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贸易的政策选择

2018-03-26 12:02翁汪茵
时代金融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策选择供给侧改革

【摘要】十九大继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去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在新形势下,我国钢贸企业如何找准自我?只有认清我国钢铁国内贸易和进出口的发展现状及现行我国钢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钢铁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方向。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钢铁贸易 政策选择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钢铁企业首当其冲地面临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考验。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不是单纯的去产能,核心是要把去产能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从钢贸商现状入手,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市场环境,才能窥探出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钢铁贸易的现状

(一)国内钢贸市场现状

1.生产供给。截至2017年中为止,全国原有的15万家的钢贸企业中下降到8万家左右,其中上海地区近70%的钢贸商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钢贸企业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2010年之前经营水平的不到40%。

钢铁企业完全依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它的产量与销量。国家统计局产量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总计261873.4万吨,比2014年同比下降1.6%。由于2016年市场回暖,前期因生产状况不佳已停产的钢厂、设备,超过一半重整后重新生产,中国钢铁行业有效产能同比增长了1.08%,有微弱回升。

2011至2015年,国内钢材价格呈下行趋势,其综合价格指数从2014年末的83.09跌到2015年末的66.69,跌幅达9.7%。2016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开始回暖,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56.37点上涨到99.51点,上涨43.14点,涨幅76.5%。2017年前三季度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0.14点,同比上升46.92%。钢材销售情况整体好转。

2.需求消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是对国内建筑钢材需求影响较大的两大领域。

2017年重庆等地楼市出台限售政策,且多地上调首套房贷利率,房地产信贷政策和销售政策进一步收紧,叠加总书记十九大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地产销售与投资走弱趋势不改。房地产用钢或将出现1.4~1.6%的降幅,用钢需求难以改观。

2016年发改委审核了23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1840亿元,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这些基础设施投资的钢材消耗强度高于一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6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同比增长21.1%。基建投资规模的增加将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会加大用钢需求。

另,随着高端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用高强度钢板和镀锌板的使用比例提高。今年汽车用钢需求为6196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增速为5.1%。

(二)我国钢铁的进出口贸易现状

1.进出口规模。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钢材出口总量为11240万吨,同比增长19.9%;出口总额为6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出现了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滑。2016年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分别同比下降3.5%和7.8%。(见表1)2017年1~10月,我国出口钢铁6230万吨,同比下降31%。这是国内钢价近两年暴涨,在高额利润诱惑下,钢贸企业主观上倾向于内销;客观层面,我国钢材质量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端钢材缺口严重,在国内钢价上涨导致价格优势丧失后,出口量就必然下滑。

2016年我国进口钢材1321万吨,同比增加43万吨,增长3.4%。2012和2015年钢材进口总量和总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15年分别下降了11.4%和20%。(见下表)自2016年9月份起,我国进口钢材数量累计同比增长率由负转正,结束了自2015年1月以来我国进口钢材数量下滑的趋势。

2.出口地理结构。据海关数据显示,从出口区域看,东盟、中东和韩国是我国钢材出口的三大主要新兴市场。2016年,我国向东盟出口钢材3893.75万吨,同比增长12.62%,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35.89%,比2015年提高5.13个百分点。向中东地区出口钢材1581.89万吨,同比下降7.32%,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4.58%。向韩国出口钢材1433.65万吨,同比增长6.26%。其中,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的钢铁产品的出口总额超过20亿人民币。虽我国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总额为6,257,556万元,占比较大,但受贸易救济调查措施的影响,2016年,我国向美国出口钢材116.94万吨,同比下降51.76%。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贸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钢材市场的买方市场格局难以改变,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近两年来,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钢铁行业经营形势持续好转。但是尽管各地都加大了钢铁行业整治环保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钢铁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2016年我国钢材的产量为11.38亿吨,同比增长1.3%。而我国钢材的表观消费量为7.10亿吨,在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后止跌回升,同比上涨1.3%。整个钢材市场依然是买方市场格局,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未来,钢材需求持续疲软,钢贸行业仍将弱势运行。

(二)钢厂进一步拓展终端市场,钢贸商生存空间被挤压,面临资源的重新配置

在钢铁市场供大于求、整个钢铁行业处于“阵痛”的情况下,钢铁厂积极探索营销模式,通过设立钢材市场经销分点,搭建钢铁电商平台以及建立钢铁物流园区等形式,从过去的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涉及物流、贸易、加工配送,把产业链延伸到最终用户,从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例如,宝钢创新性推出“iPhone版宝钢在线”,实现了通过手机直接订购钢厂现货资源。而且,国内钢厂还不断地提高直销、直供比例,高达80%。这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钢贸商的客户资源和渠道,进一步压缩了钢贸商的生存空间。钢贸企业与钢铁厂之间的拉锯将推动钢贸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

