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的思考

2018-03-22 12:51冯子巍
魅力中国 2018年37期
关键词:习水县龙头企业产业链

冯子巍

摘要:“十三五”以来,习水县委、县政府以打造“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抓手,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發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习水县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肉牛产业基本向好,先后引资兴建了不少比较成规模的养殖场,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力不足,制约了习水肉牛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调研结果,对习水肉牛产业总体把握,通过分析优势、短板及原因,进一步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习水县;肉牛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

一、习水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习水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6℃,年均日照1183.7h,年均降水量1420mm,为畜禽生长繁育和各种牧草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随着习水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进一步优化,加之牛肉价格较稳定,牛肉等畜产品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另外,牛肉制品本身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2017年全县年存栏量16万头,出栏4.05万头,新扶持带动养牛大户364家,圈舍面积达85649.31平方米,带动7631户贫困户养牛,养牛26322头。

二、习水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习水县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下称《规划》)中提出“以马临、隆兴、回龙为肉牛攻坚示范区......强化和完善肉牛繁育、商品生产、饲草饲料、疫病防控、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集群(联盟)、经营主体、产品加工、品牌等体系建设,使习水肉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

根据《规划》,在习水县委、县政府的引导,相关企业的配合下,共投资近6亿元,在马临建成了目前规模最大的西门塔尔种牛场,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其它乡镇也建有不同规模的养牛场,如寨坝镇三联村联隆肉牛养殖场,其2017年存栏量已达到400多头,每年出栏平均200头。养殖场房、草料加工厂房、屠宰加工设施都基本完善,已初具规模。

(二)畜牧饲料资源丰富

习水县土地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其中草山草坡8万多公顷,草茂宜牧;有改良型草地和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万余亩,年产鲜草12万吨;全县年产农作物秸秆约45万吨,可用作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及其酒糟20万吨。丰富的牧草及农作物秸秆和酒糟资源,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可靠的饲料物质保证。

(三)酒糟养牛技术成熟

习水酒文化底蕴深厚,习酒公司年产量达3万吨,加之不少乡镇设有小酒厂,或者农户开有小酒坊,酒糟十分丰富。酒糟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粮食,其中有非常丰富的粗蛋白,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酵母菌等,故而用酒糟喂牛,牛肉的品质要比单纯的饲养农作物秸秆要好很多。用酒糟做牛饲料,会有很好的适口性和容易消化的特点,而且还能有效预防牛发生瘤胃臌气。

(四)西门塔尔牛产业初具规模

西门塔尔牛是20世纪初引进我国的品种,它的牛乳、肉用性能均较好,具有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的特点。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习水最大的养牛企业“万牛牧业”就是以养殖西门塔尔牛为主,自成立以来,在马临街道办事处沔山村征地350亩,投资4200万元建成牛舍30000m2、饲养规模3000头的商品牛育肥场,配套建设3000 m2办公楼设施;在习酒镇黄金坪村投资300万元建成年加工6000吨的废弃曲药草加工配送中心3000m2;在民化镇三元村投资500万元建成1000m2、存栏规模200头的隔离养殖场。

(五)土地流转提高利用率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年增加,劳动力明显下降,由于家中人口少,老年人体力跟不上,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大量农用耕地被闲置,造成了农民的基本口粮得不到根本保障。那么闲置土地的合理再利用便可解决这一问题。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养牛企业,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此外,发动群众开展“粮改饲”,按照“需求导向,产销对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种养结合,规模适度”[1]的工作原则,推动饲草料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商品化,全面提升种植收益、草食家畜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因此,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企业,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六)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万牛牧业”采取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帮助和指导河山村、大山村、沔山村、三元村从事养牛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动马临街道办事处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利用“特惠贷”参与肉牛养殖,2016年度、2017年度累计发放养殖分红和企业帮扶资金95万余元;2017年度带动全县26个乡镇(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2000人利用“惠农脱贫贷”、“财政扶贫资金”参与肉牛养殖分红,发放分红款600万元;为下岗职工、贫困户55人提供就业岗位,每人年平均收入36000元以上。

