旱并举、品种优化,推进稻米品质优质化,小宗品种特色化,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定自给率,增强调控力,确保安全率。

1 生产现状

浙江省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春粮、水稻和夏秋旱粮,春粮主要指大小麦、蚕(豌)豆及春季薯类,水稻主要分为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夏秋旱粮主要指夏秋玉米、豆类、薯类及秋杂粮。2016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25.54万hm2,单产6 t·hm-2,总产752.20万t。其中,水稻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1.83万hm2,总产593.75万t,占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的65.2%和78.9%;春粮种植面积17.82万hm2,总产58.72万t,占14.2%和7.8%;夏秋旱粮种植面积25.89万hm2,总产99.67万t,占20.6%和13.3%。

1.1 责任落实,面积总产基本保持稳定

每年出台全省粮食产销工作意见,将各项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细化到作物、季节,落实到主体、地块。2013年起,专门出台了旱粮生产发展扶持政策,做到水稻和旱粮两手抓,同时组织开展了粮食扩面增产行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通过层层责任落实、扩大旱粮生产面积、提高水稻单产等措施,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2014—2016年年均粮食播种面积126.7万hm2,总产753.93万t(表1)。

表1 2007—2016年浙江省粮食生产的情况

水稻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最主要的口粮。近10年,浙江省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呈下降趋势,但近3年基本保持稳定,面积和总产占粮食生产的比例稳定在65%和78%左右(表2)。

表2 2007—2016年浙江省水稻生产面积和 总产的情况

1.2 政策扶持,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拓展补贴环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水稻和旱粮、生产环节和基础能力建设相结合的政策体系。2017年,继续实施规模种粮补贴、旱粮生产补贴、订单粮食奖励、旱粮生产扶持政策、种粮大户贷款贴息和稻麦政策性保险等政策。为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省本级粮食生产专项扶持资金提前下达,总资金额比上一年增3.25%。虽然2017年国家全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但考虑到早稻是浙江省稳粮的主要潜力,浙江省政府做出了不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的决定,有力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1.3 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统筹水稻产业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项目,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协同推进,集聚资源要素,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到2018年建成53.33万hm2,打造粮食生产的主阵地、稳粮增效的示范区。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功能区建设资金104亿元,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 131个,面积50.7万hm2。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道路、渠道、电网、泵站及水闸、涵管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的新格局,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1.4 创新机制模式,生产效益得到增加

近年来,通过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6年底,全省土地流转率达53%,居全国领先水平;成立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 374家。同时,围绕稳粮增效,重点创新和推广了以粮经结合、水旱轮作为代表的高效农作制度和以生态循环、农牧(渔)结合为重点的立体种养模式。2016年,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模式[1]面积22万hm2。

1.5 应用增产增效技术,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2004年以来,浙江省大力组织实施“0406”育种攻关与良种推广计划,相继育成并主推了“秀水”“中浙优”“甬优”3大系列水稻高产品种,特别是以甬优12[2]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育成,实现了全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方法和产量水平的重大突破。通过推进全省粮食高产创建、“三新”技术推广,以及良种良法的集成推广应用,有效带动了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0年浙江省单季晚稻单产突破7.50 t·hm-2;2011年以来早稻单产有5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器换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突破性进展,耕作、排灌、植保、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2016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02%,居南方稻区首位。

2 主要问题

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技术,但粮食生产仍然存在种粮比较效益低、规模经营比例小、销售困难等问题,浙江省粮食生产仍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3],本地生产的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2.1 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

近年来土地租金、农资和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政策效应基本上被抵消,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以晚籼稻生产成本为例,种子价格从2006年的234.90元·hm-2涨到2015年的1 027.50元·hm-2;土地成本从1 179.15元·hm-2涨到3 415.50元·hm-2;人工成本从1 949.85元·hm-2涨到5 224.50元·hm-2。其他农资成本和作业成本也同样逐年在增加(图1)。

图1 2006—2015年浙江省晚籼稻生产成本的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但净利润并没有大幅增长,晚籼稻利润变化较大,但近年的利润仅仅维持在3 000~4 500元·hm-2。

图2 2006—2015年浙江省晚籼稻效益的情况

2.2 规模经营比例偏小

近几年来,浙江省粮食生产逐渐向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发展,但全省众多种粮大户承包耕地的主要方式仍以挨家挨户签订合同为主,通过整村流转的较少,经营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承包租金存在不确定性,粮经争地的现象更使得大户每年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去揽包,造成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比例偏小。2016年浙江省稻麦复种指数>3.333 hm2的种粮大户15 289户,种粮面积25.38万hm2,仅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0.2%。逐个流转、二次流转、粮经争地等现象,无疑也增加了种植成本。

2.3 最低收购价下调影响种粮积极性

2017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2017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 kg 130、136和150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3元、2元和5元。一直以来,最低收购价是种粮大户的收益保证,虽然浙江省考虑到作为缺粮省的特殊省情及早稻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潜力,做出不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的决定,但总体来看,其他类型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造成种粮收益两头受挤的局面,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还是会造成影响。

2.4 农产品销售难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近几年,良种良法推广较快,种粮大户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甬优系列等高产品种种植比例逐年增加,早稻单产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浙江省早稻平均产量6.39 t·hm-2,创历史新高,目前6 t·hm-2的订单收购奖励数远远不能满足大户的需求。各地农产品产业链也较短,一般以直接收获或者简单加工的产品出售,具有各地特色的品牌或者农产品开发较少,大户订单外的粮食往往只能以低于收购价售出。而且,现在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主要以四五十岁的农民为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利用网络等新销售手段不足,销售渠道较少。

2.5 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少

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但是目前浙江本地生产的绿色优质粮食产品较少,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对称。针对浙江省主要的几种粮食作物(大米、面粉、玉米、番薯、马铃薯)进行了消费习惯调研,调研中发现,居民基本以大米为主食,其中67.2%以粳米为主食,32.8%以籼米为主食,粳米的主要产地是东北,其次是江苏,本地产的粳米仅占10%左右,籼米基本为本地产;麦粉的产地主要是河南、山东等地,本地产很少;只有作为辅食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产品基本为本地产。同时,80%以上的居民希望能够吃到更优质的粮食产品,尤其是大米,被调查的居民基本都希望能够采购到更好吃的产品,也能接受更高一些的价格。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扶持力度,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强化功能区管护与用途管制,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2 推动规模经营,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有序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进程,构建全程机械化

作业、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储存、代烘干、代加工等服务,以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引领,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升级转型。

3.3 优化品种结构,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

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扩大优质稻面积,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稻米品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抗小麦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大力发展鲜食型玉米、大豆和蚕(豌)豆等高效作物。鼓励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具有差异性需求的产品,扩大本地优质粮食产品消费市场。

3.4 推广绿色高效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组织开展粮食绿色高产攻关和示范创建,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省工、节本技术和粮经轮作、水旱轮作、农牧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农作制度、生态栽培模式,提高粮田综合效益。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田间管理水平,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探索耕地养护制度,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在继续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耕地质量建设的同时,重点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内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夯实浙江粮食生产基础。抓好耕地土壤环境监测,探索建立耕地土壤分类管控制度,开展粮食生产禁止区划定试点,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

[1] 王岳钧,吴早贵. 浙江省“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发展状况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2):149-151.

[2] 俞卫星,王新溪,胡新春,等.水稻甬优12产量超13.5 t·hm-2的特征特性与 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2):177-179,240.

[3] 刘妍杉. 关于对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6(2):34-36.

猜你喜欢
总产种粮浙江省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画画就如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