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与躁
——以《毕业生》电影语言分析为例来诠释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

2018-03-27 23:5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蒙太奇鱼缸毕业生

由迈克尔·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班杰明个人迷失与反叛的畸形爱情故事。《毕业生》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对六十年代社会进行了真实的写照,传达出敢于突破禁忌、反抗传统道德观、宗教观念等多元化主题,以及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来触摸消极迷惘的意识形态。影片中对画面表现蒙太奇与声音蒙太奇的运用,也从不同层面凸显刻画了美国六十时代反叛青年的形象特征。纵观影片,观众并没有发觉关于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任何内容,但笔者将通过对《毕业生》中的主题、画面与声音的电影语言分析,来深入探寻这部佳作的“反文化运动”本质与社会意义。

一、反文化运动

美国历史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于1969年出版了《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首次明确了“反文化运动”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其主体是来自中产阶级的白人青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及来自其他民族的后裔、妇女,等等。其运动最终目标是力图从根本上否定和颠覆美国主流价值观及其伦理道德,使人得到全面的解放与自由。

二、关于影片主题

主题之一是对时代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情感关注。片中通过描述班杰明在过渡期的成长经历,来表现那个动荡的时代在广大美国青年们内心激起的波澜。影片开始,班杰明试着对父亲举办的欢庆会做出反抗,而父母却视其行为为儿戏,将他半推半搡的拥下楼去会见那些吵闹虚伪的宾客们。导演选择从美国社会中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入手,深入时代洪流,把时代的剧变和这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银幕之上,与“反文化”冲破传统家庭道德与价值观的实质相呼应。

主题之二是对传统道德观与宗教的“反叛”,这也是青年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青年的性问题被大胆直率的触及,进而提升到新生代对旧秩序的胜利反叛。班杰明清醒认识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迷惑不安的成人世界里,恐慌升至反叛,使得他毅然冲进教堂,与心爱的伊琳相携出逃,在私奔的情节里班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班抢婚的反抗场面,正是对当时社会传统道德、宗教观念的正面挑战。

三、关于画面语言

本片在画面的设计上,采用了隐喻式蒙太奇和象征蒙太奇。例如,鱼缸在影片前半部分中常被特写,与宾客群体的镜头衔接,喻为人们缺乏交流,之间的隔阂如同玻璃般深厚,看则近,实则远。班在鱼缸后面喘气,他把自己比作鱼缸里的小鱼,想拥有一方寸土享受相对自由。罗宾森太太勾引班杰明的开始,也从鱼缸入手。罗宾森太太要求班送她回家,将钥匙一股脑儿抛进鱼缸里,班伸手从水中捞出。这便是将罗宾森太太放饵,班杰明成功上钩的暗喻。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班杰明成功抢婚,拉着伊琳挤进大巴车。二人情绪逐渐平息,他们各自望向远方,班的眼中依旧是无助和茫然。大巴载着他们缓缓向前便象征着他们未来之路的漫长与遥远。这种表达正好与六十年代参与反文化运动的美国青年们的境遇完全一致——对未来的未知与惆怅。

四、关于声音

本片声音蒙太奇的妙用实为经典。其一是对声音静默的处理。在戏中班杰明的父亲强迫班为宾客们表演潜水时,班很不情愿地套着厚重的潜水服进入水中,画面里是部分静默的声音,班沉重粗大且缓慢的呼吸,强调出他的无奈愤慨和无力。周围万籁俱静,班呼吸困难,我们也因如此的音设而身临其境般体会班的压力。

其二是《寂静之声》与《斯卡布罗集市》的配乐选用。这两首歌曲在片中作为主旋律被大量引用,旋律与歌词描写着大学生淡淡的忧伤,与主人公的心境交相辉映。在班与罗宾森太太肉欲欢畅时,悠闲无聊的时光里流淌着《寂静之声》,无色调、无目的、无方向,只用下半身在做思考。当班做好决定驾着小红车奔向伊琳的城市,《斯卡布罗集市》的问候加深了此去一程的意义,迫使我们为班感到惆怅与心疼。音乐的运用处处为班最终的反抗做出铺垫。

五、结语

影片《毕业生》活生生展现出美国社会带给人们的无尽彷徨与迷惘,思想上渴望自由不拘及扭曲反叛的生活方式正映照着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危机。同时影片对此也表达出批评与反抗。正是因为这主题范围的张扩、社会话题的选取、在现实社会方面的反映与突破,以及画面、声音蒙太奇的恰当运用,使得《毕业生》成为史无前例的佳作,轰动了沉寂已久的美国影坛,成为新好莱坞时期一部承上启下的影片,也通过电影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传达了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

[1][美]彼得·科利尔,戴维·霍洛唯茨.破坏性的一代[M].文津出版社,2004.

[2]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1).

[4]席晓兰.迷茫、压抑和反抗——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J].文教资料,2009(11).

[5]张黎呐.“美国梦”的苏醒——解读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叛逆青年形象[J].艺术科技,2017(10).

猜你喜欢
蒙太奇鱼缸毕业生
错位蒙太奇
鱼缸里的杀手
伤心的毕业生
鱼缸水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家里的小鱼缸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冰立方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