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主义视角下乡村建设的初步研究

2018-03-24 00:22吴雨欣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民居主义建筑

吴雨欣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江苏 南京 210000

正文:

0 引言

乡村建设的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现乡村之美更是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自从2013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十九大又提出了 6个国家层面的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人居建设领域。关心乡村建设,符合当下的社会热点。本文试图在乡村人居建设领域作深入的探讨,从地域主义的角度出发就乡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乡村建设是中国建筑发展所遇到的独特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较高水平,城市房地产的发展也已经有超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具有成熟的开发模式,但乡村建设在探索当中。目前,我国乡村建设正处于发展迅速的阶段,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不同的乡村发展模式都在散发着各自的魅力。[1]但是,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过于粗放和同质化回导致中出现一些不完美的实验品,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中,应注重不同地域的区别。每个村落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各不相同,在乡村建设中更应注意发挥其特质。众多村落的发展千篇一律,各地方相互抄袭,建筑没有地域特色,本是各具特色的乡村原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湮灭。这种情况的发生令人痛心,亟待解决。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环境中,应注重不同地域的区别。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各不相同,在乡村建设中更应注意其特制的发展。

因此,本文从地域主义的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和现象学的理论对乡村建设进行研究,通过现象学的理论研究结合当下的乡建背景,重点关注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使其对中国今后的乡村建设及民居设计有一定助力。在继承接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乡村建设中优秀的部分。

1.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许多误区。一是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乡村风貌整治。二是将大量土地流转给企业,乡村房地产做对价,以乡村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旨在乡村体制的现代化,而不是单纯的“面子工程”,功利地追求经济效益。[2]目前乡村建设所存在的误区如下:其一,模仿城市。乡村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城市倾向,广场,高楼,大面积的硬质铺地,盲目的将城市景观一直到乡村,会使得地方特色不断丢失,与乡村建设的实际相脱离。在乡村里建设如大牌坊,广场,城市公园等。尺度过大,不符合乡村环境特征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其二,生活习惯的颠覆,破坏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脱离乡村实际。城市因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因素形成独特的高密度聚居状态,城市建设也是为此提供服务。因此在城市中中高层居民区,公园和大广场为市民生活提供必要场所。中国乡村之中,人口密度较低,但有些乡村建设未考虑乡村实际需求,反而破坏原住民生活习惯,造成不必要麻烦。其三 ,在乡村建设中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可以追求旅游业等推动经济要素的发展盲目取得高速度营建破造成低质量的“面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过量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导致环境破坏的现场。

正是由于此类现象的存在,地域主义亟需被引入到乡村建设当中。地域主义可分为保守性地域主义和批判性地域主义。保守性地域主义其主要特征乃是排斥现代文明的痕迹企图将自己退缩到地域风格的躯壳之后。[3]批判性地域主义,它的主要特征却是要用地方特征中派生出来的元素去调节“地球村”带来的冲击。它必须要维持一种高度自我觉醒之意识,以期在各种当地之事物及特征中寻找它主导的灵感。[4]

地域主义从现象学的思想中诞生,接受个性和文化独立。建筑中的现象学即是研究人与建筑的关系。[5]去感受,直面现象,拒绝经验,尊重当地。英国的建筑家法兰普顿认为处理实现工艺以及具体功能的合理化之外,建筑还有必要为人们提供一种“场所感(Sense of place)”并与特定地域文化有机融合。[6]综上,本文将以地域主义为切入点,以乡村建设这一现象结合人的具体感受。

18-19 世纪的英国盛行一种风景画似的园林,寻找“地方精神”,这应当可以称为早期的西方地域主义。其主要特点就是继承接受,创新利用。目前国外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以政府法规为主导,学者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描述性记录,国内虽然有部分研究乡土建筑和地域主义的关系、村落规划和建筑现象学的关系的文献,但很少有人从地域主义的视角来对乡村建设进行研究。[7]

3 案例分析

下面以乡村建设中较为出色的两个案例:东梓官村和富阳文村为例来进行地域主义视角下乡村建设的手法研究。富阳属于杭州的一个区,位于杭州市的西南角,古称富春,富春江则贯流全城。桥洞文村和场口东梓关村距离很近,大小相差不大前者是深山里面的一个小村,后者曾是富春水运的枢纽重镇。文化断层导致现在的乡村房屋风格杂乱无章,不忍直视。经过合理规划改造后成为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

