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8-03-21 05:59孙金秀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制造业

孙金秀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26)

一、引言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现代流通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良性互动的融合态势和协同关系。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先导性产业。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对制造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快发展制造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意味着实现了环境、结构、功能的和谐共生,形成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最佳结合。更重要的是,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最佳盈利能力。

二、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机理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分属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的部分,在经济系统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一方面,现代流通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降低流通费用,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先进制造业,引导制造业创新方向。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基础,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现代流通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1.现代流通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降低其流通费用

对于制造业而言,现代流通业的初级功能就是提供专业流通服务。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这是现代流通业的初级功能,也是现代流通业的优势所在。现代流通业已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不断演变为先导产业,从分工的角度来看,是由于现代流通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

先进制造业企业不仅依附于上游供应商,也依附于下游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企业要降低成本,就一定要降低各个连接点的流通费用,实现从供应到销售环节低成本运作。因此,先进制造企业需要流通企业的专业服务,降低流通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现代流通业引导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流通业反馈给制造业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制造企业研发新产品,提高研发能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现代流通业直接面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将消费者需求特征和需求变化信息反馈给制造企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现代流通业反馈给制造业市场需求信息,能引导制造企业升级换代产品。制造业如果把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有效连接起来,完成供应链流程再造,在竞争中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大型零售商和跨国物流企业利用其完善的销售体系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引导制造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尤其是现代分销批发商、第三方物流融入价值链创新活动以后,大大地减少制造业库存,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3.现代流通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从长远来看,现代流通业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这是现代流通业的高级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降低流通成本功能和引导产品升级换代功能的发挥程度。现代流通业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节省制造业流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制造企业如果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应脱离“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专注于核心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持行业,现代流通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制造业集中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国企业如果控制了流通权,建立自主流通网络渠道,获得降低流通费用的“金钥匙”,就能专注于核心领域,在国际分工中立于高端地位。

(二)先进制造业促进现代流通业的作用机理

1.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

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具有“迂回式”特点,这将进一步加深制造企业内部分工程度,提高对中间服务的需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集聚将直接创造物流服务需求,包括仓储、配送、货代等服务的需求[2〗。先进制造业拓展销售渠道,开展离岸贸易或国际贸易,会扩大相关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需求,拓展现代流通业发展空间。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明显,先进制造业中融入的中间要素越来越多,先进制造业对流通这种中间投入要素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已经成为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动力[3〗。

2.制造业业务外包推动现代流通业服务创新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协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演进过程就是由创新主导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由于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企业需要将资源集中在价值创造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环节,于是将自身不擅长的流通业务交由专业流通企业完成[4]。制造业为实现规模经济,要求流通业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现代流通业还有可能在服务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业务形态。

3.先进制造业“提携”现代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力主要体现产业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当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很可能因产业的关联性“提携”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产业的提升效应(pull through effect)。要想打造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它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个有效途径。

随着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会带动现代流通业的技术创新,通过产业关联和提升效应提高现代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通过信息分享、技术互通等,进一步提升两者的国际竞争力[5]。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如下图所示。

图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并不是指两个行业完全融为一体,而是指两个行业的部分职能紧密结合,形成新的运行系统,与原有系统并行不悖。

三、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制约因素

1.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制造业利润

对于制造业而言,现代流通业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专业流通服务,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美国相比仅仅低了4个百分点,但盈利能力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制造业利润。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接近11万亿元,与GDP的比率约15%,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和世界平均水平11%。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与“散、乱、杂、低”的流通企业布局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与流通服务体系专业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有关。许多制造企业仍致力于流通成本内部消化,自建自用封闭式物流系统,不仅流通时间长,环节多,经常出现耽搁滞销、库存积压、断档脱销等情况,造成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2.流通引导生产作用不够明显,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低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成本优势,而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来源于供应链。为制造业服务的流通业是高端制造业的增值环节,是先进制造业的“第三利润源”。目前,许多流通企业仍然定位于传统的供销储运角色,没有嵌入制造业供应链,不能将消费者需求特征和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升级换代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导致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效率低下,这正是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中比较薄弱的部分。

3.信息技术融合不深

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政策作用空间相对有限,技术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中国已有一些现代化的流通形式和流通组织,但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没有完全实现循环共用。许多制造企业没有实现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共享水平有待提高,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不高[6]。

4.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信息平台不够完善

制造业的产业协同配套、产业跨界融合要求很高,不仅要求突破传统企业和社会组织边界,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协同发展基础支撑。目前,针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还不能满足协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引导流通企业将消费需求信息传递给制造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对接市场需求、深化产业链协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促进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

积极推进流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完善服务网络,促进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智慧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实现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构建以三大流通产业集聚区、四大流通产业集聚带、国家和区域级流通节点为基础的全国骨干流通网络,积极推进“3纵5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建设,并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效降低运输费用。修订完善通用类、公共类和专业类的物流标准体系,推广带标准托盘运输,推进标准化托盘循环利用和免验货交接,提高标准化托盘在多式联运、共同配送中的利用率。

2.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生产流通一体化运作水平

引导流通企业,尤其是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流通企业,进驻制造业集聚区,开展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制造企业打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信息渠道,提高制造企业需求感知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创新入厂物流、原材料采购承接、订单末端增值服务、仓储配送一体化、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整合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提高商品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的一体化运行水平。

3.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在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技术流方面开展全过程的对接合作。推广面向生产、运输全过程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发货人、物流公司、分包商、司机、收货人等原本独立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对接和共享,不仅可全程追踪物流信息,还能满足库存监控、自动配货、运输配载等需求。推进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营销的物流信息平台,开展物流信息化国际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实现物流信息平台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结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产业没有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竞争优势体现在利润较低的产业环节。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终结等问题,制约着制造“由大到强”。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不断形成,为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高效协同发展,大大降低制造业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流通业和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助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1]赵霞,徐永锋.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

[2]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

[3]李晓慧.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朱立龙,于涛,夏同水.我国现代流通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5).

[5]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

[6]席枫,李海飞,董春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4).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制造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