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接地气”编辑手法

2018-03-27 23:58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接地气民生群众

一、新闻题材要“接地气”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题材与基层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客观的反映当前群众生活、工作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因此,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组在选择新闻题材时,也要严格把关,更多的播出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同时,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使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能够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激发本地群众的共鸣,进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真正解决群众的一些问题。例如,某地电视台跟踪调查化工厂偷排污水的问题,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曝光该企业,新闻一经播出迅速得到了本地群众的支持,不仅收视率大幅度提升,也提升了电视台的口碑。此外,电视台在选择这些“接地气”的新闻题材后,还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必要的包装和加工,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引起关注,进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新闻播出效果。

二、新闻视角要“接地气”

平民化的新闻视角,往往能够从群众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报道出来的民生新闻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以往许多电视台在报道民生类新闻时,没有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还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讲述某一新闻的前因后果。这种报道方式容易使新闻事件和观众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感,由于观众不能在观看民生新闻时产生代入感,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自然也就不高。因此,在选择民生新闻的报道视角时,也要求记者、摄像师能够从现场群众的角度进行播报,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更加真实和生动。例如,某地电视台在报道春季小麦虫害防治的民生新闻时,始终以农户视角进行报道,这样不仅使新闻更加接地气,而且也能够让电视机前的农民朋友了解到小麦虫害的防治措施,从而发挥了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

三、播报方式要“接地气”

在民生新闻节目播出时,播音主持人的稿件内容和语气也应当多一些亲和力,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部分播音主持人可能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不苟言笑的职业习惯,在负责民生新闻时仍然“板着脸”,给人一种过于严肃的感觉。因此,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时,播音主持人也应当转换工作方式,像拉家常一样开展新闻播报工作,增加亲和力,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主持人都是以一种亲和甚至是带有一点本地口音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这种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往往能够受到本地观众的欢迎,此类民生节目也往往成为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除此之外,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场景也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安排,主持人不必端坐在主持台上,也可以采用访谈式、站立式等方式完成民生新闻播报,也能够给人一种不呆板、富有生气的印象。

四、栏目定位要“接地气”

做好民生新闻栏目,定位及策划不可或缺。不少传媒人把做民生新闻概括为“五度”——有追求民生新闻形式的“速度”,有追求民生新闻内在气质的“角度”,有深入挖掘新闻价值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民生新闻采写与报道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可以概括成“温度”。如何在这“五度”上下功夫,成为民生新闻能否增加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关注民生新闻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挖掘新闻深度。民生新闻不仅要能够吸引观众,而且要能够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和关注。尤其是对于一些问题类的民生新闻,应当在报道后引起相关部门或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反映百姓的实际生活,贴近百姓的实际需求。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只要是与老百姓实际生活和实际需要相关的事,都应时时高度关注。

第三,民生新闻报道手法、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更加生活化地表现了影响普通群众生活的重大事件,是各级电视台普遍做法。例如,在南京至安庆高铁开通报道中,安徽电视台不仅全程直播,还与南京生活频道进行互动连线。旅客从始发站安庆上车,到终点站南京下车的画面,全程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切身体验到了高铁的快速和便利。

五、互动方式要“接地气”

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新媒体因为具有实时互动、参与评论等特点,迅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电视台也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开通互动渠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民生新闻更加接地气。例如,地方电视台可以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是手机客户端,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了解电视新闻,并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另外,电视台还可以与一些自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真正让每个群众都参与到民生新闻中,以一个新闻事件“亲历者”的身份对民生新闻做出评论,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六、结语

民生类新闻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并且多数与群众的利益有密切联系。电视台在制作和播放民生新闻时,也应当采用更加平民化、接地气的形式,增加观众对此类新闻的接受度、兴趣度,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民生新闻切实为群众提供一些帮助。

[1]苏杭.体验式采访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以本溪广播电视台《新视界》“主播体验劳动者”为例[J].记者摇篮,2016(1):13-14.

[2]李涛,马明宇.做有温度的新闻做接地气的主播——谈包头广播电视台大型采访活动《主播去哪了》的成功经验[J].数字传媒研究,2016,33(5):15-17.

猜你喜欢
接地气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