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短语“两下”到惯用语“两下子”的词汇化演变

2018-03-27 07:59魏晓盼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词汇化

魏晓盼

摘 要: 现代汉语中数量短语“两下”到惯用语“两下子”的词汇化演变,在意义上:定数动量→模糊动量→能力、本领;在语法结构上:数量短语→词→惯用语。追其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为人们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促使的类推作用,以及“两下”到“两下子”之间的语义相宜性。

关键词: “两下” “两下子” 词汇化 类推 语义相宜性

一、“两下”的词汇化过程

现代汉语中“两下子”作为一个惯用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是“名词,指技能本领”。例如:“别看他眼睛不好使,干活儿可真有两下子。”,在这句话中,“两下子”就表示技能本领的意思。但它不是古就有之,惯用语“两下子”是数量短语“两下”词汇化的结果。具体言之即:

数量短语“两下”最早在魏晋六朝时期开始使用,其用法和“N下”(如“一下、三下、四下”等)一样,大都构成“V+两下”格式,“两下”在这里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发出动作的次数,回数。表示的动量是定数,记作“两下0”。在明朝后期出现的“两下”意义开始模糊,表示的动量是概数,记作“两下1”;同时明朝后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式“两下+子”,在结构上紧密,是词,意义上表示一个概数,记作“两下子1”。清朝初期,“两下”出现技能本领的意思,结构上不再是数量短语,而是一个词,记作“两下2”,与此同时惯用语“两下子”出现,记作“两下子2”。

数量短语“两下”到惯用语“两下子”的词汇化过程可以如图所示:

(一)数量短语“两下0”

数量短语“两下”最早出现于魏晋六朝时期,和“N下”的出现是同步的,“两下”和“N下”(“一下”“三下”)一样,在结构上是由数词加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在意义上表示一定的数目。例如:

(1)逖喜复前憾,曰:“高锤两下,执鞭一百,何如呼刘二时。”(魏晋六朝《北史》)

(2)答曰:若打一下,诸坊布鼓自鸣;若打两下,江河腾沸;若打三下,天地昏暗。(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3)乃敲绳床两下曰:“还见麽?还闻麽?若见便见,若闻便闻。(南宋《五灯会元》)

在所有例子中,前面的动词为“锤”“敲”“打”“拨”,这些动词发出的动作都可以用数量来标记。其次,通过上下文可以确定这个时期的“两下”表示的动量是定数。例(1)中,“高锤两下,执鞭一百”,根据后面的数字“一百”可以判断出“两下”表示一个定数。例(2)“若打两下,江河腾沸;若打三下”中,根据“三下”也可判断“两下”表示定数。

但有时候,几个数词也可连用表示概数,大多为“一”和“两”搭配,“三”和“两”搭配。例如:

(4)仰山云:“和尚将什摩酬他?”师把柱杖,敲丈三两下云:“将这个酬得他摩?”(五代《祖堂集》)

“三两下”中“三”和“两”共同和量词构成数量短语,表示的数量是模糊的,表示概数。这种用法现在还继续使用,例如:

(5)“三两下就把他们打回去了!我方才说的办法怎样?把我方步兵也设法送到他们那边去试试看……”(当代《银河英雄传说》)

(6)“三两下充满想象力的点抹,再配上扬尘、朱砂等“民间颜料”(当代2003年6月份《新华社新闻报道》)

(二)“两下1”和“两下子1”

1.“两下1”

明朝中后期“两下”动量开始模糊,有的表示一个概数,意思相当于“几下”。例如:

(7)手挺双锏,向敬德背上连打两下,再欲打第三下来,敬德已自回马,走向前面,屈身负痛,口吐鲜血去……(明《隋唐野史》)

(8)被桂姐把手中扇把子,尽力向他身上打了两下。(明《金瓶梅》)

(9)他要打我一下子,我背地里必定打你两下。(明《醒世姻缘传(中)》)

(10)薛教授一边去拉,素姐一边还打,把薛教授的身上还稍带了两下。(明《醒世姻缘传(中)》)

(11)素姐到這其间,还把狄希陈拧了两下。(明《醒世姻缘传(中)》)

(12)又走向前夺他女儿手中鞭子,说道:“姐姐少打他两下儿罢,惹得他那边姐姐说,只怕唬了哥哥。为驴扭棍不打紧,倒没的伤……(明《金瓶梅》)

