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总在不经意间
——孙国华先生印象

2018-03-27 03:56杜宴林
朝阳法律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学家孙先生法理学

◎杜宴林

如果按能否在中国法学学术发展史上留名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尺度,谁都得承认,符合这样标准的法学家严格上来说应当不会太多,道理很简单,在法学学术发展史上留名至少意味着该法学家有划时代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开创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法学研究和教育的状况,是名副其实的学界大师;如果把标准再推进一步,除能在中国法学学术发展史上留名外,其思想和理论还能深远地影响、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让所有从事相关法学学术研究的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其观点,都必须参阅其著述及其思想,也就是说,该法学家已被公认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丰碑,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符合条件的法学家就更寥寥可数了,扳手指似乎也应当能数过来了。这其中,一个历史性的名字——孙国华,应当毫无争议地入选,只要对中国法学学术发展史有所了解,哪怕是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同时对中国法学学术发展秉承公允而敬畏的立场,那么就会毫不迟疑地赞同这一点。

对这么一个大师级人物,作为后学的我,基本只是看其书,学其文,明其思想,但生活中基本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正式谋面。总之,“知其是大师,心中满是敬畏”是那时我的心态写照。直到2001年,在导师张文显先生的邀请下,先生及吕世伦先生联袂来吉大主持首届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会。我以及几位博士生必须经过开题报告专家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博士论文,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深刻影响了一届届的吉大法理博士生。论文被毙掉了是很闹心的事,一方面很没面子,另一方面还得很头疼地接着选另外的题目等待下次开题报告会。就是在这种忐忑中,我们迎来了两位老先生主持的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会。在师友群体智慧的贡献下,我确定的论文题目是“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从人文主义角度诠释法学,倡导人文主义法学研究范式,应当说,这是有深厚后现代法学色彩的题目,我个人深知选题本身的重要意义,也深知其中的难度和挑战性,所以心底也很是没底。这种情形下,只要专家组提出否决性意见,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泰斗式人物孙国华先生、吕世伦先生主持下不通过,我相信我会相对坦然接受的。同时,后现代法学的选题在当时还是相当前沿而略显另类的。总之,我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开题按计划进行,我第一个上场,紧张地做完选题陈述及可能的创新性分析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全神贯注于各位专家尤其是两位先生的评价和建议,哪怕是否定性建议。具体细节因为时间久了,也忘记了不少,但我清晰地记得孙先生在总结各位专家意见后,声若洪钟而又略带倾向性地表示,尽管题目相对偏,但完全可以尝试,应当支持年轻人的思想和选择。表情非常谦和与宽厚。那次开题,也许是受孙先生的宽厚影响,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地得到了自己希望的结果,尽管有尖锐的指导性意见,但开题均顺利通过。此后,随着参加学术会议增多,和孙先生见面的机会很多,尽管不是特别熟悉,但举手投足间仍然可以看见一位学术长者的宽厚,后来还听说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指挥唱歌比赛、写诗……真是个可爱、可敬而不断奋发的老者。尔后就是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工程)法理学教材的联络员,结识了孙先生的高徒黄建武先生。从先生口中,得知了很多关于孙先生的趣事和故事,进一步平添了对先生的感性认识。先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他好交往,也体恤学生、提携学生,尽到了一个老师的本分和责任,这一点从玉军兄那里也得到了佐证。后来的几次马工程教材编写咨询会,先生也不时以专家身份莅临会场发表观点。这又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学术大方向上,先生是特别认真甚至较真的。这一点在黑龙江大学举办的法理学年会上得到进一步证明,该届年会上,有官员断言,中国法学界信奉马列主义法学的应当是少数,这引起包括先生在内的绝大多数与会法理学人的广泛质疑。同时应主办方的邀请,我主持了其中一个单元的讨论,先生仍然一如既往地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思想,并慎重建议学界不要忽视对苏联法学的研究,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传播者、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忽悠文化”逐渐深入国人的做人哲学中的今天,这种认真尤为可贵,它是一种责任、一种忠诚、一份坚守。哪怕这种认真让人当时可能下不来台,至少在我的逻辑里,我也宁愿听到认真而负责任的意见,也绝不愿意听到忽悠的赞誉。后来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我们也偶然碰面,先生似乎逐渐认识了我,每次碰面基本也会握手寒暄了。尤为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颁奖大会上,应导师张文显先生的安排,我陪同、护送吉林大学法理学前辈李放先生出席。会议期间,先生和李放、李龙、李步云、陈光中、许崇德等相谈甚欢,并要求我为他们合影留念,或两人照,或三人照,或集体照,并一再要求我寄相片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把相片发给他们,先生更是把电子邮件地址写到纸上让我拿着。事也凑巧,当天的与会人员中,我是寥寥可数带着相对专业的相机的,我也荣幸地记录下了各位法学前辈的快乐瞬间,到处都是“小杜给我们照一下”“小杜来这边给我们照一下”。总之,那天俨然成了一帮“老小孩们”的快乐节日,他们的欢乐仁爱宽厚溢于言表,让人不得不发自肺腑地表示由衷的尊重和尊敬。

值此先生90高寿,我想先生能高寿除是上天厚爱先生外,更可能与先生的行事风格更有直接关系,那就是宽厚总在不经意间。这是先生长寿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一个晚辈学人对先生的基本印象。

猜你喜欢
法学家孙先生法理学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纪念孙筱祥先生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当代河南籍法学家群体的形成与影响力研究
著名法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铭暄
路温舒编蒲抄书
探析法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
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及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宪法实施是发挥宪法作用的根本要求——第七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宪法实施法治论坛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