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的社会认同现状研究

2018-03-26 12:14和灿芬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移民

和灿芬

【摘 要】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作为旅游移民的一种,在大理、丽江、西递、阳朔等地普遍存在,但目前国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的研究则更少。论文选取丽江古城作为研究案例地,探讨了该移民群体的社会认同现状, 研究得出该移民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文化认同程度一般,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大多数人不过本地特有的节日,对丽江的风俗习惯只是了解一些;地域认同度低,大部分人暂时不确定今后在哪,在涉及子女发展方面,更多的表示不想留在丽江;群体认同集中于中性类别范畴“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出现身份认同的边缘性;社区认同度低,该移民群体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大;职业认同度高,跟上一个都市高压高强度工作相比,职业认同度高。但随着定居时间的拉长,除职业认同外的其他社会认同维度呈现认同度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丽江古城;生活方式;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社会认同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居民社会财富的积累。我国生活方式型移民也已经开始萌芽,许多北京、上海白领,开始聚集在云南大理、丽江、凤凰、阳朔等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一边投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旅游小企业,一边享受生活,出现了白领逃离大都市的逆城市化现象。而目前这些外来经营者已占了丽江旅游小企业的大多数,他们所经营的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甚至成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物。

一、相关研究进展

对以生活方式为主要动机的移民群体,目前研究主要围绕该移民群体的迁移动因、特征、创办旅游小企业的动机和目标、对目的地的影响等展开,对该移民群体的对迁入地的社会认同研究内容较少。

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研究需要出发,对这一群体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共同点是为了寻找一种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方式,居住地的改变能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生活质量。

多数生活方式型移民为了维持在迁入地的生活,会在旅游地创立旅游小企业以维持生活,而这些企业的经营目标则显示出非经济目标。

由于生活方式型移民的特殊性,其迁移动因主要有迁入地的积极因素、迁出地的消极因素、迁移者个人因素等。

二、案例地选择和研究方法

(一)案例地选择

文章选择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地做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研究.一是丽江古城旅游小企業集聚,具有研究的代表性。二是丽江古城人口置换现象明显,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二)资料收集

根据笔者与丽江孤古城外来经营者平日的接触交流,以及网上具体案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了本文对丽江生活方式型小企业主的初始问卷。

问卷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网上问卷星两种形式发放。现场调查问卷于2016年2月17-21日在大研、束河各街道发放,以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为调查对象。由于样本较难以辨别,文章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在请企业主填写问卷时询问附近其他类似的生活方式型小企业主进行填写。另一部分问卷通过丽江的客栈微信群和一个以外地人为主的手工微信群以问卷星形式发放,共回收问卷121份,其中现场发放问卷50份,问卷星问卷71份。

为了印证所研究的群体主要的迁移动因是为了寻找另外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笔者在问卷的个人基本信息中设计了“关于现在的收入的上一个工作收入相比,增加、持平还是减少”。以及“您当初迁入丽江的初始动因是:A为了赚更多的钱;B寻找另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为了确保分析的样本有效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其中有18份迁移动因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后文问卷样本分析中剔除了这一部分问卷。

三、丽江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社会认同现状

社会认同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趋向的集中体现,是团体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雷开春,2009)。社会认同可以降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感,赋予人们一种在社会认知上的安全感,满足人们的社会归属需要和获得存在的意义。

综合国内外移民社会认同的研究成果,本文借鉴雷开春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维度的划分和问卷的设计,从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地域认同、社区认同、职业认同五个维度分析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当前可能面临的主要社会认同问题。

(一)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很难直接测量,但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度会影响其社会认知,从而指导移民的行为,本文设计了2项可能间接测量本地文化认同的指标:?本地风俗的熟悉程度,操作化为“您熟悉丽江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吗”,分为“很熟悉”、“大部分熟悉”、“熟悉一些”和“几乎不熟悉”。?本地节日采纳程度,操作化为“您会过当地人的节日吗”,分为“全部过”、“偶尔过”、“几乎不过”;一般考察文化认同维度时,会将本地语言的学习情况作为变量也考虑进来,因丽江社区居民基本讲纳西话,语言学习难度较大,丽江旅游移民基本保持说普通话的现状,故未考察语言的学习情况。

问卷统计发现,在熟悉本地风俗程度方面,大部分人选择“熟悉一些”(49.51%),很熟悉(18.45%),几乎不熟悉(5.83%);从“采纳本地节日”程度看,大多数人选择“偶尔过”(69.9%)和“几乎不过”(28.1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移民群体对迁入地的文化认知程度一般,出现“和而不同”的移民社会适应形态,即移民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不积极主动融入迁入地文化。