(7)-(9)中的“两下”表示的数量是一定的,是“两下0”,(10)-(12)中的“两下”表示概数,是“两下1”。例(12)中“两下”明显表示的是一个概数,根据语境,这句话强调的不是具体少打两下,而是表示大概的数量,也许少打两下、五下、十下、二十下等都是符合语境的。所以这里的“两”已经不是具体数词“两”的意思,而是和“几”的意思相似,可以被“几”来替换,表示少打他几下的意思。所以这里的“两下1”被用来指这种模糊的概念。综上分析“两下”的意义已经更加凝固,由“两下0”词汇化为“两下1”。

2.“两下子1”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表示这种模糊动量的另一种格式,即“两下”+“子”格式,这种格式在结构上分析,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短语,在意义上分析,表示一个模糊的动量,和“两下1”表示的意义一样,我们记作“两下子1”。

“两下”+“子”第一次见于明《醒世姻缘传(上)》“……慌,挤着眼,往别处掉两眼泪就是了。只是我看拉不上,倒骂两句打两下子,倒是有的。”这里的“两下子”所表示的意义明显已经不是一个定数,而是一个概数。“骂两句打两下子”是个并列结构,“两句”和“两下子”应该表示相同的动量。很明显,“两句”和“两下子”当中的“两”表示一个泛指的动量,相当于“几”,所以这里的“两”可以被“几”替换,可以代表一、二、三等其他数字。还有其他的例子:

(13)……咱既是打了,就蒯他两蒯,他也只说咱打来。咱不如就象模样的打他两下子罢!”(明《醒世姻缘传(上)》)

(14)误了定府轿环,叫伊世行打了两下子。(明《醒世姻缘传(下)》)

(15)狄周媳妇笑说:“打了两下子,有个没打破的么?”薛三省媳妇笑说:“可不知是怎么就依了?”(明《醒世姻缘传(中)》)

(16)晁无晏正说着,把手推了两下子床,说道:“老天,老天!只叫我晁二再活五年,还干多少的要紧事……(明《醒世姻缘传(中)》)

(17)口中说道:“贼淫妇,你舒过脸来,等我掐你这皮脸两下子。”(明《金瓶梅》)

(18)又走向前夺他女儿手中鞭子,说道:“姐姐少打他两下儿罢,惹得他那边姐姐说,只怕唬了哥哥。(明《金瓶梅》)

(19)笑了一面道:“人是苦虫!要不给他两下子,他肯善便拿出来么?”(明《醒世姻缘传(中)》)

上述例子中的“两下子”都表示模糊的数量。在形式上“两下子”已经具有了从数量短语向名词过渡的性质,在某些用法上可以分析为一个名词。原因如下: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一个名词后缀,和许多古代单音节名词构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桌子”“棍子”“本子”等等。在“两下”后面加“子”可以看作“两下子”名词化的前奏。可以说在形式上具备了名词的特点。为“两下子”成为一个惯用语做了铺垫。

“两下子1”在例(19)中,“给他两下子”是双宾语结构。动词“给”是典型的双宾语动词,具有“给予”义,表示事物由甲传递给已。所以动词“给”后面接的一般都是宾语,而不接补语。“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但远宾语有时也可以是非名词性的词语”(邵敬敏)例如:“秘书请示经理怎样回绝客户借款的要求。”这句话的远宾语“怎样回绝客户借款的要求”是个谓语句。但“两下子”显然不是谓词性的结构,那么它就可以分析为一个名词性结构,“两下子”做动词“给”的远宾语,所以“两下子”在这里具有名词的性质。

(三)“两下2”和“两下子2”表示技能本领

1.“两下2”

清朝初期,“两下”有了一个新的用法,即在谓语动词前做主语,意思不仅表示模糊动量,而且表示某种本领技能,换言之就是有了“两下”就能做成某件事,即厉害的意思。其语义特征又增加了一项。“两下2”〔-定数,+概数,+技能本领〕。基于北大语料库的检索,这种用法只有一例:

(20)这两下才把小子闹了个嘴吃屎。(清《七侠五义(上)》)

2.“两下子2”

上述的“两下2”就已经隐含了本领技能的意思。随之,就出现了用“两下子2”来表示本领技能的意思。结构已经凝固,成为一个名词。例如:

(21)此马名叫金鸡闪电白龙驹。”金头虎说道:“真有两下子。”(清《三侠剑(上)》)

到了民国时期,这种用法增多。

(22)马彪心说:“你也不怕风大闪了你的舌头!就凭你这两下子,还想杀侯廷呢?”(民国《雍正剑侠图(上)》)

