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2018-03-23 12:15郗子芸
读天下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现代文学鲁迅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系的重要代表者,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深入思考和钻研的价值。在其创作的小说中,有着生动形象的人物描绘,使得读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认知。鲁迅在创作过程中聚焦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以及相关的劳动者,进而深刻地描绘了国人的特性。其对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描绘,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以及社会价值。论文以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描绘作为基础,探讨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以及描绘方法。

关键词:鲁迅;人物塑造;现代文学

鲁迅在小说之中创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而此类人物的思想含量以及艺术内涵时至今日依旧有着独特的光辉,在全球数千年的文学传承之中都有着自身的一席之地。在作品中不仅有着生动的人物描绘,同时这些人物还有着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在言行举止以及个性经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个性化,在艺术层面的个性鲜活是极为明显的。而通过观察其中人物的生命轨迹、诉求和感悟,可以切身体会到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历史传承、文化习惯以及人生轨迹。在多个角度开展深入的论述,都可以得到较为独特的感知。因此本文以描绘形象和描绘方法两个视角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 描绘形象

1. 懵懂观望的人物。在鲁迅创作的《祝福》中,就采用了旁观的视角来进行故事的描绘和形象的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作为返乡的知识分子,但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却长期居于观望者的位置,即便不进行该人物的描绘,祝福依旧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在电影改编中就去除了“我”,依旧完整地描绘了祥林嫂的故事。而鲁迅对不影响故事完整的“我”耗费大量的笔墨进行描绘,便是生动刻画了懵懂观望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中的“我”,曾经在外接受过文明的洗礼,因此对于封建代表的乡绅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而在祥林嫂和“我”的对话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代表着以“我”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并未真正地代入到劳苦民众的境遇之中,其中存在着难以拉近的距离。到了故事的最后,“我”仿佛沦为“善人”柳妈一样的漠视者,对于祥林嫂的悲惨境遇保持观望的态度,并最终逃离了鲁镇。这一描绘将懵懂观望的角色,以及其所存在的无力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这一描绘方式在其他著述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2. 彷徨挣扎的人物。鲁迅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物,面临着各方面病态社会的压力。而在病态环境中,其中生存的主人公如同现实中挣扎的人们进行了反抗。但是在缺乏系统指引基础上的反抗,必然是彷徨的无力挣扎。其中以“阿Q”等形象作为代表,尽管其属于传统愚昧的代表,依旧有着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其存在的反抗多数局限于心理活动上,即便是加入“革命”活动的售后,也并非是真正地开展革命。又例如《采薇》中的叔齐和伯夷采取的不食周粟的迂腐抵抗等。此类反抗形象的描述,将传统民众的彷徨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 描绘方法

1. 杂取人物进行综合描述。鲁迅在人物的塑造上,强调环境以及其他人物的衬托,进而形成了具备强烈立体感的艺术形象。其在创作中采用杂取生活中的多种个人形象,进而在小说中描绘为单一的角色。针对生活之中的原型开展高效的艺术集中以及概括,继而使得人物具备较强的典型性。例如《阿Q正传》中描绘的“阿Q”,作为传统社会中彷徨挣扎的人物代表,像是箭垛一样有着大量人物形象的堆积。因此这一人物使得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物都可以观察到自身的影子。进而令读者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人物更为生动。而在其他作品中描绘的华老栓、七斤、祥林嫂以及吕韦甫等人物,都属于传统社会各方面人物在文学方面的聚集以及生动描绘。

2. 对眼睛的描绘。鲁迅认为对于眼睛的描绘,属于生动、高效表达人物特征的理想方式。而在其创作过程中也有着较多关于眼睛的描绘。其采用的描述方式质朴淡雅,以简练的描绘而使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通过对眼睛的描写而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狂人日记》中,旁人有着“似乎怕我、又想害我”的“怪眼色”,还有着凶狠的“鬼眼光”等,从而使得其中的对立以及迫害关系,传统势力的丑态得以生动地展现到读者面前。

3. 个人独白的描绘。在鲁迅的创作中,独白是表达人物精神内核的高效模式,包括直接的独白,并不存在听众;还有戏剧式的独白,存在相关的听众;两种表达方式都存在艺术表达的直观性。而现代小说的突破式发展,就是将话语模仿进行更为深入的扩展,依靠内心独白的戏剧化描述,从而使得人物复杂的内心得以直观地展现到读者面前。鲁迅的创作中使用引语的直观方式进行表述的著述有《狂人日记》以及《伤逝》等文章,其并未采取叙述的模式,多数为戏剧式的直接引语,从而使得狂人等人物的思想活动直接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有采用引语表述内心活动的篇章,诸如《幸福的家庭》中的话语就采用的引号的标识,从而使得剧中的人物思想活动生动地展现到文字之上。鲁迅使用大段落戏剧式独白的文章,主要有《头发的故事》、《孤独者》等著述,而前一个故事几乎完全为主角自身的独白。鲁迅采取的独白描绘方式,使得故事主角的内心得以展现到文字之中,同时构建了相关的独白对象,进而演变为内心话语的触发力量。以独白的对象来分析,前述作品之内都采取了“我”的描绘,以“我”来充当假想的听众,进而映衬角色的独白。

综合前文的分析,鲁迅在创作过程之中采用了生动的笔触,同时使用了戏剧独白等描绘手法而进行小说等作品的创作,进而使得作品具备更强的表现力。鲁迅创作之中潜藏的强烈感情,以及其作品对于读者产生的直接、深刻的影响力,属于传统小说创作难以实现的效果。鲁迅在描绘中不仅关注人物外在形象和背景的衬托描绘,同时也极为关注内在层面的戏剧性,依靠各方面人物的矛盾对立的描绘,从而突出思想逻辑方面存在的非正常以及荒謬的特征,笔下人物命运的波折,代表着人物矛盾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性格。事实上鲁迅自身的生活经历也有着一定的戏剧性特征,其心中存在的矛盾心绪集中于绝望之下的反抗心理,而在其创作之中的人物也有较多的绝望元素。整体而言,鲁迅通过各式各样的描绘方式,最终刻画了具备较强戏剧性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许祖华.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2]蒋锋锋.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12(36):305-308.

[3]孟鑫.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J].青春岁月,2013,8(02):23-24.

作者简介:

郗子芸,河北省衡水市,衡水第一中学高三文科。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现代文学鲁迅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孔乙己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阿迅一族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