(三)钢贸商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资金紧缺日益加剧

近两年来,钢贸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不乐观,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甚至更加严峻。首先,由于一些钢贸企业重复质押,以及个别钢贸商在担保业务中发生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现象,迫使银行收紧对钢贸企业的融资贷款。部分钢贸企业在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进行融资,有的则是借高利贷,融资成本更是大幅提升。其次,钢材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传统的“低吸高抛”赚差价的营销模式已经行不通,钢贸企业纷纷由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型,通过多元化的服务赚取效益,包括为终端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占用钢贸企业的流动资金。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加剧,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量钢材出口冲击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内钢材市场,在国际钢铁市场上占有率过高,加上我国在钢铁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剧了发达国家和我国在钢铁贸易中的激烈竞争,产生了基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摩擦。2016年,我国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达到历史高点,终裁税率普遍较高。其中,近半数针对钢铁产品,涉案金额达78.95亿美元,同比增长63.1%。同时,我国钢铁产业相对结构较低端,基本以纯贸易形式完成交易,缺乏从全产业链层面服务国外客户的能力和手段,相对国际上优秀的钢铁企业还处于竞争劣势。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贸易的政策选择

作为承担钢铁行业全产业链上重要销售环节的钢贸企业,要把握住供给侧改革的有利时机,打造钢贸行业的新格局,就需转变钢贸商的竞争角色定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针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变化,国内钢铁贸易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

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健为基调,强调供给侧,突出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结合,强化市场力量,保持政策的相对灵活性。钢铁产业为代表的工业领域将化解过剩产能,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面对倒逼形势,国内钢铁贸易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需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更新观念,调整经营品种,重新确定市场定位,从宏观市场角度去建立与客户的持续关系。逐步加快推动高强钢产品的分类管理,经营高端市场。另,钢贸企业在提供传统服务基础上,加强终端客户渠道建设,并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应用的支持。

(二)借力钢铁电商平台,进行全产业链的多元化合作,深度融合挖掘增值服务

要促进互联网与钢铁制造业进一步融合,就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钢铁电商与钢贸企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钢贸电商是另一种形式的供给侧改革。基于双方在钢贸行业积累的多年经验,通过搭建互联网合作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信息、资源、数据标准的互联互通,将目前的合作内容扩展到加工业务、物流配货、仓储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信息分享等各方面的深层次对接,例如在线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开发、互联网物流技术的应用等。共同为钢厂和终端客户提供交易服务,从单纯的货物提供者、渠道掌控者转变为提供钢材交易和使用服务的专业型公司,实现从生产、运输、分配到消费的整个流程的重塑,从而提升自身的商业附加值。

(三)以十九大政策为导向,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钢贸“新业态“——跨境电商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新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使新业态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钢铁全产业链条上的各参与方需共同倾力探索钢材跨境电商新模式,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相比其他行业,钢铁行业的跨境电商领域目前依然处于半空白状态。对于钢贸企业来说,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可为我国钢贸商解决“钢材卖到哪里、卖给谁”的问题,提高其风险抵御能力。其次,借助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可一次性完成相关业务的办理,极大提高钢材出口效率。再次,钢铁跨境电商的发展可以拉近钢贸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整合营销渠道,使其有效地与国际需求对接。

(四)化解贸易危机,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高钢铁产品的出口品质

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要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突破尴尬困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切入。一是完善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根据监测信息和预警信号,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要坚持以磋商交流化解贸易摩擦为基本原则,鼓励并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在了解各国税法及法律的基础上,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三是继续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寻求沿线国家钢铁市场的新机遇,与国内钢铁企业对接,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承接海外工程项目;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就地进行钢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四是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导向,坚持“驱动创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逐步推动钢贸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对钢铁进口方的市场调研,调整国内钢铁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完善钢铁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常河山.2017,中国钢市如何转身?[N].现代物流报.2017(02).

[2]蔡立军.钢贸商与钢铁电商如何融合发展[N].中国冶金报,2017(06).

[3]张龙.供给侧改革实证:钢贸商融合钢铁电商[N].中国企业报.2015(12).

[4]包斯文.适应供给侧改革钢贸商该如何经营[N].中国冶金报.2015(12).

[5]姜洪.我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冶金管理.2015(07).

作者简介:翁汪茵(1979-),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仰恩大學经济学学士,从事钢材销售工作,经济师。

猜你喜欢
政策选择供给侧改革
农民工城市购房的困境、路径与政策选择
探究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我国开征碳税的政策选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我国异地高考面临的困境及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