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文化内涵

2018-03-21 20:33梁慧颖周俊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白马寺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梁慧颖 周俊良

摘 要:白马寺是我国最古老的寺庙,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白马寺不仅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从白马寺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阐释白马寺的文化内涵,以期能更加明确其背后隐藏的精神文化价值。

关键词:白马寺;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

一、结缘——白马驮经来

两千年前,驮经的白马,远涉重洋,跋山涉川,不远万里从天竺来到洛阳。自此之后,白马驮来的佛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洛阳古城里碰撞出经久不息的火花,甚至这次碰撞,激起了千千万万人心中的涟漪,他们开始用佛家智慧思考人生,诠释生命,一心向善,普度众生。

白马寺,它是张继韵笔下“钟鸣河洛山门外,一缕佛香汉韵浓”的佛源圣地,它是七绝诗里“看破红尘万象空,伽蓝祖刹觅禅踪”的第一古刹,它是张耒眼里“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的人间净土,它亦是老舍心头里“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的风霜之地。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洛阳,孕育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被称作是“建在文物上的城市”。在这座历史名城中,坐落着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它的由来源自于东汉帝的一次夜梦。据史书记载,明帝刘庄某天夜晚做梦,梦见一位金人,他体型健壮,身高十几米,顶冒金光,踩踏祥云从西方飞来。梦醒后皇帝将自己在梦中所见告诉给朝廷上的大臣,官员们感到惊喜,告诉皇帝说此梦是吉祥之兆,预示着神佛将要降临。皇帝听此消息,倍感欣喜,立即命令众官员赶赴天竺,诚心朝拜,祈求佛法。求佛者跋山涉水,历时一年来到了大月氏国,在此地,他们遇见了传佛僧人释迦魔腾和竺法兰二人,并叩问何处可求真经。两位传佛者见其诚心求佛,便愿跟随求佛者来到了河南洛阳,于是将佛教带到了中国。汉明帝刘庄得知两位传佛僧人的到来,倒屣相迎,首先给两位来自西域的传佛僧人安顿好住处,又特地张罗了一个传译佛经的殿堂,除此之外,还在洛阳城外的西郊建了一座寺庙。跟随传佛者一起来到洛阳的还有驮载经书和佛像的白马,因此,这座寺庙被命名为“白马寺”。此后,白马寺便成为东汉时期传扬和学习佛经佛法的讲习之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皇帝主持的官办寺庙,故被称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二、寺貌——门启台殿敞

中国的古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式排布组合,北京的故宫、四合院,福建的鼓楼,多采用中轴式。白马寺也是中轴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院落布局

白马寺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寺庙建筑,它是我国寺宇的典范,遵循“悉依天竺旧式”建筑风格,蕴含着浓厚的佛家文化特色。坐北朝南,长方形院落模式,总占地4万平方米。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红墙黛瓦,蕴含着浓烈的佛家气息。

白马寺的山门采用一门三洞的牌坊式结构,是石砌而成。山门是白马寺的正门,三个门分别象征佛教里“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它们被称作是“三解脱门”。墙面和门楣都是采用古色古香的红色,庄严肃穆,又不乏素净安宁之感。青石题刻的“白马寺”三个字镶嵌在红色的门楣上。山门外墙上题有“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八个大字,“利乐有情”意为天下众生获得快乐,“庄严国土”意为我们的国家庄严肃穆。这八个字凝练了佛家文化的宝象庄严,佛法无边,佛光万道的精髓。山门两侧有两个石狮和两匹石马。两马左右相对,对称排列,石马高175厘米,长220厘米,体态宛若真马,形象温顺祥和。走进山门,东西两侧分别刻有《重修西京白马寺记》“断文碑”,和《洛京白马寺祖庭记》“赵碑”。

