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头山到历山 “中华圣山”的地理解码

2018-03-24 07:59程立胜
城市地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羊头炎帝王莽

程立胜

晋城是山水雄奇之地,它位于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包围的泽州中央盆地,汇聚了南太行山脉最雄壮奇险的部分,又因特殊的地理区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地位。

晋城的山,不仅拥有奇美险峻的自然风光,还有瑰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炎帝神农首次在羊头山播种谷物,作为帝舜躬耕之地的历山至今留有众多遗迹,围棋起源地——棋子山曾是殷商名贤箕子的隐居地,被誉为“太行至尊”的王莽岭则与西汉王朝渊源颇深……

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封,穿透时空的阻隔,你便会发现,晋城境内由无数神话故事组成的一座座大山,仍旧高高矗立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

左右页图:上图为羊头山,位于高平市北部的神农镇,主峰海拔约2000 米,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是“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使其成为中华圣山之一。右下图为神农庙。

羊头山: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农业是文明之母,没有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就不会有文明的诞生。在众多传说中,炎帝是对开启农耕文明有过巨大贡献之人。

在晋城境内,高平市的神农传说遗迹分布最集中。其中,著名的神农镇就坐落于高平市北部十二公里处,与长治市接壤,自古就是泽、潞两州的分界地,古称其“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

神农镇北部的羊头山,又名“首阳山”,山峦秀丽,古柏参天,主峰海拔高约2000米。“羊头山”这一名字据说与炎帝有着深厚渊源,说法之一是为感谢上天保佑女娲补天,炎帝在此杀羊祭天,羊石化后成为山巅处羊头状的巨石,于是称作“羊头山”。对此,《山海经》记载道: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山高千余尺丈,磅礴数十里,其巅有石,状如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焉”;另一说法是炎帝姓姜,因“姜”字是羊头,炎帝又居住于此,故称“羊头山”。相传很久以前,神农炎帝就在这一带寻找到第一粒谷物种子,并发明了各种农具,教民学会耕种,从而使我们的先祖从渔猎游牧生活转变到可以世代农耕的定居生活,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创造。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载有“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北宋《太平寰宇记》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后魏《风土记》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如今,神农城已不复存在,只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尚存。

左右页图:炎帝陵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其东厢房有一块举国无双的石碑,碑上刻有“炎帝陵”三个大字,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所立,距今已有400 多年。右下图为炎帝高庙,每逢伏天,环山居民便会在此举行庙会,以此祭祀炎帝神农氏,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太行来脉中天近,炎帝神功万世尊”,在众多炎帝文化遗存中,羊头山东麓庄里村的炎帝陵最为引人注目。炎帝陵亦称“神农冢”,当地百姓叫“皇坟”。它位于五谷庙东侧,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的炎帝陵碑,就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后墙的中央。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是当时一位姓申的道士所立,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炎帝陵碑。

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一条地道,直通正殿后面炎帝的坟墓中。据说地道中还点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周边百姓都会在此举行极为隆重的公祭炎帝的庙会。总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一桶多。此外,当地还留传有“四月八,神农活,炎帝子孙都记得,祖先种地全靠他”的民谣。

神农镇炎帝庙分为高庙、中庙和下庙。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原有正殿五间,庙内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目前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

炎帝中庙坐落于下台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一进三院,后院为炎帝正殿。正殿内有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的《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一文,院东侧则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上写道:“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

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市城东,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记载道:“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建于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的建庙时间则更早。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的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作为传说中的四大炎帝陵之一,庄里村炎帝陵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谒陵扫墓的神圣之地。

历山:帝舜躬耕处

历山,三晋大地的三大高峰之一,纵跨山西南部垣曲、翼城、阳城、沁水四县交界处,总面积2.48万公顷。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用来指导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舜,名重华,史称“虞舜”,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据《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文化遗存。

舜王坪为历山第一高峰,海拔2358米,因“舜耕历山”而得名。坪顶5000余亩亚高山草甸一望无际,芳草萋萋,舜王庙、南天门、斩龙台等30余处景点遍布其间。周边悬崖峭壁下,两万余亩原始森林古木葱郁,林海浩瀚。

每年七、八月间,舜王坪上繁花似锦,绿波翻滚,鲜花偎着绿草如五彩织绵般一展千里。人在山顶,云浮脚下,天上人间已变得不再遥远。站在坪顶花花绿绿的帐篷边,朝可看日出,晚可观夕霞,极目处奇峰叠宕,黄河如带,历山胜景可尽览眼底。

皇姑幔,相传为舜帝妃子娥皇、女英生活起居之地,海拔2134米,为历山第二高峰,因常年云雾迷漫、形若薄纱幔帐而得名。沿舜王当年奔赴舜王坪古道——钥匙沟循路而上,只见沿途石猴拱迎,龙虎欢腾,大象俯首,秀女吟唱,移步换景,时开时阖。登临幔顶,北可望舜王坪雄姿,巍然屹立;西可俯七十二混沟林海,绿浪滔天;南可观三十二座诸峰,锯齿交错;东可极云蒙山美境,祥云缭绕。

