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鸟类拟声词日译及意象传达

2018-03-22 12:03郭佳会赵洁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诗经

郭佳会 赵洁

摘 要:拟声词是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传达着文化意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共收录了诗歌三百零五篇,含拟声词的诗歌有五十三篇之多,拟声词共計有一百二十多处,而其中动物拟声词又占多数。本文选取《关雎》及《葛覃》中鸟类叫声的拟声词来探讨其日译本中的翻译及意象传达,来说明文化的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经》 鸟类拟声词 日译 文化意象

一、拟声词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发展的轨迹都会相应地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①

拟声词,又被称为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一种词汇。拟声词模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给予语言一定的生命力。因为拟声词比较特殊,对同一事物声音进行的模仿虽有共通之处,但因为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或者文化有所出入,难免有一些异同之处。大量的拟声词也是日语的特色之一。日本人很擅长使用丰富的拟声词表达自己的各种心境。而中国虽然在语言、文化方面对日本影响甚深,但拟声词的数量却远不如日语那么多。因此,中日拟声词之间的对译也有着很大困难。

二、《诗经》中的鸟类拟声词翻译及意象传达

《诗经》中的动物词汇囊括了鸟、兽、虫、鱼。尤其是《风》这个部分,收集的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多借用动物来喻人,借此抒发人的感情。但动物的叫声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能够传达诗中意象,其中鸟类拟声词的翻译相较于动植物名词的翻译来说又有着一定难度。比如鸟的种类不同,叫声也可能会不同,那拟声词的翻译就难以达到统一。例如:《诗经·风·召南》的开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鸟类,它们用情专一,信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易林·晋之同人》曰:“贞鸟雎鸠,执一无尤。”经后人考,雎鸠就是鱼鹰。但鱼鹰是一种肉食猛禽,长有锐利的爪子,适宜捕捉油滑的蛇与鱼类。为什么古人会用雎鸠来代指人类的美好爱情呢?实际上,雎鸠被称为“贞鸟”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叫声。在求偶的时节,成偶的雎鸠便会在水中的沙洲上觅食嬉戏,如果其中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关”,另一只鸟儿便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对伴侣一呼一应地和鸣而歌。因其叫声紧密相连且短促响亮,因此时常有人以为这种鸟儿的特点便是连叫两声。“关关”的鸟鸣声正与“琴瑟”“钟鼓”之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雎鸠鸟对配偶十分忠贞且相敬如宾,“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朱熹《诗集传》),与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君子对爱情专一的态度十分相似,因此古人常用雎鸠鸟的特性,来暗示自己对爱情的专一与执着,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之象来暗喻夫妻和谐相处。

在诸位日本学者的翻译中虽然“雎鸠”都被译为“みさご”,而“みさご”在词典中的解释正是鱼鹰,但在翻译雎鸠的叫声时却出现了分歧。历代学者都说“关关”是雎鸠的叫声。中国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译》中注明:关关,形声字,犹如呱呱,形容雎鸠的鸣声;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关关”的注释为:形容水鸟雌雄和鸣的象声词;陈子展的《诗经直解》将“关关”译为“关关地唱和”。《关雎》中使用的拟声词“关关”既准确地描写了雎鸠的鸟鸣之声,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相和,生动有趣地反映了雎鸠雄鸟与雌鸟之间的伉俪情深。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译文为:

かあかあとくみさごのは 川の中州にいる

[そのように] ものしずかなよい娘は 立派な方のよいつれあい

但是“かあかあ”其实指的是乌鸦的叫声。而另两位学者加纳喜光和海音寺潮五郎分别将雎鸠的叫声“关关”译为くっくっ(ku ku指鸽子的叫声)和ほろほろ(horo horo指野鸡的叫声)。

松冈荣志的译文则没有明确翻译“关关”的叫声:

つがいのミサゴが 二羽

河の中洲で き交わす

若くて きれいな あのむすめ

ほんとに ぼくに ぴったりだ

他用“き交わす”这个词将雎鸠一呼一应和鸣的状态呈现出来,而非直接翻译“关关”。在笔者看来,松冈荣志虽然没有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展现雎鸠的叫声,但是他将雎鸠和鸣、情意绵绵的意境传达得非常到位。再有下文对姑娘的美丽的赞颂表达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则是对上文中雎鸠和鸣这一现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象的最好解释。