白马寺建有五重大殿,由南到北排列,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大雄殿、接引殿。除了五大殿之外,毗卢阁也建在中轴线上,位于寺庙的最里端,左右分别是法宝阁和藏经阁。四个大院,以大雄殿和观音殿之间的横向中轴线划分,包括僧舍、禅堂、客房、卧玉佛殿和佛学讲习中心。整个寺庙建筑殿宇恢宏,静谧祥和,香烟缭绕,翠竹环绕。此外,还有钟楼,鼓楼交相辉映,可谓是人间福地。

(二)屋顶雕饰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白马寺的雕饰纹样历经数代的演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屋脊阁楼和殿堂上的装饰物和雕饰更是灵活多变,别具一格,栩栩如生,蕴涵着佛家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很高艺术的价值。白马寺的正脊雕饰,以“鸱吻”“脊刹纹饰”“脊花雕饰”为主,瓦当也是白马寺极具特色的屋顶装饰。

“鸱吻”,又称正吻,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神兽。鸱吻生性嗓粗,口润,好吞吐,尤其喜欢吞火。据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鸱吻纹样的发展经历了几年前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后经明清时期,几经修整,鸱吻的形象有所改变,最后以龙头,卷尾,仔龙,宝剑,底座组成的鸱吻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鸱吻即被人们作为可以消灭火灾的神兽,常被建造在屋顶和屋脊两端,取其吉祥寓意,消灾纳祥。

脊刹纹饰常出现在佛教建筑上,而作正殿装饰最多。常见的脊刹纹案以动物、植物和花鸟为主,主要有虎、狮、象、鱼、鸟、鸽子、八仙、双龙戏珠、莲花、牡丹等。题材多样,形象逼真,活灵活现,错综变化,精美绝伦,生动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脊花雕饰以龙纹为主,以植物牡丹、宝相花、莲花、忍冬纹衬托为辅。自古以来,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龙”皇家的符号,平民百姓不可擅用龙的形象,这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但是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其执政地位,允许佛庙和寺庙的建筑使用“龙”的形象,因此百姓可以信奉佛教,从而听从皇帝的指命。白马寺除龙纹以外,花卉也在雕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宝相花纹,又称“宝仙花”,是最具佛教特色的纹样,受波斯王国和罗马帝国的影响发展起来。它象征丰满繁茂,相间排列,样式各异,被佛教建筑广泛采用。白马寺的屋脊雕饰,还喜用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清白的莲花,象征坚贞的菊花。除了花卉以外,卷草也是常用的雕饰,“忍冬纹”象征“生命之树”,有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代表佛家文化中的“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也是佛教建筑中常用的纹样。

三、佛缘——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白马寺的兴建源自于东汉明帝刘庄的“感梦说”,这个美丽的传说,对后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佛教文化的兴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千年前,白马驮来了佛家文化,自此之后,佛教便在我国生根发芽,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以佛家的智慧来解释世人对生命的疑惑,注重对生命个体的细致关怀,直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用佛家的思想来激起众生的共鸣,为人们提供人生信仰。

普度众生,它是映照天下黎民万古千秋的精神家园;佛门圣地,它是经历两千年沧桑变化后的天地轮回。白马寺,看见过香烟缭绕,林木葱郁,翠竹环绕,听到过寺院幽静,佛经梵唱,绵绵钟磬,琴瑟轩轩。千年时光的变迁,它经历了纷繁浮华的盛世,秉承华润,碧水华庭,东城绿庭,也经历了兵荒马乱,烽火连天,颠沛流离,山河破碎。斗转千年,手捏佛珠,山河依旧。白马寺,屹立于洛水之间,飘香佛龛里,见证着千载轮回,述说着沧桑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时仪.白马寺寺名探疑[J].古籍整理旬刊,2002,(04):23-27.

[2]周戒.中印“佛缘”源远流长[N].光明日报.2004.

[3]释印乐.白马寺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A].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2009.

[4]胡静.从洛阳白马寺探析佛教在中国的流传[J].赤子(上中旬),2014,(05):15.

[5]赵一丽.洛阳白马寺屋顶雕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白马寺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记白马寺(新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佛教中国化与现代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