同时,“万牛牧业”与农户签订《能繁母牛代养和犊牛回购协议》,将牛发放给农户,实行农户代养模式。7-10个月西门塔尔杂交青年能繁母牛回购价格10000元/头,五个月内在未配种前,若一个月增重两斤补助600元,那么农户则收益3000元,每月还补助120斤精饲料;配种后所生产的6个月犊牛,回购价5000元/头,建档立卡户再奖励1.5元/斤。按照这样计算,生长态势良好的情况下,犊牛每天日增重在1000克以上,犊牛初生重40公斤,在2个月60天的时候可以生长到100公斤,然后4个月平均日增重每天800克,因而可以再增加体重96公斤,至六月龄犊牛总计体重可以达到约200公斤,建档立卡户可获得500-600元的额外补助。

此外,部分乡镇自然条件优越,牧草资源丰富,养牛条件优势突出,如寨坝镇三联村的联隆肉牛养殖场。该养殖场目前已修建标准牛舍6000平方米,存栏西门塔尔牛400多头,每年出栏平均200头,年收入可达120万元。

同样,联隆肉牛养殖场也采用农户代养母牛和犊牛的模式,增重部分達500斤以上的母牛,以及犊牛达500斤以上的,按10元/斤左右的价格进行补助,农户则负责种植饲草,截至2017年底,已种植饲草200亩,每亩0.15元,一年可收3-4次,总产量约20000-30000斤,累计收益可达3000-4500元,这样的模式可使农户年收入近10000元,从而带动三联村脱贫致富。

三、习水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制约因素分析

(一)产业链条脱节,龙头企业乏力

习水在肉类加工链条中,至今暂无一家拉动力、辐射力、带动力强的大型肉牛屠宰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共同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脱节,缺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尤其是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二)回购价格波动,农户利益受损

在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当牛的价格出现波动时,农户会有所选择。当市场价高于养殖场回购价时,农户选择自养自销;当市场价低于养殖场回购价时,农户选择协议代养。其实,养殖场在回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回购,是无法保证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供过于求后价格走低的压力、疫病等灾害的风险,这对于养殖场来说是致命的;农户选择自养自销,会导致价格迅速走低,而农户没有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且无后备资金支持,农户只能亏本,再加上农户的疫病防治能力低,没有技术扶持,损失则无形增大。

(三)疫病防治较低,无形风险增大

其一,养殖户相对缺乏疫病防治知识。疫病发生不但会降低生产效能,而且会增加养殖成本,因此控制动物疫病发生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前提。然而由于养殖户中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养殖户的来源和受教育程度差别很大,受过专业培训、具有基本技术的人员不到10%,90%的养殖户缺乏对防疫病的基本常识和技术;其二,兽医技术人员少,造成对肉牛疫病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远远不能满足肉牛疾病防疫的需求;其三,没有形成统一的保险保障,若牛的死亡率增高,对养殖户,尤其是规模大的养殖户损失巨大。

四、习水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形成联合发展

习水县的肉牛产业发展链较为单一,“万牛牧业”从东北等地运来犊牛进行育肥,再出栏运往广州、成都等地屠宰深加工,而习水只进行存栏、育肥、粪便处理,产业链不完整。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一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二是企业资金有限。建议首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在政府引导下,拟以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县内各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申报产业扶贫等基金,相互合作,按照“统一牛舍设计,统一肉牛(母牛)采购,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配送,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牛只销售”的原则进行抱团发展。

(二)遵循价格平衡,降低各方损失

由于价格的波动,导致养殖场和农户不能受益,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场以保护价收购,价格取在近几年最高销售价和最低销售价之间,应低于销售最高价,高于平均价。

