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讽刺艺术

2018-03-22 02:18王嫣
魅力中国 2018年35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鲁迅小说

王嫣

摘要:鲁迅作为是一代文学巨匠。他的小说往往紧扣时代主题。他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精品。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

魯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

一、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

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在鲁迅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清王朝统治阶级腐朽不堪,但是仍竭力用各种办法装饰自己,以掩盖和粉饰他们的罪恶和虚空。 辛亥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代替清王朝统治的是袁世凯、曹锟、段祺瑞这些人。鲁迅不愧是伟大的作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一)夸张背后实含讽刺

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缝合,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开始他很懊恼,但后来又以“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圈呢”释然了。最后在绑赴法场的途中,稀里糊涂的阿Q还“羞愧自己没有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在这里,夸张描写,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把讽刺意味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对比中客观讽刺

在文艺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并不为奇,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高老夫子》中开篇写黄三来找高干亭时,高干亭因刚刚发表了“名文”,又接到了贤良女校的聘书,所以再见到黄三时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所以他并不回头,板着脸正正经经地回答……”接下来,当黄三又问他改名字的事情时,高干亭只是“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然而黄三只会打牌,到现在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他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当黄三劝他不要去学校教书时,他除了鄙夷,更加“气忿”,气忿的是黄三“明知道我已经做了教员,还来当面毁谤学堂。”从高干亭对于黄三爱理不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高干亭因为投机取巧地发表了一篇“名文”,便完全以一名知识分子自居,对学校也显示出虚假的崇拜,对知识也是不懂装懂并为此洋洋得意。可是,当在学校因教书洋相百出而逃回到家中后,高干亭对于女校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她们为伍呢?犯不上的。”当面对黄三问他是否教过时,他这么回答到: “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可以看出,高干亭在教书回来以后,由当初对学校的无比崇拜变成了万分仇视, 在这里,高干亭后来的这种态度又与前文中提到的维护女校、鄙视黄三这种“不留心新学问”的人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鲁迅通过对比手法,使讽刺的笔触深入到人的本质。

(三)反语中的讽刺意味

反语就是说反话,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表面是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阿Q正传》则更多地使用了反语,阿Q与别人打架打败了偏说是“优胜”,还美其名曰是“儿子打老子”,还说阿Q“武勇”,是“完人” ,既深刻揭露了人物行为和思想的缺陷,又反映了小说中人物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可悲。还有我们熟悉的孔乙己,他以他熟记的“茴”字的四种写法为骄傲,然而在读者的感受中,他是那么的迂腐可笑。这样,小说的讽刺性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

三、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价值

就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而言,鲁迅小说讽刺的艺术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了对社会假丑恶的揭露和否定

鲁迅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时代给鲁迅的讽刺提供了广泛而真实的素材,使鲁迅在对社会真实的剖析中将其讽刺艺术达到现代讽刺艺术的巅峰。他的讽刺作品,以犀利或辛辣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憎恶和强烈的愤怒。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鲁迅对假洋鬼子、赵太爷、钱太爷们的讽刺,语言犀利、辛辣毫不留情,他用文字将污浊的社会、黑暗的势力、假丑恶的行为,统统的推上历史的大戏台,使他们暴露无遗,进而对国民中的愚昧、麻木、可悲又可笑的思想、行为进行“疗救”,为了将我们的国民从对封建统治思想的愚昧顺从中解救出来。

(二)重染了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社会

在鲁迅的讽刺作品里,为了增强讽刺的力量,达到揭露黑暗、抨击丑恶的目的,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揭露悲剧社会的喜剧性矛盾,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使不合理的、可笑的、可鄙的、甚至于可恶的事物凸现出丑相,使读者和观众发笑。

总而言之,鲁迅的讽刺,完全不同于晚清的谴责小说,也不同于他盛誉过的《儒林外史》,他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讽刺艺术的新阶段,创造了出色的讽刺艺术。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作品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年10月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8月

[3]李长之.《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 2012年3月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鲁迅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倾斜(小说)
厚重感
孔乙己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小说
阿迅一族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