还有,紧随《关雎》之后的《葛覃》之中,诗人则用“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吉川幸次郎日译:

くずはどんどんのびて 谷のまん中の方へとはってゆき

がふさふさ うぐいすはそのをとびまわって

林にとまり なき声がかあいらしい

吉川幸次郎对“其鸣喈喈”的翻译没有采用拟声词,“かあいい”是“かわいい”的音变,着重表现的是对黄鸟的歌喉及其婉转歌声的赞美。

海音寺潮五郎的译文:

をなごはいそがしものぢやわな 春が老ければ葛がのびる

谷一ぱいのびてくる 葛もしげれば もしげる

繁みに高うぐひすが ピピコピヨ ピピコピヨときかはす

海音寺潮五郎的译文中直接提出鸟是“高うぐひす”,这是一种黑枕黄鹂,通体黄色,样貌美丽,因鸣声悦耳命名。而拟声词“ピピコピョ”则是侧重于黄鸟的声音婉转清脆,与“高うぐひす”的身份对其叫声进行了双重的肯定,将“ピピコピヨ ピピコピヨ”的叠用也与“きかはす”效果相加,告知读者这是一群黄鹂的鸣叫声,突出了黄鸟数量多及热闹场景。

松冈荣志则是将这一段小诗译为:

クズの枝は ずんずん 伸びて つるの先は 谷の奥深くまで

枝は 青々 こんもり垂れる コウライウグイス やって來て

低木の茂みに 群れ集い チッ、チッ、チッと き交わす

松冈荣志对黄鸟的描述大致与海音寺潮五郎相似,也是指出黄鸟所属种类,也使用“き交わす”表明不是一只鸟在叫,但其同时也采用了“群れ集い”的翻译,“群れ集い”是指群聚,聚集在一起,直接点明了黄鸟的数量是“一群”。而且,其对“喈喈”的拟声词翻译是“チッ”;“チッ”指的是“唧唧”的叫声,在日语中常用来做蝉的拟声词。众所周知,蝉叫声在夏天会一直响起,在闷热的夏天会让人觉得聒噪,感到心烦,而松冈荣志的译文中既有“チッ、チッ、チッと”,也有“き交わす”和“群れ集い”,笔者认为其想表明环境的嘈杂,而非黄鸟的歌声。

关于《诗经》里的“黄鸟”,世人有两说,一指黄鹂,一指黄雀。“其鸣喈喈”主要描写的是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与热闹,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抒发寄人篱下的女子在盼望回娘家的感情。

《葛覃》寥寥几句便描写出了一幅艳丽的春景图:葛藤于山谷中蔓延,绿叶在枝头渐青,黄鹂于灌木丛中飞舞,清脆的鸣叫响彻山谷。黄鸟的叫声“喈喈”给静态的春景带来了“动”,使整个画面富有了生命力。但上文的优美景色与欢啼的黄鸟和下文女子的辛勤劳作与归家的急切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黄鸟玩耍啼叫的“叽叽喳喳”声更是反衬出了女子独自一人的孤单。因此拟声词的翻译同样也负载着这一节小诗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总结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文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译者在其中担任的工作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的传递。《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习尚,将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再现。而其中的鸟类拟声词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这些词汇不仅使鸟类形象更生动,也为整首诗所描写的意境起到了烘托作用。在对这些拟声词进行翻译之前,一定要对其在文化典籍中起到的作用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及意义。

①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 海音寺潮五郎.[M].京都:中央公社,1990.

[2] 吉川幸次郎.国风(上)[M].京都:岩波店,1958.

[3] 程俊英,蒋见元,松冈荣志.诗经(汉日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 李婵.来自远古的自然美——浅谈《诗经》中拟声词的妙用[J].职业圈,2007(2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关于当代意象学视域中的当代艺术图像阐释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
汉维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