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性保护的安阳老城区空间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

2018-03-28 09:09王昭娜
四川水泥 2018年7期
关键词:坑塘老城区街巷

王昭娜 高 鹏

(安阳工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安阳 455000)

1 整体性保护

1.1 “整体性保护”概念的来源

整体性保护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欧洲,是针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此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建筑遗产年”活动中提出来的,在本次活动中批准通过了《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在该宪章中详细的解释了整体性保护的概念,并对实施保护的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整体性保护是指不仅要保护建筑遗产本身,同时要将其周围的环境、人文要素、传统文化都纳入到保护范围中去,将建筑及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完整的保护起来。

1.2 本文“整体性”保护概念的解读

本文借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中提出来的“整体性”保护概念,并将其引申到安阳老城区空间特色的保护中,本文所讲的“整体性”保护,指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三个层次出来研究安阳市老城区的空间特色及其保护策略,不仅关注到点,而且要关注到线,更要关注面,整体而全面的研究。

2 安阳老城空间特色解析

2.1 安阳老城范围界定

安阳老城的城墙长约5000米,高约8米,宽约6.5米,城墙的外侧为砖砌,内侧为土砌。城墙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四个城门,东门为永和门,南门为镇远门,西门为大定门,北门为拱辰门。这些城门原本由城墙连接,但是古城墙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只剩下安阳市一中对面建筑公司家属院内的一处老城墙角。现如今这些城门也不复存在,只剩下以城门名字命名的公交站点。

安阳老城区就是古城墙所围起来的区域,对应现在的范围为东风路以西、彰德路以东、文明大道以北、解放路以南的区域。东西宽约1.67公里,南北长约1.52公里,大致呈正方形,面积约2.58平方公里。整个老城区的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最高处为鼓楼广场。

2.2 安阳老城区空间特色要素的认定

本文着眼整体,从微观、中观至宏观三个层次来提炼能够体现老城区空间特色的要素。微观层面从老城区的建筑及院落空间着手,中观层面从老城区的街巷空间着手,宏观层面从老城区整体空间格局着手进行分析。

2.2.1 建筑及院落空间

安阳老城区是历史上安阳市民生活的主要区域,经历多次的增建和拆除,现存的特色建筑主要有三类,礼制建筑、商业建筑和民居建筑。传统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或者民国时期的青瓦灰墙建筑风貌。礼制建筑主要有文峰塔、城隍庙、小白塔、高阁寺、吕祖庙、郭朴祠等等,这些建筑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的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文峰南路以南的区域,多临街布置,铺面后面是民居,铺面和居住建筑连在一起,形成了前店后院的商住形式。民居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青砖灰瓦,保存比较完整的是仓巷街民居建筑,历史上该街两侧多为官宦富商的宅第,建筑质量较高,保存较好。

安阳市老城区的院落空间是四合院形式,这种四合院形式是中国北部四合院居住建筑体系的一个分支,这些四合院中大多数为一进、二进四合院,少部分为三进、四进四合院。这些院落的布局遵循“主街第一,朝向其次”的原则,即:如果院落临着主要街道,那么无论街道是东西向的还是南北向的,院落的大门都朝向主要街道开设。如果院落没有临着主要街道,那么院落的大门应该朝南开设。

2.2.2 街巷空间

安阳老城区的街巷空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些街巷呈“片”字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为何说街巷形式呈“片”字呢?安阳老城区的道路南北向的平直相通,但是东西向的却不相通,在安阳人的意识里道路是“南北通气,东西聚财”。安阳老城中的街巷大都比较窄,一般都在6米以下,并且有许多丁字路,有些街道短且弯,这是安阳老城街道的特色。

