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

2018-03-26 12:14朱春红李熙善
智富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模式

朱春红 李熙善

【摘 要】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和路径选择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多元主体共赢模式和以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共生体系及以政府对接平台建设,明确政策支持导向,形成产业融合的两个路径。

【关键词】产业创新中心;模式;路径

天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需立足于天津市自身的实际,在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模式和路径上重点予以探索。

一、实施多元主体共赢模式

目前,天津存在着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布局不均衡和要素的流动壁垒高等问题。也正因此带来市场中流动性差,带来要素的边际成本高,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加快创新要素的市场流动性,增加创新市场总福利。创新资源要素聚集主要体现在对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配置与整合,产业创新中心要实现各种要素集聚的功能。

天津市在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方面具有长期的积累和经验借鉴,已具备创新要素集聚、企业集聚、政策集聚、产业组织集聚等特征,并朝着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产业创新中心应建立独立的法人实体制度,具有法人所有权,以使在国际市场上与相类似的产业创新中心具有核心竞争力。由于创新资源要素分属不同的主体范畴,产业创新中心可参考泰达模式、海泰模式,按照投入特征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第一,在商业模式选择上,借鉴发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营运模式,通过聚集效应和服务效应实现;第二,在盈利模式上,建立九大盈利平台,以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型国有企业运用掌握的大量研发设备、中试系统投资入股,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解决由于产品市场垄断性的存在,创新动力不足问题;第四,降低市场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壁垒高,建立有序的市场秩序,增加市场社会总福利。形成各制造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各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效率提高、各中介服务平台盈利增加、政府的管理效率提高的多元主体共赢模式。

二、以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共生体系

随着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再提速,天津的产业分工定位介于北京、河北之间,将以优化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该市未来三年将依托天津的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用先进材料与加工技术等。资料显示,天津是我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工业基础雄厚。2012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3万亿,其八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

但是制造业的多样性,其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是有很强的技术专用性。因此,建设对企业创新高效服务、区域产业聚集、产业创新中心与服务企业同步发展的技术共生体系至关重要。可解决如下问题:中小型企业在没有足夠资本满足自身创新意愿的情况下,创新面临高成本、高风险;人才要素往往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人才要素市场流动性差;金融资本结构复杂,与科技要素融合度低,进入壁垒比较高;对于先进制造业企业来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界之间会产生和涉及大量不同的信息,但是信息粘滞现象会造成创新效率的低下。

产业创新中心不仅作为创新企业的付酬方,以接受劳动获酬模式盈利,创新性的以技术服务、管理服务等投资入股创新企业,在参与创新企业创新项目管理,保证下游创新企业创新降低高成本、高风险的情况下达到创新企业、投资企业与创新中心技术共生的形式。同时降低创新资源要素市场流动壁垒,提供整个市场创新要素的生产效率。

三、以政府对接平台建设,明确政策支持导向,形成产业融合

天津是老牌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相对雄厚,但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把天津从制造业大市推向制造业强市,政府调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天津企业每年获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立项都在200项以上,获经费支持都在1亿元以上;天津企业几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市科技进步奖等共计144项,其中,赛象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天津市近几年来的空白。在创新体系的引领、支撑下,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推出的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包括了曙光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及产业化项目等主导产业中的核心项目,这些项目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代表天津自主创新最高水平的标志性项目。

在此基础上,根据天津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均高度密集的现状,在产业创新中心的平台上应进行三种资源相互融合、有机作用,更好地释放创新活力。把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打造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整合资源的大平台。政府对产业创新中心的管理主要侧重在宏观指导与监督。其具体职能包括:对产业创新中心计划进行规划、管理和协调;依据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备忘录,开展组织协调活动,执行产业创新中心计划目标;建立协调产业创新中心计划的活动所需的程序、流程、标准,以促进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共同合作;建立公共信息交流中心,公开计划项目情况。

根据不同技术领域、创新资源、竞争优势和基础特点以及目标需要,对产业创新中心进行分类引导。创新中心建设要面向未来,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务求实效,探索在产业关键发展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高技术快速高效产业化,完善以产学研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完成产业融合。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