3.1 东梓关村

临水而建的东梓关村,村内有近百座明清古建筑,它是古代著名水上关隘,存有不少颇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如:“官船埠”、“越石庙”、古驿道。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东梓关村的民居在建筑材料上减少木头、夯土、石头的用量,综合考虑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的建造与维护,选取成本低、易于获得,施工简易且周期短的材料,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对建筑的日常使用与维护;在户型设计上,推出四类标准化户型供村民选择,每个户型都有三个具有不同透明度的“院”,将使用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动静相间,公共、半公共、私密关系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合院住宅”的空间形态及受其影响的生活状态融入其中;在色彩上,使用黑白两色,保留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特点。东梓关村民居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传统飞檐的处理。割舍了传统飞檐“飞”出的部分,同时,设计师将内檐沟排水处的漏水管内置,既不破坏建筑美观,又可以防止墙壁收到雨水侵蚀。

3.2 文村

位于山间的文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师花费了三年时间来规划这座村落。为了保护文村的历史文脉,建筑师沿用原有古村使用的建筑材料: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保证新村整体色调与古村一致。并且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来保持原有的村落肌理[8]z。除了将高科技(如光伏发电装置)引入民居,在民居设计上,建筑师大胆创新,将许多古典意象抽象化,应用到建筑上。“新村不能和老村脱离,最理想的形态就是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一样。”

4 地域主义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系统方案

4.1 空间组织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及其分布的综合反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乡村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乡村常见肌理类型分别有散点式,组团式,街巷式,条纹式,图案式。因充分对乡村肌理成因进行调研,分析其空间结构,并结合设计需求合理布置乡村空间。从地域主义视角来看,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应尊重每个乡村的空间结构,综合考虑、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理清乡村现状空间结构的成因,并在做乡村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进去,不断挖掘其特点。乡村空间一般包括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社交空间。合理配置交通连结居住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应着重注意乡村公共空间的处理。我国大多数乡村都存在其独特的文化和内涵,因此关注乡村生活内涵,尽量延续传统生活模式和社交习惯。

4.2 建筑形式

“形式美”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重要手法。美国托伯特·哈姆林说:“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那些在所难免的多样化组成引人入胜的统一。”

建筑美的构成的第一要点就是统一与协调。色彩、形体构成、几何形的统一,色彩、尺度、材质的对比,都能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的形式美感。自然化建筑虽然要求天然,但是其建筑的设计及风格仍然离不开这两大要素的支撑。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内气候差异巨大,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理环境,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建筑形式。从地域主义视角来看,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应充分尊重当地特点,综合考虑当地传统民居的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对民居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对民居的建筑形式进行创新简化,融入现代元素。如上文所提到的东梓关村对小青瓦、花格砖墙的巧妙利用。建筑风格既能延续当地就村落特色又能融入当下建筑设计的新技术新理念。

4.3 景观

乡村建设中,景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地域主义视角来看,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应当重视当地的自然景观——如山、水、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等和社会景观——如农田、 农作物、果园蔬圃、畜牧场、鱼塘等,合理开发,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融入人文特色,使乡村建设更有内涵。[9]乡村景观具有社会性,交是交流的场所。可以结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聚落形态三个方面促进乡村景观良性发展。

4.4 文脉

一些古老的乡村往往保存着自己独有的文化。通常乡村文化往往会通过有形的载体表达出来。在显性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色彩,造型,材料,体量和构建方式上体现出来。有一些则会和在隐性层面上表现出来。[10]如人的空间行为、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说、地方志等。从地域主义视角来看,乡村建设的实践者要保护并发展当地的文脉,守住村民的精神家园。首先要对当地文化景观进行充分考察,通过对民间故事,地方志,重大历史事件发掘。

4.5 村民参与度

将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融入乡村建设,可以大程度地保存当地的古文化。但是,在许多反面案例中,将乡村城市化、洋化的原因,不在设计者,而在当地居民。大多数乡村居民上的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对自己的民居有了新的要求。居民渴望跟上时代的潮流,但由于确山系统的规划导致乡村的村落建筑风格并不统一。由是观之,想要将地域主义民居推广,关键要过村民这一关。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应在民居规划建设过程中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保留当地民居建筑的地域性,通过建筑设计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思想。乡村建设的实质是要保户乡村的的内涵。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乡村文化的有形载体。通过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可以使他们对乡村的认知有实际体验,更会使人们找到归属感。

现象学对研究建筑与自然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对民俗和民居建筑环境的系统研究。乡村建设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全球化的世界中 人们往往会有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在乡村建设中要关注的就是场所精神。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点是场所和场所精神,能有效避免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客服与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人文环境,实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融入批判的地域主义是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建筑形式、景观、文脉、村民参与度等因素,进行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上,更重要的是对乡村内涵再次解读和延续。

猜你喜欢
民居主义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新写意主义
建筑的“芯”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