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个老知青的公路情怀

2018-03-27 01:10余国保
人民交通 2018年16期
关键词:砂子老张公路

余国保

前几天,我随同事一起到甘邹线参与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净化”行动,趁着少有的空闲,顺路来到邹桥老道班看看,这里也曾是我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刚到院门口,迎面遇到有些清瘦的张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张”)扛把锄头从菜地回来,身上还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手里提着装有蔬菜的竹篮。从岁月“雕琢”在额头的痕迹和时光撒满了头顶的“霜花”,看得出他是个经风历雨、埋头苦干的老人。和他早早打个招呼,老张热情地邀我进屋歇歇。

刚坐下,老张忙接了一个电话,原来是他儿子打来的,老张说:“儿子又来电话要我搬去他那里住,一方面可以照顾我,一方面想让我享享清福,可我劳动惯了,受不得那份补,还是道班好。”简单朴素的话语里,让人感到他是个勤快闲不住的人,地道浓厚的南昌口音,让人不用问、不用猜就知道他不是九江人。其实老张身上有不少的故事呢!我们毫无拘束地拉起家常,聊起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知青往事和公路故事。

“你是哪年下放到德安邹桥的?插队农村一定吃了不少苦吧?”对于我的问话,老张爽快地打开了话匣子:“1968年刚满16岁,我就离开了南昌,离开父母兄弟姐妹温暖的大家庭,和同龄知青一起来到农村,成了一个下放知青娃子,一切都那么陌生,一时多少有些失意,有些彷徨。那时我们都散住在各生产队村民家里,出工时,我和村民们一样农耕、插秧、施肥、双抢、挑堤筑坝,一身疲惫,收工时,和村民一样砍柴、洗衣、做饭,那时真是缺菜少油,不敢想象。农村房屋简陋,有时下大雨,屋内漏雨,还要用水桶脸盆接住,要把被子掀卷一边才不致淋湿,被褥经常是湿漉漉的,六年多的知青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后来,我也已渐渐习惯和适应,长期的锻炼,最终什么农活都能扛得下来。”说着老张伸出结满老茧的双手。

“什么时候你又卷起裤脚上岸,拿起扫把养路呢?那时的野外养护作业非常艰苦,有哪些公路故事令人难忘?”老张一边思索回忆着,一边又娓娓道来:“1974年,当时在生产队我劳动表现好,生产队和大队一致推选我作为代表工(支持地方公路建设,村里记工分的,道班出工每天则补贴2毛钱)到邹桥道班参加公路养护,我临时搬到就近的社办企业住下。当时的德白线公路等级很低,养护的是四级公路和范车线等外公路,晴天扫砂、补坑槽、挖沟拉土等等,什么伐木架桥、撬石抬石、帮推汽车(或半路车坏、或车陷入泥坑)等重活累活都干过。”

老张还讲起七八十年代艰苦的工作环境,就挖砂和捡竹丫两件事情久久不能忘怀,他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首往事,在邹桥廖家村和邓家村之间隔着一条依山而下的小溪,村后是由高渐低的开阔地带,汛期洪水夹杂着泥砂在小溪里奔流、沉积。秋冬时节就形成一片干涸的河滩。那时候养护经费不足,需要砂石材料就要就地取材。他们那时就带着工具,起早摸晚“开发”砂场,先是刨去一层草皮和泥土后,河砂露出,他们在河砂上用两根木棍斜撑着一张木条镶边的铁丝网筛,挥锹扬砂,过滤的河砂堆成几堆,再就是发挥小四轮装运作用的时候啦,一段坑坑洼洼的不算陡的上坡便道,跑得异常艰辛,有时一车满满的砂子正跑着,轮子压陷到坑里,如果恰巧碰到附近公路上有车的话,就请他们来帮忙用钢丝绳拉出“险境”,如果没别的车,就只好将小四轮上的砂子卸下一半,几个人再在车斗后用劲往上推,然后把卸下的砂子重新装车,过后当然是要用石块填补坑洼的,因为还要无数次“策马扬鞭”从这走过。为了自采砂子,养路队可没少吃苦、少流汗。竹丫是制作竹扫把的原料,要去捡的话,道班几个职工就定好时间带上干粮,赶早步行十几公里,再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到深山密林,钻林跨沟、披荆斩棘、砍捆绑扎竹丫,累了大家就歇会,饿了就啃干粮(即红薯),渴了捧一捧山泉解渴。返程时爬坡下坎、千回百转、挑挑歇歇,担回道班,没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苦。

老张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说道:“走在下班的路上,过路的老表们都笑着调侃说养路工比农民还农民,和井下煤矿工人差不多。”老张讲到这里,我内心深深触动,眼眶不经意间湿润了。

是啊,相同的感受,我也不想再问下去了,我也品尝过其中滋味。晴天就像从沙尘暴里穿越回来一样,一身灰尘。雨天上路铲沙波浪(俗称搓板路)、开挖路肩横沟排水,水中疏通涵洞口的树木杂物等,也是一身透湿。范车线坡陡弯多路窄,雨季经常发生塌方和泥石流倾泻,路上又湿又滑,那时又没机械,硬靠人工用铁锹板车清运,耗时费力,有时要连续清运好几天才能清完,天天是脸上、身上、鞋上都是泥浆糊满,远看像一个个活脱出的“泥雕”。

老张在农村里成长,在公路上锤炼。这期间他最重要的是收获了爱情和婚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落实政策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批批知青陆续返城,老张本可以返城南昌工作,至少可以在县城安置一个称心舒适的工作,可他舍不得在邹桥的妻儿,再加上他丰富的养护工作经验和深厚的公路情结,最终他留在了德安公路段(公路分局前身)。因为老张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在南昌,1986年他曾尝试着调回离父母身邊近一点的公路部门工作,可随时孝敬父母,但全家几口仅靠老张的工资支撑,如全家返城,经济压力颇大,还是觉得生活了几十年的邹桥更适合他。老张逢年过节捎上土特产赶回父母家,临返程时顺便塞几十块钱到父母口袋里,以表敬孝之心。老张有时也接接父母一路颠簸到邹桥道班,小住一段时光,也算是了却一点孝心。说起这事,老张眼里泛出泪光,他说没有陪父母安度晚年,或许是他的一个遗憾。

老张俩口子含辛茹苦把孩子们都拉扯大、教育好,自己2007年也退休了。现在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了,儿子研究生毕业考入省城工作,也替他圆了回家的念想。女儿交通学校毕业后也考入公路部门工作,儿女们有房有车,生活幸福。老张依然舍不得邹桥,那里有他的青春之路,成长之路,那里有他种下的瓜果蔬菜,还有他饲养的猪和鸡,还有几十年的那些老邻居们。

老张说,40多年前我们养的、修的都是砂石路,原德白线是县道,从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由砂石路改建沥青路面,2007年德白线全程由沥青路面改建水泥路面。公路等级逐年提升(原德白线改为S304甘邹线),路越养越好,沿线的新农村建设与公路绿化美化亮化环境相得益彰,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公路人,他们都是改革开放40年公路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长年累月工作在基层,以路为家,以路为业,护一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正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公路人,舍小家顾大家、奉献了青春、洒下了汗水,成就了今天的畅安舒美的路域通行环境,实现了公路建设大跨越。现在的德安,交通状况今非昔比,一条条道路宽阔平整、四通八达,且不断在延伸、在拓宽,路已成为了德安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也成为了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的公路正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追梦路上。

猜你喜欢
砂子老张公路
反转世界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3DP 砂型打印机一种铺砂方式的探讨
感谢老张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全球砂荒
老张的猪会听锣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给乞丐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