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和她的蜡像馆

2018-03-23 02:16米丽
知识窗 2018年3期
关键词:蜡像馆蜡像大革命

米丽

古埃及祭祀的蜡质神像在君主的殡葬儀式后被用作陪葬,古罗马时期的贵族家庭还会把祖先的蜡像呈列出来,以作展示瞻仰。而时至今日,蜡像逐渐走下宗教、祭祀的神坛,普罗大众也能够鉴赏这门塑造手艺,以至于成立了专门的蜡像艺术馆,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当属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原名叫玛丽·格劳舒尔茨。1761年,她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普通家庭。6岁那年,父亲去世以后,她搬到了库尔提乌斯医生家,母亲在那做管家。库尔提乌斯医生是当时制作医学解剖蜡像的专家,他教会了杜莎夫人塑蜡的手艺。1777年,她就因为伏尔泰创作了第一个蜡像而一举成名。不久,皇室也闻风而来,请她制作私人蜡像。

1789年7月,巴士底狱被无数愤怒的农民攻占,他们冲进路易十六的皇宫。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巴黎每天都是血肉横飞。在这场革命中,杜莎夫人也差一点儿上了断头台,蜡像手艺给她留了条活路。作为活下来的代价,杜莎夫人要把皇室及法国大革命中被处决的反派头颅做成死亡面具,以供游行中的人们作为游行道具,宣扬革命成果。

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杜莎夫人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就是不停地为掉落的名人头颅做死亡面具和蜡像。她总共翻制出了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大革命时期领袖罗伯斯庇尔、革命派人物马拉等几百个蜡像,法国大革命在杜莎夫人手里,以最接近死亡的方式被最直观地保留了下来。

历经了旷日持久的英法战争,杜莎夫人再也不想回到法国,她用一辆大篷车带着全部的蜡像到英国寻求机会,第一站是伦敦。马车上装满了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的蜡像,血腥澎湃的时代冲击着伦敦人的眼球,观者踊跃,收益颇丰。由此,她的这辆大篷车穿越了整个英国,一直在路上巡演。直到1835年,74岁的杜莎夫人再也不想忍受这种旅途劳顿、居无定所的生活,于是她在伦敦的贝克街建成了第一家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最后一个蜡像是在她81岁时完成的,是她自己的蜡像。

虽然死亡面具的发明者并非杜莎夫人,但她率先在大规模范围内,将这种古老的技艺进行了商业化推广。无论是运送1890年汉普斯特德谋杀案受害者被肢解残骸的手推车,还是乔治四世的加冕袍,杜莎夫人所选取的装饰性物件都是与蜡像原型相关的真实物件。目前,杜莎夫人最初使用的一些技术仍被沿用。

制作蜡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使得蜡像惟妙惟肖仿若真人,就必须对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制作蜡像往往需耗时数月,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细致的拍照和测量,然后雕塑家会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一个泥塑像。完成这些工作后,铸工会浇注蜡模,色彩专家会对照真人为蜡像的皮肤、牙齿和眼睛进行精细喷绘,之后工作人员再将真人的毛发分别贴到蜡像的头部、睫毛和眉毛上,每个蜡像的制作费用都超过186000美元。只要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看到栩栩如生的蜡像,人们就不由得佩服杜莎夫人的精湛技艺。

1850年,杜莎夫人逝世,不过她的作品还一直被保留着。之后,杜莎夫人蜡像馆从伦敦的贝克街走向世界,遍布四大洲的25个城市。历经200年的打磨,杜莎夫人蜡像馆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但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与心仪的“名人”接触,而且让人们重温了被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和经典瞬间。

猜你喜欢
蜡像馆蜡像大革命
渣男蜡像馆
巴黎蜡像馆迫不及待搬走“特朗普”
人体可笑堂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蜡 像
蜡像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足坛巨星C罗“空降”山城杜莎夫人蜡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