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一部读不完的“家国之书”

2018-03-27 07:25黄亚楠
湘潮(上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胡耀邦

★ 黄亚楠

1948年,胡耀邦与李昭在石家庄合影

2017年3月,本应是桃红梨白的季节,却蕴含着一丝忧伤的寒意。

17日上午,乌云低垂,春寒料峭。北京八宝山大礼堂庄严肃穆,礼堂中央的鲜花丛中躺着一位安详的老人,陆续有千余人向她的遗体告别,人们沉痛哀悼,有的久久伫立潸然泪下,有的长跪不起泣不成声。

这位令人无比尊敬、无法忘怀的慈祥老人,是我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胡耀邦夫人李昭。她的一生就像一本厚厚的“家国之书”,值得人们永远阅读。

★ 勇赴国难追逐光明

1921年冬至刚过不久,安徽宿县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的降临。这家主人叫李仲侯,湖南宁乡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辗转来到安徽宿县谋生,娶了当地姑娘高慧兰为妻。李仲侯听说妻子在临产前曾梦到了一只美丽的凤鸟,非常高兴,遂为女婴取乳名“阿凤”,取学名淑秀。

然而,好景不长。阿凤的父母后来离异,她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阿凤在宿县读了小学和初中,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尊敬师长,热心助人,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小天使”。

1937年,不满16岁的阿凤毅然放弃学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她积极参加战地服务团,和团友们一起张贴标语、慰问演出、救护伤员、保护群众,广泛宣传抗战思想。一年后,听闻父亲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阿凤伤心欲绝,国恨家仇涌上心头。

随着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分裂、倒退现象日益严重,在爱国进步人士的影响下,阿凤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为了不连累家人,阿凤把姓名李淑秀改为李昭,将自己的命运和革命事业紧紧联系起来,立志为创造一个光明世界而奋勇向前。1939年,李昭心怀希望,冲破险阻,勇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第一批学员。

在大学里,李昭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潜心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和社会活动,在革命的大熔炉中不断成长进步。1940年,经同学介绍,李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因文化基础扎实,李昭进入高级研究班学习,后转入延安大学学习俄语。

★ 情系耀邦风雨同舟

抗日的烽火成就了无数革命伉俪,他们之间很少有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更多的是为了心中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向前,共励共勉。胡耀邦和李昭就是其中一对。

当时,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常到大学作报告,参加学校里的一些活动,颇有声望。在好友的牵线下,胡耀邦和李昭在一次湖南同乡会中结识。随着时间流逝,两人熟悉起来,经常一同畅谈革命理想、探讨社会问题以及彼此对人生的认识,渐渐互生爱慕之情。

一天傍晚,胡耀邦和李昭并肩漫步在悠悠延河畔。谈至兴起时,胡耀邦亲切地问李昭:“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建立家庭的基础,对么?”李昭沉默片刻,鼓起勇气回答:“耀邦同志,你是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可我……”胡耀邦激动地打断了李昭的话:“你是有着远大志向的优秀党员,品学兼优,正直谦逊,追求进步,我很欣赏你,在今后艰难而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我们一起携手同行吧!”胡耀邦真挚的表白,深深打动了李昭懵懂的心。

1941年,经组织批准,胡耀邦和李昭结为连理。他们婚前约法三章:一、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生活的伴侣;二、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方向;三、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为了体现夫妻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他们还约定如果生男孩就随父姓,生女孩就随母姓。

在以后共同生活的近50年里,他们坚守着这些约定从未动摇,用一生来实践着忠贞的革命爱情誓言。

婚后的李昭没有忘记自己来延安的初衷和使命,更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她没有一味地沉湎于家庭,而是选择勇敢地与丈夫一起并肩作战。

胡耀邦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经常身在枪林弹雨中,置生死于度外。抗战胜利前夕,胡耀邦将赴前线作战,有孕在身的李昭不愿因孩子而放弃革命事业,坚决要求同胡耀邦一起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去经受战火的淬炼。于是,李昭将孩子生下来后,托付给当地的乡亲抚养,自己跟随胡耀邦一同到前线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胡耀邦率部激战华北。他在给李昭的信中说:“战争是残酷的,作为一个军人,随时要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若我牺牲在战场上,你千万要坚定、镇静,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李昭将胡耀邦的嘱托谨记在心。

无论是在动荡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建设与改革时期,无论是身处寒风苦雨中,还是站在风和日丽里,李昭和胡耀邦始终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文革”期间胡耀邦因之前长期在共青团工作,被红卫兵冠以团中央“第一号走资派”之名关押、批斗。李昭当时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同样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在黑暗的日子里,两人互相挂念对方,担心彼此的安危。后来,胡耀邦被下放干校劳动,两人常常以书信寄托对彼此的思念和关爱,共同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磨难。

