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交友思想的当代转型

2018-03-26 08:02马丽亚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物化交友孔子

摘要:孔子的交友思想是国人心中隐形的参考系,甚至直接形成了传统的交友文化。然而,目前的交友现状呈现出重利轻义的趋势。通过利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分析当下交友现状,得出了孔子的交友思想在当下转型中呈现出了“物化”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孔子;交友;重利轻义;物化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在《四书章句--中庸》中把儒家人伦关系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1]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目前交友文化呈现出了重利轻义的现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交友文化在当下呈现出了“物化”的趋势。

西方对人的精神生活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最早是注重哲学理论研究,对精神生活经验性、思辨性的理论探究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也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使用了许多现代理论与方法,乃至现代测量技术,对精神生活进行量化研究。如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扼杀了人的精神生活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性、否定性,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对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生活方式失去了追求与理想。

邹诗鹏在《现时代精神生活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一文中认为,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状况,表现为精神生活舍弃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生并同一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从形式上获得感性多样性的精神生活,受商品拜物教及其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的强势主导,陷入了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困境,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由此呈现为种种病理状态。迟艳平在《从“物化的人”到“自由地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学说解读》一文中认为,“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即“物化的人”之阶段是我们人类现阶段所处的发展时代。其较之第一阶段“依赖的人”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然而也正是这一阶段所蕴含的历史内容,人类必须加速推动人类社会由“物化的人”向“自由个性的人”阶段转化过程。这一观点启发了本文更好的认识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一、孔子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本章主要从择友之道和处友之道两方面进行综述孔子的交友思想。无论是择友还是处友方式上,孔子都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信”为核心。“中庸”要求人们要选择中行之人结交,采用中庸的方法来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信”要求人们对朋友要真诚实在、言而有信。

(一)择友之道

概括而言,孔子的择友对象主要是同道之人,中庸之人,益友。

《论语·卫灵公》中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认为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会有矛盾,但只要“道”相同,志向一致,最终就会成为朋友。而如果“道”不同,人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上都无法产生共鸣,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孟子·尽心篇》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儒家思想首先提倡的是结交那些“中行之人”。而如果实在遇不到中行之人,那就结交狂放激进的人和洁身自好的人。因为,狂放激进的人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洁身自好的人有不肯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优点。《论语·季氏》中,孔子总结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要求益友首先要正直诚信、品德高尚;其次是结交学识广博的朋友,这样自己也会扩大视野,增加见识。可见,结交益友无论是对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是学问增加上,都益处无穷。

(二)处友之道

孔子的处友之道可总结为两个原则:诚信原则,适度原则。

《论语·学而》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告诉人们要与诚信优秀的人交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强调的就是话语不要轻易说出口,既然说出去了就必须得做到,否则自己就应该感到羞耻。《论语·公也长》中,孔子说自己的人生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可见,“信”是交友必要的准则。《论语·学而》中,曾子也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时,儒家思想认为交友时以“信”作为准则,但也不能盲目地履行诺言,必须在诺言符合道义的时候去遵守。“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篇》)许下的诺言符合道义,就可以去实践。“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君子与人相处需守正道、講诚信,但要避免拘泥于小节而不分是非。《论语·里仁》中,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即如果与朋友相交过于频繁,与朋友就会渐渐疏远。而朋友之间适当地保持一些距离,给彼此留有足够的空间,不仅不会疏淡朋友之间的感情,还会保持相聚的新鲜感。

二、孔子交友之道的当代践行

(一)当下择友现状

当下交友,理论上可以把交友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纯精神型、实用型、混合型朋友。纯精神型就是指“君子之交”,“高山流水”式的知音;实用型是指“利”字先行的交情;混合型就是界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或者是兼而有之的一种类型。目前的交友文化呈现出纯精神型朋友几乎没有,实用型朋友泛滥的趋势。