(三)创新培训方式,助推脱贫攻坚

建议定期组织专家、大型养殖公司来习水进行饲养、孕育、育肥、防疫等讲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驻场跟班培训”,课堂教学后学员跟随教师在培训基地内进行现场观摩,再由学员在培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培训人员可围绕习水县脱贫攻坚出台的相关政策合理的安排培训;再次,专家可与学员建立相关的微信群,让学员通过网络学习相关养殖知识。由此通过提高肉牛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肉牛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对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保险保障,降低养殖风险

根据往年能繁母猪、肉猪保险工作的经验,多家保险公司承办保险有利于平衡关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协调,由于步调不一致,加之各保险公司实力不同,造成近几年不能很好地完成保险任务。为此,建议在确定承办的保险公司时,应考虑承办单位相对较集中,方式上采取金融+保险+养殖的模式。同时,考虑到肉牛的产值及风险大等原因,建议加大政府担保额度,提高保险保额,帮助农户增强抵御养殖风险能力,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

五、习水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展望

(一)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肉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消费逐渐趋向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保健肉类;其二,牛肉含脂肪、胆固醇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其三,经济收入的增加,对牛肉需求量必将逐年上升,市场前景看好。

从近10年的畜产品市场来看,牛羊肉销路看好、价格稳定、市场相对平稳。由于肉牛繁殖相对缓慢,数量的增加与市场需求的增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之成为广大农民和一些企业争相投资的饲养项目;从近10年牛肉价格走势看,活牛与牛肉的价格一直持续走高。2014年以来,我国活牛价格更是达到了每公斤20元以上,牛肉更是突破了每公斤60元大关。此外,发展商品肉牛不仅具有良好的国内市场,国外对牛肉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可出口创汇。由此可见,发展商品肉牛生产市场潜力很大。

(二)大力开发利用饲料饲草资源

习水是山地农区,适合发展山坡种草、冬闲田种草,应加快青粗饲料的青贮、氨化、碱化、微贮等技术的推广,加大利用豆科牧草开发蛋白质饲料、高效新型的 NPN 饲料技术研究,解决县内养牛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产业链不断拉长,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

随着习水县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撤县立市的临近,招商引资力度会不断加大,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也会进驻习水,预计在 3 ~ 5 年间习水将形成一些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将形成犊牛繁殖、架子牛培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与经营环环配套、多级分工的产业链;预计在 5 ~ 10 年的时间,我县肉牛将由销售活牛为主转变为屠宰分割与精深加工为主,牛肉产品由内向消费型,通过“一带一路”转变为外销出口创汇型。

(四)以“互联网+”为驱动,激发肉牛养殖新动力

目前习水的“互联网+”刚刚起步,目前发展动力不强,但预计8-10年后,可建立一条结合互联网联合养殖的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与网络公司的合作,由网络公司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开发出一款互联网联合养殖平台产品,进行线上运营。龙头企业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并提供养殖场,以及专业屠宰环境。互联网平台出售牛只所属权,所得资金用来购买牛只,集中饲养,聘请农业专家提供科学养殖的技术支持,不打针不催肥,养殖过程干净透明。牛只养成之后投资者可以市场价出售牛肉,或获得自己投资对应的牛肉产品。

这样的新型联合养殖模式,对习水未来的肉牛产业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它改变的将不只是传统农业养殖模式,其技术含量解决了牛肉食材的质量问题,运营模式避免了过多中间商,实现了牛肉从牧场直达餐桌的理想流程,投资模式将会改变人们的投资习惯,也为自己的健康食材做一份“绿色”投资。

小结

目前,习水县肉牛生产仍以农户分散和小规模种养为主,经营水平低,收益不稳定,缺乏强有力的抗风险能力、龙头企业大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通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养结合生产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主体实施的地位和“互联网+”的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国家确立的种养业发展方向,也是习水县“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习水县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注释:

[1]财政部,农业部.粮改饲工作实施方案[R].北京,2017.

猜你喜欢
习水县龙头企业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习水县关工委受习水县委表扬通报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习水县关工委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习水县离退局举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工作宣讲会
贵州省习水县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海南橡胶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