1981年6月,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作为“第一夫人”的李昭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从来不跟胡耀邦一起出访,很少过问胡耀邦工作上的事,她总是默默站在胡耀邦的身后,关心着他、爱护着他、陪伴着他,给予他最大的精神支持。1989年4月,胡耀邦因病在北京逝世,68岁的李昭悲痛欲绝。当胡耀邦的骨灰被移入灵堂后,她含泪与相伴48年的忠实战友、至亲至爱诀别:“独秀红梅随冬去,落絮细雨泣无声,人生自古谁无死,忠魂丹心慰后人。”同时,她恳请中共中央将胡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曾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江西共青城。

后人曾高度赞颂胡耀邦和李昭之间的夫妻深情:“延河踏浪凤高翔,私意公心寄耀邦。情系共青执手慰,并肩暮色眺鄱阳。”

★ 热心纺织化纤事业

对于家庭和事业,李昭如是说:“对家庭感情淡淡的,来日方长;对党的事业感情浓浓的,人生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李昭担任川北行署首府南充市市委副书记。后来,她主动要求从工作条件比较舒适的机关单位调到生产建设一线的基层工厂南充第三丝绸厂(简称丝绸三厂)工作。

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新政权下如何处理劳资关系成为稳定城市秩序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丝绸三厂监理,李昭深知建立友好的劳资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她不怕困难,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工人和资方代理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协调工作,保证了劳资双方的顺利合作。

李昭一方面亲自到工人中了解情况,谈心谈话,耐心地对工人们讲:“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的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民族资本家在发展国家工业上有着积极作用。当下,我们处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非常时期,大家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团结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支持国家生产建设。”许多一开始不理解的工人渐渐想通了,纷纷回到岗位,积极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她主动找资方代理人交流讨论,认真解释党和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执行“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劳资关系政策,热情地对他们说:“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担心,我们一起研究解决办法。”李昭平等关切的态度,使资方代理人颇为感动。他们转变思想,与工人们更加团结了。

1952年,胡耀邦上调团中央,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昭随之入京,被分配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科工作。她再次放弃舒适的机关工作,请缨到北京生产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1954年,李昭调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京棉一厂)。

从丝绸厂到棉纺厂,虽同属一个行业,实际上却大有不同。为了尽快熟悉环境,李昭刚入职就把厂子里大大小小的每个角落都走了个遍。她以厂为家,坚持每周只回家半天,不分昼夜跟班作业,虚心学习了解掌握棉纺知识和技术,钻研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她不怕脏不怕累,经常穿梭于嘈杂的车间、臭气熏天的地沟以及寸步难行的风道等地方。有一次,为了掌握真实的一手情况,李昭冒着生命危险徒手攀上了38米高的水塔,工人们十分钦佩她。

新中国成立后,李昭热衷于纺织化纤事业。图为李昭(后排右一)与工人们在一起讨论化纤工作

李昭体恤下属,关爱职工,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她经常和厂里的工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与他们打成一片。工人们可以随时找她交流,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李大姐”。1956年,党和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李昭对工人们讲:国棉一厂不仅要出产品,也要出人才。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她亲自挑选有经验的人来厂开办夜校,推荐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当老师,利用工棚做教室。在李昭的全力推动下,京棉一厂夜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1957年,学员人数几乎占全厂职工总人数的70%,为当时北京各类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短短几年时间,李昭身体力行,刻苦钻研,追求进步,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戮力同心,苦干实干,将京棉一厂建设成全国闻名的棉纺工厂。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到厂视察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61年,李昭离开京棉一厂,调入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当时,北京纺织行业因缺乏原材料而比较落后,每年需要国家从外地调拨10万吨的棉、毛、麻、丝等原材料才能投入生产,若是一旦调不进来,或棉麻减产,北京纺织系统就会面临停产危机。

为了解决根本问题,李昭亲自到北京郊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她发现北京郊区没有种植棉花的历史和经验,靠北京郊区解决不了原材料问题。怎么办?她将目光转向了化纤。根据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她前瞻性地认为,发展化纤工业、建立化纤工业基地可以有效解决北京纺织原料匮乏的难题。

对于看准了的事,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李昭都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去努力。“文革”结束后,刚出来工作的李昭继续坚持搞化纤项目。她不辞辛苦,积极带领化纤组同志南下考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还亲自到国家有关部门跑项目审批,使北京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到迅猛发展,同志们尊称她为“化纤局长”。

