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依赖干预实验检测报告

2018-03-24 09:24谭院红李俊卿李益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干预策略

谭院红 李俊卿 李益国

[摘 要]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实验分析研究,阐述了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结论表明,经手机依赖干预后,实验检测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机制;干预策略;检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61-02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假设

(1)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中学生手机依赖总人数减少。

(2)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缓解。手机依赖总分、高分、平均分下降,手机依赖五个维度过度使用不能自控、心理功能受损、生理功能受损、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生活得分下降。

(3)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学生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借助手机调节自我情绪、逃避冷漠亲子关系、获得同伴亲密关系、逃避繁重学业、宣泄性欲心理动机降低,即手机依赖心理动机各量表分下降。

2.研究被试

本研究探讨的是我校4个实验班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心理动机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21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182份,有效率为87%。干预前后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表2。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心理动机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动机两个分问卷。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的方法,其中中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包括过度使用不能自控、心理功能受损、生理功能受损、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生活五个维度;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动机调查问卷包括调节自我情绪、逃避冷漠亲子关系、获得同伴亲密关系、逃避繁重学业、宣泄性欲五个维度。两个问卷均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0.911,其内部各因素的一致性信度为0.6~0.760,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动机调查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8,其内部各因素的一致性信度为0.604~0.735,调查问卷均通过因子分析,抽取四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53%和56%。两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量化实证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做调查问卷,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PSS for Win?鄄dows 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对干预前后被试手机依赖进行描述统计,对干预前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成对样本差异检验,对干预前后手机依赖心理动机各维度进行成对样本差异检验。

二、研究结果

1.干预前后学生手机依赖状况

有效样本182人,经过干预后,36人不再使用手机,占比19.8%。其中女生26人,男生10人,父母离异子女、留守子女、隔代教育子女占比少。实行干预后不使用手机的学生情况如下。

对余下146名手机使用被试者干预前后的分数分析,得出干预效果较为明显,干预前手机依赖平均分为98.88,干预后手机依赖平均分为79.11。手机依赖量表中过度使用不能自控、心理功能受损、生理功能受损、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生活五个维度干预后得分均有所下降,且各维度及总分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2.干预前后手机依赖心理动机量表的成对样本检验

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学生在使用手机调节自我情绪、逃避冷漠亲子关系、获得同伴亲密关系、逃避繁重学业、宣泄性欲五个维度得分均有所下降,且干预前后各维度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三、结论

(1)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中学生手机依赖总人数减少。

(2)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缓解。手机依赖总分高分、平均分下降,手机依赖五个维度过度使用不能自控、心理功能受损、生理功能受损、社会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生活得分下降,且干预前后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显著。

(3)实行手机依赖干预后,学生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中学生借助手机调节自我情绪、逃避冷漠亲子关系、获得同伴亲密关系、逃避繁重学业、宣泄性欲心理动机降低,即手机依赖心理动机各量表得分下降,且干预前后各维度得分差异显著。

分析结果表明,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对中学生进行手机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干预方法行之有效。制定的“中学生手机使用科学管理方案”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指导方案”具有实际效能,对缓解中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现象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特约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干预策略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