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小学音乐欣赏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策略

2018-03-26 09:45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范永乐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丝巾律动乐曲

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范永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音响感知,获得音乐经验,而音乐经验只有与学生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相结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而小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经验,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有效感知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丰富自身的音乐审美体验。

一、运用图形谱,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学者这样说:“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音乐的线条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体现了音乐的音高关系,体现了音乐的旋律走向,体现了音乐的结构特征。如奥尔夫教学法就采用了图形谱的方式把各种音乐旋律通过视觉符号记录下来,让眼睛看见音乐。有效的图形谱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简洁明了的图画或者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花之圆舞曲》主题二:

随着音乐所画的连线,仿佛是手拉手跳舞的芭蕾舞演员,让学生们沉浸在美丽的音乐之中,从而理解音乐结构,获得相应的音乐经验,为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单簧管波尔卡》主题一:

这首波尔卡体裁的乐曲情绪上欢快活泼,旋律流畅自然,在设计图形谱时,先随着乐曲画出四朵八瓣的花朵,再根据乐曲的变化,完成每一朵花的花柄……学生们通过耳朵来感知音乐,也可以通过视觉感受音乐。听觉与视觉的综合,让“看”弥补了“听”的不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体验音乐,积累感情体验而形成自身的音乐经验,对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二、运用体态律动,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说过:“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态律动教学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身体这个“乐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美好情绪中,将抽象的听觉与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内心听觉,让学生们在自身的经历中获得音乐经验。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曾经提到:出生七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可以随音乐律动。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音乐节奏又是最早被感知的要素,身体的参与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律动活动时,不能冲淡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而是要从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和感情体验入手,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提琴独奏《幽默曲》主题一:

学生们准备一条丝巾,一手将丝巾握在手中,一手抓住丝巾的一端,随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将丝巾抽出来(从第一小节做到第三小节,第四小节将丝巾划过头顶)。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喜洋洋》,共有两段主题,通过音乐渲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们自然地联想到过年时的情景,突出“喜”的特点,将过年要包饺子、吃饺子这一风俗融入音乐律动中,把生活中包饺子的动作进行提炼,从擀面皮、放馅料、捏饺子,完整地体现了音乐《喜洋洋》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同时也表现了音乐中热闹而欢快的气氛。

学生在律动中不仅要聆听、跟随,还要作为参与者释放内心情感,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地结合,享受在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三、运用乐器辅助,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一般使用的是打击乐器和音条类的乐曲。它们无须技巧准备,为学生们参与和体验音乐,并且获得音乐经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乐器的学习,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时,通过自己的方式得以表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通过器乐的演奏帮助学生感知、记忆乐曲的旋律,像集体性的合奏体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团队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合奏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每一件乐器都有可能在音乐的某一部分充当“主角”,又会随时让位给其他的乐器,充当“配角”。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体验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变化和积累,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音响感知中,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主题二:2/4。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花儿与少年》主题一:2/4。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音乐经验和审美体验,为乐曲进行适当的配器,编配出不同的节奏型,演奏出属于自己的新“乐曲”。

综上所述,多重体验给予学生积累音乐经验的机会,他们审美体验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升。教学生“会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我们审美教育的任务。

[1]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丝巾律动乐曲
和谐律动
优雅丝巾
套路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父与子
你送的丝巾,我要找理由带着
丝巾发带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