安阳老城街巷名字也别具特色,号称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名字来由大致可以分为8类,以领袖名字命名的,如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以知名度较高的人家的姓氏命名,如丁家巷、姚家胡同;以褒奖慈善为本,济困扶危的人而命名的,如洛阳府;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门东、北门西;以集市和生产作坊命名:如鱼市街、竹竿巷等;以街道的形状和距离命名:如鹅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铃街、下凹街、短街等;以主要建筑和设施命名:如东、西钟楼巷。这些名字都有故事,都有包含有历史信息。

2.2.3 整体空间格局

安阳老城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改造和建设的结果,也是老城的各项构成要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安阳老城区整体空间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空间肌理

城市是一个整体,是由院落空间、建筑、绿化、道路以及地表等元素组成,城市空间肌理则是这些元素排列组合的顺序,这些排列组合的形成是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生长、更替和叠加所产生的结果,它与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安阳老城的空间肌理是历史、环境和人活动的产物,是与历史环境相符合的。狭窄且短的街巷,街巷交汇处的开敞空间,青砖灰瓦的坡屋顶建筑,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落形式,老城中存在的数个坑塘等等,这些构成了安阳老城独特的空间肌理。

(2)景观环境

以老城区坑塘水系为主导的空间景观骨架。坑塘水系是老城区的一大景观特色,这些坑塘多是因建城之初挖土形成或者是沙河沉积形成,在雨季能够储水,旱季使用,能够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北方老城以灵气,这些坑塘看似独立实际上彼此相通,且与护城河、万金渠等水系相连。形成了“城在水中、活水入城”的格局。围绕这些坑塘形成许多富有活力的开敞空间,比如塔莲坑一侧的小型公共活动空间。

(3)宜人的空间尺度

行走在安阳市老城区,最大的感受就是宜人的街巷尺度,这个尺度是适合人行的尺度,是适合车马时代的尺度,无论街巷还是开敞空间都与历史情况相符合,没有大都市的喧闹繁华、车水马龙,没有空旷和让人不知所措的大尺度街道和公共空间,却独有小城温馨而惬意的交流驻足场所,原汁原味的邻里关系,出门一声“吃了吗?”包含了多少现如今繁华都市人所羡慕的情感。

2.3 安阳老城区空间特色要素存在的问题

老城是历史的产物,是与历史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城中原有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快速的生活方式,配套短缺,设施老化,走在老城中经常会看到车辆挤在巷子口与行人争夺狭小的空间。开敞空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人口需要,见缝扎针私搭乱建现象频现,给老城区环境质量带来消极的影响。

2.3.1 传统建筑日渐破败

安阳老城区的一大景致就是整齐成片的青砖灰瓦坡屋顶,这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城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需要,一些现代的建筑侵入了老城代替了青砖灰瓦的坡屋顶,比如甜水井街北侧的甜源居、老城区沿解放大道北侧的多层现代建筑,老城区东风路一侧的多层高层的建筑。有幸保存在的传统建筑多半已经破败不堪,亟待修缮,比如城隍庙附近的民居,墙面斑驳,瓦片残落,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传统小院的魅力;方寸之院树影婆娑,或纳凉或闲谈或品茗,那是怎样一种闲适,可这种闲适即将淹没在滚滚来袭的水泥混凝土之中。

2.3.2 传统院落空间逐渐消失

安阳市老城区的院落为典型北方的四合院形式,这些四合院尤其是高规格的三进、四进四合院都属于达官贵人和商贾之家,这些院落原本是一个整体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没收充公,然后分给平民,这就导致了完整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一个院落住几户人家。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院落还存在院中院的情况,院落没有了院墙直通另外一个院落,这个院落就变成了过道,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四合院形式。

除了四合院形式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四合院正在逐渐消失,1993年老城文物普查时,共普查四合院461处,其中四进院落11处,三进院落36处,二进院落195处,一进院落219处。但在2009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仍保留四合院布局建筑仅77座,其中四进院落1座,二进院落16座,三进院3座,一进57座。在保留的四合院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厢房或正房被拆除、增建、改建等现象。从 1993年、2009年四合院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2009年四合院数量仅为1993年的16.7%,在19年中,平均每年拆除四合院约20座,老城四合院亟待保护。