李昭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在纺织化纤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胡耀邦担任党的最高职务期间,有人认为李昭长期从事纺织工作,又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党员,向胡耀邦建议将李昭调到北京市委或国家纺织部或中央办公厅工作。李昭听说后明确表态:我热爱纺织,不打算挪动了。

1983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李昭仍然高度关注北京纺织行业的动态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为了振兴轻纺工业,李昭发起成立了纺织服装业第一个协会组织——北京市服装协会。这种以民间协会组织配合官方,推动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全国各省市区纷纷效仿,陆续成立地方服装协会。在此基础上,李昭倡议成立协会联合会,可以使各协会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于是,全国省市区服装行业协会联合会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各省市区服装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市场拓展。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实现服装协会“传递服饰信息、引领服装潮流、弘扬服饰文化、服务推动服装行业发展”的宗旨,填补行业空白,经过长达8年的不懈努力,1994年,由李昭倡导发起,北京市服装协会、经济日报社和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3家主办的《服装时报》面世。这是中国的第一份服装专业报纸。在一次周年座谈会上,李昭语重心长地总结:我们是“三条驴腿”办报,为国家争了点光,为行业填补了空白,给人民美的享受,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8年奋斗的结果。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为再创中华服饰文化辉煌而尽我们《服装时报》的一份应有的责任。

数十年的纺织路,坎坎坷坷从不悔。李昭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以出众智慧和非凡勇气为国家棉毛麻丝纺织、化纤、服装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一位女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 克己奉公可亲可敬

李昭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不搞特权。大概是1973年,李昭母亲去世,由于她家里没什么积蓄,而办丧事又急需用钱,无奈她只好找单位借。当时,李昭任北京纺织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她亲自找到财务处长柯鉴明,诚恳地说:“我想向组织借钱,家里有困难着急用钱。”柯鉴明以为李昭开玩笑,打趣道:“借啥钱,报项目就有钱。”李昭立刻说:“真没开玩笑,家中老母去世,需要钱置办丧事,是个人借钱。”柯鉴明起初不太相信:像李昭这样的大官的家里会没钱?实际上,胡耀邦平素喜欢看书,买书有一定的花费,加上家里人多,平时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刚刚够花,攒不下什么积蓄。李昭再次向柯鉴明说明情况,柯鉴明热情地说:“那我帮你写个申请,申请家庭生活困难补助。”李昭心想,这样做会侵占群众利益,婉言谢绝。她按照规定填写借款说明,向单位借了互助金700块钱,后来在年底时将借款全部还清。

李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心系群众、为民解忧。1977年,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主持平反“文革”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无论是在单位的门口,还是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有人给李昭递上访信,民间称她所在的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为“中央办公厅第二信访局”。

对于上访的人,或各种各样的来信,李昭都热情接待、对待,不厌其烦。一旦接到转来的信件,她都会看看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在李昭看来,人们递上访信给她是有道理的,体现了对她的信任,她应该负责。有时,李昭一天能收上百封信件。信一多,她就请机要秘书帮忙,将反映情况或要求落实政策的信件分门别类转到有关单位,嘱咐对方一定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李昭是个热心肠的人,乐于助人,经常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人称“李大姐”。20世纪70年代初,胡耀邦刚从干校回来,李昭也恢复工作不久。北京市公安局王金锐之前受到批斗,生活困窘,当时他的小女儿得了急性肾炎,急需用钱,胡耀邦和李昭不假思索,将家里仅有的400块钱积蓄给了王金锐,让他把孩子送往医院治疗。后来,王金锐领着病愈的女儿到胡耀邦家登门拜谢,胡耀邦和李昭对王金锐说:“不要提什么帮助的话,同志有困难,关心一下是应该的。”

李昭凡事自觉自律,对子女和亲属要求严格。“文革”时期,胡耀邦和李昭受到冲击,李昭多次对孩子们说:你们受到家庭的牵连,父母连累了你们,但你们的父母是清白无辜的,没有干过任何使党和国家丢人的事,你们的父母问心无愧。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你们都不要干出格的事,不要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事。无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别人,无论是对待名利还是功过,要实事求是,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

2017年3月11日,李昭与世长辞。有位吊唁者在李昭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赠送了这样一副挽联:“披荆斩棘追随光明肝胆赴国难,力挽狂澜匡扶正义龙凤楚天昭。”“李大姐”虽已远去,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李昭96年的人生,是初心不改、砥砺奋进的一生,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一生,是质朴谦和、勤恳奉献的一生。她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对理想和信念不懈追求,对党和事业忠心耿耿,对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永远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光辉榜样。

猜你喜欢
胡耀邦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华国锋与胡耀邦的两次长谈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胡耀邦与拆迁户二三事
胡耀邦“将军”毛泽东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1965年胡耀邦是怎么从陕西回到北京的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