斩龙台位于历山西北部的百丈绝壁上,是一块状如戏台的巨大石台,石台上依稀可见一大片如血的斑痕。相传舜耕历山时,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有一年旱魃作怪,久旱无雨,禾苗干枯,舜王急命小龙王施细雨润地,没想到小龙王因与情人怀姑有约,急忙施放暴雨,造成山洪爆发,将一个完整平坦的历山冲得千沟万壑。舜王因此大怒,在此将小龙王斩首,并令那斑斑血迹千古不没,警示后人。

滴奶泉为舜王坪顶万丈石崖边的一眼泉,水量虽不算太大,但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传说是娥皇挤奶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娥皇挤奶大节头,高山顶上水长流”的动人故事。这里的水质甘甜,人们到坪上,都要争着喝几口,或者给家人带几瓶,传说能治百病,当地百姓敬之为“神水”。

传说舜的父亲叫鲧,史称“有虞氏”。他看到人民处于洪水泛滥之中,就献身于治水事业,但他多用筑堤截流之法,造成洪水四溢,山川冲毁。舜接受了父亲教训,察看地形后反其道而行之,变“堵”为“疏”,因势利导,开渠筑泽,使洪水归入水道,流入江河,注入大海。鲧看到舜比自己强,就将历山封于舜,让其耕治。为了在历山上种出五谷,舜每天赶着牛,扛着犁,攀至山顶坪上辛苦耕耘。传说舜耕而播种之地,森林簇拥,草木丛生;舜耕而未播种之地,如今仍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

据说,尧有七男二女,但他觉得七个男儿中没一个是理想的继位人选,于是外出访贤。在历山顶上,他见到了正在耕地的舜。舜耕地时,手持皮鞭却不打牛,而是在犁杖扶手上挂个簸箕不时地敲打一下,牛听到敲打簸箕的声音就会不停地向前拉,这给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舜是一个心地善良、爱惜民力的人。

经过三年考察,尧看到舜耕治的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便下定决心,废九子而让贤于舜,并让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才干和高尚人格。“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从此便兴起礼让风尚。他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左右页图:历山充满了神话传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舜在历山耕耘种植时,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周边一带兴起了礼让的风尚,即“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如今,历山早已化作华夏民族心中的一座“灵山”。

舜的传说在历山周边流传极广,并自成体系。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岩石,每一座村落,甚至是姓氏,都散发着尧舜文化的历史气息。

棋子山:围棋发源地

棋子山,又称“箕子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南20公里处,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棋子山北面、东面山势峻峭,沟峡深遂,西面、南面山势趋缓,梯田层层,境内高峰迭宕,气候凉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天然黑白棋子分布的地方。

围棋起源于中国,在古代称为“弈”。人们世代相传,认为是商代箕子发明了围棋。

左右页图:棋子山位于陵川县六泉乡,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使棋子山荣获“箕子纪念地”和“围棋起源地”的双项殊荣。右上图为箕子洞。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商纣王之叔父,官太师,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后因多次劝谏纣王而被囚。殷商沦亡后,箕子带着家人和一些商朝遗老趁乱逃往太行东南陵川县箕山一带,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闲时,箕子利用山上天然的黑白石子,摆卦占方,观测天象,潜心研习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星象运行及万物循变之理,逐渐揣摩出围棋技艺。

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曾访道太行山,在箕山找到了箕子,请其赐教治国之道。深明大义的箕子,不仅将多年精心收藏的禹帝所著《洪范九畴》送给武王,还将自己的感悟细细讲述给武王听,史称“箕子明夷”。武王听后十分钦佩,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但箕子耻于“一身事二主”,不愿出山,武王只好无奈而返。

武王走后,箕子便带着家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而去,从此陵川一带便留下了箕子履迹的传说,箕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为了“谋棋山”、“谋棋岭”。

据说,箕子一行到黄海边后便乘坐木筏向东驶去,几天后登上一岛,即今朝鲜。他们在这里修建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施用律例,使中华文化惠泽此地,后被武王封为朝鲜侯。两年后,箕子回国朝见周朝天子,途经殷商废墟,见旧时宫室残破不堪,心甚伤之,亡国之痛,涌上心头,欲哭而不可,遂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悔恨之情,令朝歌殷民,动容流涕。

围棋起源的哲学机理与箕子从事的天象卜卦有着密切联系这一论断,使棋子山成了世界围棋的发源地。

如今,棋子山的中心山岭上,依然分布着约6万平方米的奇异地貌,山体表层布满了一颗颗酷似围棋棋子的卵石,光洁圆滑,黑白分明,正面微凸,底面扁平。山间一天然岩洞,可容纳数人,洞内清泉四季奔流,洞外石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写的“箕子洞”。洞内岩石上有一处酷似围棋棋盘布局的线条,上面仍依稀可见当年箕子对弈黄围山老祖留下的棋子凹痕。

