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文魅力方向举隅

2018-03-26 09:11谷海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挖掘魅力

谷海涛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材料,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材的高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每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精心论证设计的,可谓篇篇经典。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课文魅力,并以教材为起点实现知识的拓展迁移利用,让优秀的名篇资源更大更充分地发挥辐射作用,释放出语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文;魅力;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0902

近年来,关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呈两个趋势。一个是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探索,出现了“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新的尝试、新的做法;另一个是从对语文本质的探讨说起,出现了“生活语文”“真语文”“人文语文”等教学方向流派。可以说,所有同仁们的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不过,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仅凭有限的理论修养、知识能力就开始所谓的特色教学,难免会发生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悲剧,最后危害的是广大学生,是语文学科建设,更是语文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们一线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魅力,让教材本身去吸引学生,促使學生热爱语文,传承文化,共建民族心灵家园。

一、挖掘课文标题魅力

古人说“文题半边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窗口。从读者角度来说,通过对标题的深入探究,可以快速直接地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而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标题是文章写作锤炼的重点,是情感与理性的集中体现。由此可知学习一篇文章把握文题意义重大。例如,在学习散文名篇莫怀戚的《散步》(人教课标版,下同)时,我们按照传统的思路讲解题目内涵,文章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全文以散步为线索,指出了下文要讲的内容,也说明了下文作者即将要讲到的事情的范围。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散步的内涵,散步本身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和随意性,而文章分歧的产生也正是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巧妙地处理了“我”的母亲和儿子的分歧,在随意中饱含了对母亲的挚爱和对儿子的疼爱,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彰显看似随性,实则是人性美的体现。

又如,在学习鲁迅小说名篇《祝福》时,小说标题“祝福”是旧时鲁镇的封建习俗,是祈福和请求神灵保佑的节日,祥林嫂却在千家万户一片祝福之声中凄然死去,对这种喜与悲反差的探讨研究,对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有很大帮助。因此,笔者上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流星划过夜空,我们合拢十指,默默许下的是祝福;阳光普照大地,我们慢慢展开双手,轻轻放飞的是祝福。在这流星与阳光的交替之间,在这手掌的开合之际,流淌在我们心间的是无限的美好,可是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体验祥林嫂别样的《祝福》。”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在对文章标题的深刻解读中升华文本魅力,在对比分析中感受文章震撼人心的思想价值。

二、挖掘课文语言魅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它们轻而易举地以色彩缤纷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从此,学生难以再有兴趣和心境去解读探寻厚重艰深文字背后的思想内容和鲜活情感。热爱读书,对文字有感觉的学生越来越少。这种危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是早已觉察到的。语言文字是有血有肉有体温的,语文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学生去接触,去感受,去品味,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狼》一文时,文中屠夫杀死狼之后有“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其中这个“悟”字就值得我们琢磨琢磨。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它有什么内涵和外延,如果换成“知”“想”等字可以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悟”字在这里是“醒悟”的意思,带有心有余悸的情感,如果换成其他字,那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就没有了,也就自然谈不到醒悟了。而读者的“悟”又在哪里呢?不是也应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狼性的狡猾和险恶吗?领悟到人性的不可捉摸吗?

又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见林黛玉一段有“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忙转悲为喜”。这里的“仍”“忙”我们细细探究,便会发现作者用词的佳妙之处:王熙凤既想通过关心黛玉讨贾母喜欢,又不失分寸地把黛玉送回贾母身边,充分考虑到了贾母与黛玉的依存感。尤其是“忙”字用得更是出神入化,悲和喜本是心理活动在外表的显现,是情感由内到外的发展,也是瞬时内不能完全改变的,而王熙凤却能做到。可见其悲非真悲,喜非真喜。一个“忙”字更见其善于逢迎的性格。通过深入分析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会更深刻、更形象。

三、挖掘课文情节魅力

蒙太奇是电影中剪辑和组合的手法。语文课文的展现形式是以文字逐个叠加形成句子,然后到段,最后是整篇文章。通过阅读文本,读者获得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接触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思想解读的多重性、情节的戏剧性。由此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重新组合,获得课文形式以外的价值。如学习《涉江采芙蓉》时,这首诗歌历来解读多样,焦点在于:一是男主人公采芙蓉,还顾望旧乡,思念妻子;二是女主人公采芙蓉,想象男主人公还顾望旧乡,思念妻子。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诗歌情感略显单一,似是单相思;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形成诗从对面飞来的表达效果,构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心有灵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自信,这种理解比第一种理解价值更大。可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还可以有第三种解释。整首诗歌都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写,所写内容全是想象的,这样把女主人公那种望眼欲穿的思念写得更加淋漓尽致,突出了诗歌的悲剧美。又如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根据诗前小序,重新按时间顺序分角色配乐演绎文章故事,发现学生对诗文情感理解得更透彻了。这种重新整合文本的思路,为我们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文本信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四、挖掘课文插图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文本的有效途径。它们是编者根据教材特点、教材背景精心选择设计的,其内容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恰当利用插图信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插图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其草书行云流水,豪放刚劲,这对理解课文中体现的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有很好的引领和烘托作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配的插图是“段祺瑞执政府卫队与请愿群众发生冲突”。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当时执政府不可想象的令人发指的行为有直接的认识,不仅感性地认识到执政府的残暴,更理性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安排了两幅插圖,一幅是《随想录》图片,一幅是“作者在深思”。《随想录》的图片让我们想到了知识的力量、文学的价值;第二幅作者在深思,他在深思什么,不正是在深思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吗?用他的笔记录着这一切,警醒着后人,扣问着人性。因此,重视课文插图魅力,有助于精准理解课文。

五、挖掘拓展作者魅力

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作。正所谓文如其人,其作品有如此大的魅力,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这些大家名家,无论是在为学还是在为人方面都可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或坚强勇敢,或乐观旷达,或勤奋钻研,或敬业奉献,或忧国忧民,其思想行为烛照千里,光润万物。笔者在上课之前都会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查找书籍等途径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在做人和为学上多向他们学习。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培养的正是德才兼备的学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讲到白居易初到长安,大诗人顾况调侃他“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后读其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顿时改口说,有这样的诗才在长安居住就不是问题了。故事虽然带有戏谑的味道,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知识的价值。又如,白居易晚年多次组织人员抄录自己的作品,精心选择存放地点,大多藏在寺庙中。可是,就算是这样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作品,再加上他官至礼部尚书的影响,到现在其诗文仍有五卷散失。可见一部千年经典流传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因此,教师更应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已经煞费苦心地为我们搜集整理了丰富的教材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吃透这些资源,再根据具体的学情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加以整理使用,全面而准确地传递出学者专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总体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挖掘课文魅力是语文教材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避免教学中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声光色影形式的有效方法。挖掘课文魅力的方向是以课文为中心而辐射的,本文只是就其中的几个方向进行探索,更多的维度还有待同行积极参加,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秋,程昱.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蔚,祖晶.课堂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叶凤茹.把握插图特点,彰显插图魅力[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3).

[4]吴彦瑢.重视语言文本,探寻文字魅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37).

[5]屠冲儿.读出课文语言的魅力[J].文学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挖掘魅力
语言的魅力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提升魅力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