移民长期居住的原住地文化拥有先天优势,情感联系更为牢固,更倾向于保留原住地的社会认同;作为特殊的旅游者,与东道主居民文化背景差异大;都市来的城市白领对丽江地区性文化的不适应,对迁入地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民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丽江不同类型的旅游移民均较多,可在移民内部实现资源交换,他们能在不接受本地文化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可以较好的保持自己的原有的文化传统;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该移民群体低文化认同现象的形成。

在跟该群体的交流接触中,发现随着居住时间的变长,该移民群体的文化认同程度也趋于变高。

小小跟小五都是北京人,2005年来束河旅游后就留在束河开了家客栈,据小小回忆,两人2005年刚到束河时,基本不熟悉当地纳西族的风俗和节日,也不过当地的节日。如今,逢年过节,房东会邀请他们一起过节,一起参与他们节日的活动,学习节日的文化,两人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纳西话。

(二)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即地域身份认同,本研究用两项间接测量指标来阐述。子女发展期望,操作化为“如果您有子女,希望他们在丽江发展吗”,分为“非常想”、“比较想”、“无所谓”、“不太想”、“最好不留在丽江”5种程度;未来定居打算,具体操作化为“您未来在丽江生活、工作的打算是什么”,分为“长期在丽江生活、工作”、“暂时不确定”、“3-5年后离开”三种打算。因丽江古城房产不能买卖,移民只能在丽江租房,故地域认同中没有设计“添置房产意愿”指标。

问卷统计得出,只有19.42%的人“比较想”或“非常想”子女未来在丽江发展,该移民群体有较低的子女发展意愿。而在自己未来定居打算上,只有33.98%的人作了肯定回答,47.57%的人“暂时不确定”,18.45%的人3-5年后离开,这也验证了前一章中该群体旅居的特征,定居意愿不强烈,对旅居地地域认同度较低。

地域认同较低与该群体的特征有关,他们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些只是家庭、感情变故后迁移到丽江、作为短暂的疗伤之地;有些喜欢旅居的生活状态,体验在不同城市的不同生活,再遇到下一个心仪的城市之后就会离开。

地域认同随着居住时间的变长,社会距离的变小,而呈现地域认同程度变高的情况。据小小回忆,2005年两人刚定居束河时,没想过会待这么久,没有任何旅游相关工作经验,也不确定能否将客栈经营好,对将来充满不确定性,只是想实现两人的田园梦,体验另外一种生活。如今,两人除了客栈之外,还建了一个种植香草植物的农场,两人都想在丽江长期工作和生活。

但像小小跟小五一样在丽江停留超过10年的人较少,他们的左邻右舍已几易其主。在迁入地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会因居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从而倾向于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下去。但该年轻的移民群体是从城市迁移到乡村旅游地居留,与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居留的概率相比,其定居迁移的可能概率较低。多数在结婚生子后为了子女的教育考虑,会选择离开丽江。

(三)群体认同

即群体身份认同,指的是“我归属哪个群体”。文化认同不是群体认同的前提,即移民可以不认同迁入地的文化,却在群体上认同本地的身份。本文研究群体认同采用的是移民的主观群体概念,具体操作化为? “你觉得您是”:“丽江人”、“新丽江人”、“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外地人”四种程度。

问卷统计得出,认同是“丽江人”的移民只有5人(4.85%),认同是“新丽江人”的有32人(31.07%),而51.46%的移民认同为“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小企业主移民在群体认同上集中于中性类别范畴,即“新丽江人”和“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这样的类别。

旅游移民在追求个体独特性和群体的同一性时存在冲突,为了寻找折中的办法。导致了他们在群体认同时作出自己属于“新丽江人”或“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的折中的选择。

而居住时间长,群体认同显示出认同中性本地人的身份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人。随着文化认同和地域認同的增加,移民关于外地人身份的记忆会变弱,良性体验越多,越倾向于认同为“丽江人或新丽江人”的可能性越大。

宁老师是白沙古镇新善村明夷书坊的店主,2002年来到丽江他在游客稀少的新善村开了个书店,笔者在2018年春节与其一起爬山,半道上偶遇其他爬山的人,当对方问起宁老师是哪里人时,他很自然的说是本地人。