棋子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苇水村。李老爹是村里的一个樵夫,传说有一天他上箕山砍柴,见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青石上下棋,遂驻足观看。待李老爹准备离去时,却发现脚下斧柄已朽烂。“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一局未竟,沧海桑田,民间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2009年,中、日、韩三国围棋元老、“棋圣”聂卫平、国内顶级围棋高手曾云集棋子山,在“天下第一枰”——象天枰上亲自对弈。由此可见,棋子山终因箕子履迹和星罗棋布的天然棋石,成为世界围棋起源的纪念地。

王莽岭与挂壁公路

太行山脉与南方的山非常不同,江南之山多清秀,太行山脉则奇雄刚烈,大刀阔斧如劈开般地直上直下,巍峨耸立于晋城市东南边缘的王莽岭即是代表。

王莽岭位于陵川县境内,因西汉末年王莽在此安营扎寨而名。它与河南省辉县交界,呈东北西南走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座山峰组成。山南部峭壁千仞,如一石削成;山北部群峰连绵,怪石嶙峋。行走于山岭之间,只见绝壁挂古松,流泉飞瀑布;独立于苍穹之下,鸟瞰群山,则可望见苍茫大气的群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人们涌来。

左右页图:左图为王莽岭著名的云海景观,只见高耸的险峰隐没在茫茫的云海中,宛若披上了缥缈轻柔的纱衣,美若仙境。右图为锡崖沟挂壁公路,全长7.5 公里,无论是远望还是近看,都显得无比险峻,让人胆战心惊。

汉时,传说“天降神龛,龙脉突现”,一场刘秀与王莽斗智斗勇的帝王之争便在王莽岭上演。王莽,字巨君,荆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西汉汉元帝母后王政君的侄儿。公元前8年,王莽任大司马,辅政16年,但其辅佐的四任皇帝,或昏庸无能,或荒淫无度,或年幼无知;再加之天灾不断,朝野动荡,烽烟四起。对此,王莽虽励精图治,但仍无力回天,却也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赏,王莽称帝势在必得。于是,力主王莽登基之人便大造他是真命天子的舆论,宣称在龟鸵山(今王莽岭)一带发现了一个龙脉神龛,龛中居然藏有酷似王莽的帝王像,上载四字天书:“王莽登基。”王莽百般推托后只好“禀呈天意”,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民选皇帝。此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他一方面对汉室后裔赶尽杀绝,另一方面又派兵疯狂镇压农民起义军。

为了光复汉室江山大业,毁掉王莽龟鸵山的龙脉就显得刻不容缓,光武帝刘秀便和其兄长偷偷潜入太行山找寻。听闻此事后,王莽恼羞成怒,亲自率领大军长途追杀,一直从洛阳追到太行东南,在王莽岭上和刘秀斗智斗勇,留下了刘秀城、勒马崖等众多遗址和美丽动人的传说。后来,当地百姓便改称龟鸵山为“王莽岭”。

“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著名诗人李锐的五言绝名,生动诠释了王莽岭雄视天下之势。

登临王莽岭,一览众山小,千峰争攒聚,山势的巨大落差造就了其独特的云海奇观,堪与黄山相媲美。一般来说,云海往往出现在一场大雨或大雪之后,它们会在山峰峡谷间奔腾缭绕,一时如大江奔涌,又如瀑布临空;一时如平湖千顷,又如海涛起伏。这时,王莽岭的山峰忽隐忽现,姿态万千,营造出宛若仙境般的奇妙景象。

距离王莽岭仅仅15华里的锡崖沟挂壁公路,也是晋城的一大标志。锡崖沟位于南太行断裂带二、三层之间,与河南辉县紧邻。沟内阡陌纵横,鸡犬相闻,17个自然村依山散落于四周峭壁环列的铁桶之中。千百年来,由于天险阻隔,沟中二百余户人家只能仰望如削绝壁,从羊肠小径“蚂蚁梯”上艰难攀爬,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直到上世纪60年代,锡崖沟人不甘闭塞,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向大山宣战,30年来历经三凿三败,用最原始的铁锤与钢钎,在绝壁峭崖上凿出了一条长达7.5公里的挂壁公路,在1991年6月迎来了通车。

巍巍太行山的7条挂壁公路,历时最长,工程量最大,气势最为壮观的,当属锡崖沟挂壁公路。站在近千米高的太行绝壁底,只见那条开着一个个方孔天窗的隧道公路,从“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的王莽岭脚下近千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呈“之”字形迂回盘折而下,一直通向深沟下四周青山像铁桶一样围裹的村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如今,这条路成为了王莽岭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观瞻它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它“分娩”时的艰难不易与痛苦,想起移山的愚公、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触山的共工……

猜你喜欢
羊头炎帝王莽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改朝换代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五柳肚丝与红烧羊头
伊斯坦布尔的两只羊头
冬至“熬羊头”
炎帝插上“微时代”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