孔子曾提出“择优而交”的交友原则,于是很多人把判断优秀的纬度定在收入、学历、手艺、本事、“钱途”等方面,而往往忽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塑料花友谊”等词汇也应运而生。

(二)当下处友现状

目前,国内朋友关系的维系说到底靠“利”来维系,朋友之间的送礼、红包、交往的方式等无不离开“利”字。当前,全国各地,朋友之间的婚礼红包,份子钱已成为一种“习俗”。朋友关系的亲疏可以用红包里面人民币的数量客观直接显示出来。为了维系友情,“忍痛割爱”也罢,“潇洒自如”也好,现在人都不得不利用物质来维系友情。因为,正如福柯而言,微观权力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毛细血管状的存在。当下的友情维系价值也正如毛细血管一样,密布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知识,一种话语权,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种“圆形监狱”中而无法逃脱。[2]一定程度上,当下人们做出的这些选择是由产生它的环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交友文化的“物化”

孔子的交友之道,强调的是交友过程中重在感情的交流。目前,交友文化中出现的重利轻义、拜金主义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变成物与物、甚至金钱与金钱的交换等现象,背离了交友的本质,并且这种模式已被固定下来变成“习惯”,人们不得不遵守这一传统,这是当下中国交友文化的“物化”转向。

(一)择友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最深刻表现便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物化意识。[3] 现在,人们择友时,采取“择优而交”的标准,并且把优秀朋友的标准定在收入、钱途等表象上面,这一原则已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并且人们已被这一意识所控制,失去了主体性的批判能力,只能把这种交友习惯当作“原则”来加以遵循和服从。当然,卢卡奇认为这是商品普遍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在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这一经济运作模式的发达,“利”字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的交友文化亦不能幸免。

(二)处友的“物化”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无需太多的客套。如果在礼节上应酬过多、过重,不仅会增加彼此的负担,还会使人觉得庸俗,进而淡化朋友关系。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当下朋友关系的维系大多依赖“利”字,如红包、份子钱是维系朋友关系的重要工具之一。朋友关系主要靠彼此带给对方的实际利益来区分远近。卢卡奇对物化过程是这样定义的:可以将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劳动视作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与人相对立,并不依赖于人,同时又通过某种客观规律对人加以控制。[4]而当下的处友文化反映了人被物质、利益所“劫持”的现象,并且这种“劫持”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控制了人们的交友习惯和方式。这反映了卢卡奇指出的“物化”现象,也是本文要说明的交友文化的“物化”趋势,即朋友之间的关系被“物”“利益”所掩盖。

四、交友文化“物化”趋势的可能解决途径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中指出,当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才能够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5]只有当人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物质在人的眼中不再是最重要的时候,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发展水平都达到足够高,商品拜物教的存在根基便会消失。这时,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完全超越物质存在,人不再被物欲所束缚,才能实现精神生活的崇高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克服交友文化的“物化”,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的精神生活发展获得稳固的物质保障,交友才能真正变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6]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对人的关注是其理论思想的出发点,而其学说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7]个人是社会的组成元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感受,人的素质、生活水平、生命价值以及生存价值才有望提高,这样就为克服交友文化的“物化”趋势提供了精神养料,整个社会所形成的重利轻义的“世俗”才有望改善,而孔子“择优而交”的交友思想也能在这种新的环境中的到滋养,发挥有益作用。

结论

孔子以“中庸”为原则,以“信”为核心的交友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夏儿女交友的隐形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達的今天,交友文化却呈现出了重利轻义的趋势。这其实是人被物所控制,也即人的物化的一种表征。因此,在现时代,只有大力提高生产力,为人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为克服交友文化物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养分,才有望使孔子的交友思想在当代显示出不竭活力,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 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6

[4]刘楠,《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6]赵舒,《当代精神生活物化困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作者简介:马丽亚(1990.01.01-),女,汉,甘肃省庆阳市,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物化交友孔子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孔子的一生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孔子的一生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交友天地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交友小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