(四)社区认同

社区认同即对目前社区的认同及归属意识,指“我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及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它是建立在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之上的。文章具体操作化为?“您与丽江当地人的交往程度”,分为“经常交往”、“偶尔交往”、“基本没交往”、“完全没交往”;“您经常参加当地人的活动吗”,分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根本没参加”。“您愿意与当地人通婚吗”,分为“愿意”、“不愿意。

问卷统计发现小企业主移民与当地居民交往较少,有41人(39.81%)经常交往,46人(44.66%)偶尔交往。因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多数雇佣的是当地居民,所以他们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多,但交往的事务仅限于跟他们生产经营相关的事务,交往的人群也基本限于房东以及本地雇工等少数群体的的交往。

19人(18.45%)经常参与当地人的活动,其他移民而仅有30人(29.13%)愿意与当地人通婚。

城市白领跟本地居民作为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较大的人群,社会接触少,社会交往也较少,心理上的距离也大。影响两者社会距离的因素一是客观上的社会距离。包括物理空间上的距离、语言的差异和休闲娱乐的不同。二是主观上的社会距离。丽江部分旅游移民在心理上有意识地与当地居民保持距离,甚至部分小企业主在招聘员工公告中明确表明不招本地人,对本地居民存在偏见。

居住时间长,社区认同越高。在与该移民群体的接触中发现,移居时间越长的迁移者,跟本地人交往程度和活动参与程度都越高,两者间的社会距离也越小。

(五)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即职业身份认同,无论新迁入的移民迁移后从事什么工作,真正决定他们长期生活下去的原因来自职业认同。本研究的职业认同是指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对当前所从事工作的认同程度,操作化为“经济收入”和“工作生活状况”。

问卷发现,小企业主移民对于“经济收入”的满意程度集中在“比较满意”58人(56.31%),而对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也集中在“比较满意”59人(57.28%)。总体而言,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的职业认同较好,这是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移民群体产生较高的职业认同主要是与之前的职业参照有关。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居住时间对职业认同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地,通过对古城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部分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的访谈,对他们的社会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

总体而言,丽江古城生活方式型小企业主移民的社会认同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文化认同程度一般,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大多数人不过本地特有的节日,对丽江的风俗习惯只是了解一些;地域认同度低,大部分人暂时不确定今后在哪,在涉及子女发展方面,更多的表示不想留在丽江;群体认同集中于中性类别范畴“既是丽江人又是外地人”,出现身份认同的边缘性;社区认同度低,该移民群体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大;职业认同度高,跟上一个都市高压高强度工作相比,职业认同度高。但在丽江居住时间越长,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社区认同都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大研、束河和白沙目前所处的旅游生命周期不一樣,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的特征社会认同现状也不一样,可进一步做比较分析。

早期迁入的该移民群体与新进入的移民群体的也可做进一步比较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丽江的旅游业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同时期,旅游目的地氛围、旅游投资市场、游客类型等都不一样,不同阶段进来的该移民群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不同,因而会导致迁移动因跟社会认同度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唐香姐,徐红罡.生活方式型移民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5, 09:1096-1106.

[2]梁微.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研究--以大理古城为例[D].中山大学,2009.

[3]徐红罡,马少吟、姜辽.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社会交往研究[J] .旅游学刊,2017.

[4]马少吟.从消费到生产: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移民研究[D].中山大学,2013.

[5]梁微,徐红罡,Rhodri Thomas.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动机和目标研究[J].旅游学刊,2010,02:47-53.

[6]郭凌,吉根宝,罗良伟.从游客到旅居者:旅游中的“新移民”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民族景区旅游经营者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5,05:157-160.

[7]杨慧,凌文锋,段平.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44-50.

[8]李艳凝,徐红罡.游客还是居民--旅居拉萨和尼泊尔的自主经营者[J].旅游论坛,2009,02:182-187.

[9]黎慧.周庄古镇旅游移民社会认同及其区际差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10]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

[11]陈蕾,杨钊.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特征及研究启示[J].旅游学刊,2014, 08:80-88.

[12]赵丽佳.旅游、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对丽江束河古镇“驻客”的人类学考察[D].云南大学,2009.

[13] Benson M, O'Reilly K. Mig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way of life: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lifestyle migration [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2009, 57(4):608-625.

[14] Benson M. The context and trajectory of lifestyle migration: the case of the British residents of South west France [J]. European Societies, 2010, 12(1):45-64.

[15] Osbaldiston N. Chasing the idyll lifestyle: the sea change problem [J]. Social Alternatives, 2009, 29(1):54-57.

[16] Benson M. How culturally significant imaginings are translated into lifestyle migration [J]. Journal of Ethnic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2, 38(10):1681-1696.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签证移民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