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18-03-22 07:53黄丽珊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感导图作文

黄丽珊

(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仙游 351200)

思维导图是具体方法的分歧思想,也称为脑图,心理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有助于思考和帮助梳理想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并提高学习效率。[1]它始终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再将其分支点返回到一个共同的中心。并且与其相关联的词语、图像等将成为分中心,进行不断地分化延伸。思维导图可以分解复杂的问题,结合整个问题绘制思维导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一般来说,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点: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充分动员左右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2]。写作主要就是考查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特别是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也就是说,作文训练就是思维训练。一般情况下,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成熟,同时,初中阶段也是他们理性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并臻至成熟。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而且巧用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如何写”的作文思维过程。

一、用思维导图巧裁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思维

首先要突破的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取材、选材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重点在思维训练,文章的写作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客观事物上升到作者的主观认知。第二阶段是由作者的主观认知转变为语言文字。因此,写作的思维含量,决定了写作主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哪些认知,写作过程中的表达的不同认知,所呈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与多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写作主体思考问题,选取材料时的思维活动。总而言之,写作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极具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

笔者曾于莆田第九中学执教了“扣旨而作,精巧选材”这一课题,在执教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执教过程中,主要的设计思路(如图1):

图1.“扣旨而作,精巧选材”教学思维导图

在教学场域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还应是一种示范和引领。七年级的学生在如何表达思维走向时,往往存在许多的疑问,因此在课堂中以学生的典型例文作为切入点,以《遇见九中》为预设的作文题,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生活积累比较深厚,但是“春城无处不飞花”,正因为经历得多,导致学生不知如何选材,此时,利用思维导图,配合现场修改作为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走向经历“客观事物——主观认知——语言文字”的层级发展。课堂上,教师清晰的思维导图示范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引导,学生不仅习得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懂得了可以用图象描述自己的思维走向。

二、用思维导图激活感悟,给作文注入生气

生活的现象不是既定的结论,而是我们思考的起点、由头。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能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思考。因此,思维导图能够让我们整体性把握所叙述内容的要素、对将要叙述的内容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做深入的思考,分析其物的意义价值,辨别事件的性质,解读人物的行事原因,从而将思考引向更高阶层,判断人、事、物背后体现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如下面这篇作文,小作者取材本地特色美食节,原文叙述了小作者一家人参加美食节、品尝美食的过程,最早得出的感悟是美食节真让人难忘。“让人难忘”是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经历中所能得到的最初的体验,但是“难忘”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如鲁迅的对于月夜吃罗汉豆的经历就是一种难忘。这是在岁月中不断沉淀而获得的唯一的无法复制的体验,而小作者的体验仍然很新鲜,简单地用“难忘”一词复现了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思维,这样的感悟和立意显然流于表面,显得敷衍而肤浅,这样的作文在初中的学生中比比皆是。此时,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见图2),通过问题设计,转换学生的思维,如“从妈妈的角度、从舅妈的角度,她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呢?”她们的身份,地位是否有所不同?如此,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思维就有可能走向深入。果然,该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舅妈的海归身份,以及老师提到的小时候这一思维神经元,从而将立意延伸到记忆中的美食,游子的乡愁。借助思维导图可以“逼迫”学生走出浅表化的思考,更加立体、全面、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生活现象。

图2.《让美食不再奔忙》作文立意思维导图

生活的现象就是我们思维的细胞,我们可以借由思维导图,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激活这些细胞,从而进行纵横、正反等多维方向的权衡进而获得比较深刻的感悟,去除思维单一肤浅之弊端,让我们的作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三、用思维导图唤醒语感,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写的问题,从作文技法上,有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以下以遣词造句、构建语感为主要阐述对象。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能妙笔生花,下笔千言,语言积累非常丰富;而有的学生语言干巴巴的,像挤牙膏般的;还有的学生语言的积累也很多,但是用到作文中是华丽的语言一堆,但是却像一堆散放的沙子,毫无美感可言。更有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看了很多书,但是,为什么作文的能力却不见提高呢?”思维的外壳是语言。反过来说:语言是以思维作为核心的。一个人的作文是一个人心灵成长史。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最主要在于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作文语感的的培养需要以思维作为基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形成语感,仅仅是零碎的语言的感性经验,思维能力的层级较低;因此在语感积累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增强思维的参与力,提升学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形成系统性的语法规则和一些其他知识,之后应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渐渐形成语言的理性经验,让语感不断提升到新一级的发展水平。如笔者指导的学生在参加以“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写下《聚拢您的微笑》一文,该文曾获得莆田市一等奖。

小作者在最初的草稿中以时间为线索,叙写了从小学开始在学校的广播声的濡染下,一路被传统文化熏陶,进而热爱上传统文化,最后愿与之一生与共的成长历程:

小学时,学校广播里天天一放学就播放一些古诗,三字经一类的录音,诸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听着听着,不知不觉间就会背诵了,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播放,而代之以一些歌曲,反而有些不习惯了。进入中学后,因为随了妈妈到妈妈所在的镇中求学,镇中条件跟原来的实验小学差了好多,最让我不习惯的是广播声都是一些流行歌曲或者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怀念小学的那些清脆悦耳的广播声。好在妈妈是语文老师,宿舍的书架上,有许多的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妈妈也经常要求我背诵一些古诗文,于是在广播声占据了校园的领空时,我总喜欢用我自己的声音来对抗那些或哼哼唧唧、或依依哦哦的声音,在这当中也自有自己的乐趣。不知不觉间,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我的作文也越来越有诗意了。古诗词,我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选材和构思上,该篇文章都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但是,作者说,自己的文章越来越有诗意了,却在该文中未能明显地体现。于是,笔者让她在构思的基础上,选些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或者引用等修辞手法来拓展,以此作为依据画出语言思维导图,导图如下(图3):

图3.《聚拢您的微笑》作文语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最主要在于抓重点,并将其文字化。首先小作者在标题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最神奇的是用“微笑”这一具体神态细节将国学的形象人格化,同时,让人倍感亲切,后来,小作者说,微笑是一个人脸上最重要的美点。于是标题就已先声夺人,盘活了文章的语言布局。接着以“聚拢微笑作为主线”,用“邂逅”“重逢”“铭记”等词贯穿全文,并以“人生封面”“人生扉页”等为喻,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语感积累形成阶段,就不会停留在感性的模糊状态、也不会仅仅凭借低水平的狭隘经验,长此以往,语感能力就会凭借思维的参与而越来越强。因此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参与到语言敏感的形成,才能有所收获。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从思维入手,利用思维导图描述思维的路径,让作文思维洞彻灵明,从而触发学生作文的由“一”而生“万象”。

[1]高玉婷,郭天印.思维导图在国内高中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108-110.

[2]张润柳.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110-114.

猜你喜欢
语感导图作文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第6章 一次函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