(23)海川一瞧:嗨,“你也就是这么两下子,没什么出手的本事,不过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民国《雍正剑侠图(上)》)

(24)云台剑客燕普燕云风那确实是有两下子,所谓折衡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民国《雍正剑侠图(下)》)

(25)喝!童林这年轻人是有两下子!(民国《雍正剑侠图(下)》)

上述的“两下子2”在结构上已经凝固成一个名词,或者说是惯用语;一般和谓语动词构成“V+两下子”格式,“两下子”做宾语,意思为本领技能。至此,“两下”从一个表示定量的数量短语演变出表示概数的“两下子”,具有词的性质,最后演变成惯用语“两下子”,表示一种本领技能。词汇化基本完成。

下图是“两下”到“两下子”每个词汇化阶段中,其意义的融合性和结构的凝固性情况:

到了当代现代,“两下子2”的用法非常普遍,我们所讲的“两下子”大部分只有本领技能的意思。而表示模糊动量的意思一般不用,一般都用“两下”来表示。

二、“两下子”词汇化动因

(一)类推作用

類推指的是已经存在的结构对现有形式产生吸引同化。而“两下子”是结构“一下子”类推的结果。“一下子”最初见于元代。在明朝初期有了较多的使用。

(26)“连忙的取出宝贝来,望空一撇,撇在半天里面,一个天将照头一下子。”(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27)正叫是“尊前说话全无准,路上行人口似飞”,一下子讲到了碧峰长老的耳朵里面去了。(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两下子”由“一下子”类推而来,在语义和使用频率上都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在语义上,“一”和“二”之间有数字上的连续性,“一”往后的数字就是“二”,根据类推,更有可能出现“两下子”,而不是“三下子”、“四下子”等等。

其次,在例(1)中的“一下子”在元代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示的意义也是动量。在明朝时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基于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整个明朝“一下子”用例52条,“两下子”用例只有8条,而且“两下子”的使用是明朝后期开始的,当“一下子”使用的频率上升,“两下子”也就随着“一下子”的类推作用,衍化出“两下子”这样的结构。所以,“两下子”很大程度上是“一下子”类推的结果。

那在类推背后的诱因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是因为人们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导致的。不论“一下子”还是“两下子”口语化色彩相对浓厚,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麻烦,或者为了省力,都希望在已有词语格式的基础上(如“一下+子”)再造出一个同样格式的新词(如“两下+子”),这样也能减少记忆负担。所以,“两下子”很大程度上是“一下子”类推和人们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导致的结果。

(二)语义的相宜性

语法化理论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两下子”表示某种技能本领的意义,是由于语义的相宜性,即:“两下子”由“两下”的动量意衍生而来。

惯用语“两下子”经常使用于口语当中,来形容人的本事大或者本事小。

表示本事大:

(28)海川一瞧:嗨,“你也就是这么两下子,没什么出手的本事,不过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民国《雍正剑侠图(上)》)

表示本事小:

(29)云台剑客燕普燕云风那确实是有两下子,所谓折衡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民国《雍正剑侠图(下)》)

由上述例子可见,“两下子”这个词本身表示技能本领,但在不同的语境或者句式中,有表示“量”大或者“量”小的区别。在例28中表示本领大,在例29中表示本领小。所以因为外部句式的压制,让“两下子”内部的“量”有大有小的伸缩性,这种“量”的伸缩性来源于数量短语“两下”的动量意。因为动量意本身可大可小,可以有动量多,或者动量少。

三、结语

总体来看,數量短语“两下”到惯用语“两下子”的词汇化演变分两条路径。在语义这条线上意义逐渐凝固,从表示一个一定的动量到模糊的动量,再到表示本领技能;在结构这条线上,从数量短语到词,再到惯用语,结构更加紧密,最后完成词汇化。促使这一演化的动因是因为人们语言的使用中的经济性原则而促使的类推作用,以及“两下”表示的动量和“两下子”表示本领技能之间的语义相宜性。

参考文献:

[1]王代连.“一下子”的用法及其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3]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32(5).

[4]董秀芳.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语言科学,2007,6(1).

[5]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2(2).

[6]曾常红.“一口气”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文研究,2014(3).

[7]曾常红.“一口气”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语文研究,2014(3).

[8]高频.“一下”的语法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精)[M].商务印书馆,2009.

[10]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斉,滬揚,张,谊生,陳,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1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