2.3.3 街巷空间品质不高

老城区的街巷很窄,最宽的也不过6米,同时道路网的密度又很高,街坊之间的距离很小,且南北向东西向道路路幅宽度不一,道路横断面为一块板形式,大多数路宽仅够一辆车通过。且人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慢行体验欠佳。老城中的开敞空间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等级不明显,且连续性较差,由于空间有限,新建的开敞空间难免“见缝插针”,这就导致这些开敞空间缺少有机的联系。

2.3.4 整体格局遭到破坏

安阳老城在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肌理逐渐被蚕食,老城区内建设了不少现代建筑,以及老城市民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自搭自建红砖墙两层楼以及简易的彩钢板加层,这些严重破坏了老城历史肌理。还有老城中街道的变化,尤其是文峰路在老城正中横穿而过,截断了原本相通的南北大街,打破了老城“片”字形的街巷格局,也违背了“南北通气,东西聚财”的说法,导致老城街巷肌理被割裂,空间的整体性受到严重的破坏,空间特色的整体性被打破,街巷界面碎片化。

景观环境也一度恶化,作为老城中主要景观资源的坑塘水系近些年也在不断的消失。在1980年老城内有大小坑塘15个,目前只剩下9个,有三角湖、小嘴坑、褡裢坑、纱帽坑、后仓坑、马莲坑、平府坑、五中坑、二爷坑。仅剩的这9个坑也在不断的缩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些坑塘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建设的侵占,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缺,老城人在建设的时候不得不牺牲作为景观资源的坑塘来增加土地。

街巷空间的尺度适应那个汽车不发达的时代,现如今街巷尺度与汽车交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走在老城中经常会看到机动车停在巷子口或者巷子里,挤占行人的空间;或者你正在巷子里悠哉悠哉享受老城的古朴与恬静,迎面而来的小汽车却让你的思绪戛然而止,于是不得不侧身让路。适合人尺度的街巷空间却适应不了快速的机动车交通。

3 安阳老城空间特色要素保护策略

3.1 建筑

老城建筑的保护重在保护其风貌,这种成片的明清建筑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可以采取分类保护的方法,文物类建筑在保护的时候要遵守《文物保护法》,不得改变文物原状,不得损毁、添建或者拆除;传统民居建筑如果集中成片则可以划为历史保护区进行保护,风貌完好质量较高的建筑可以挂牌保护,并进行修缮维持原状,让其真实的反应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风貌已经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仍然完好的建筑,可以按原有的建筑特征进行修缮复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对于后期更新加盖的现代类建筑,要进行整改,使其风貌与老城区的整体建筑风貌保持一致。无论哪一类建筑,都需要考虑现代生活的需求,增加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改善生活条件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3.2 院落空间

对于民居院落集中的地段要采取整体保护,划为历史文化街区,比如仓巷街片区、西大街片区、城隍庙-文昌阁片区。街区内的院落要进行修整,拆除私搭乱建的棚户,清除随意堆放的杂物。对于成片保护之外的院落,要加强修缮维护,

对于格局完整的院落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保护。这些保护的院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落实相应的负责单位。修缮保护后的院落要赋予其新的功能,避免博物馆式的保护。

3.3 街巷空间

在保护原有的街巷肌理同时,要尽量让其满足现代化的机动车交通。将原有的街巷、建筑通道、开放的建筑底层等衔接形成连续的完整的慢行系统连接主要的车行道路。增加街坊内部的公共开放空间,并且将这些开放空间分等级布置在老城区合适的位置,使其服务半径能够覆盖整个老城区。结合节点、开放空间设置休闲娱乐,健身康体的公共设施,增加空间的利用率,提升老城的活力。

3.4 整体空间格局

老城肌理保护应该遵循“确定老城肌理类型—更新优化局部肌理”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分析老城的肌理状态,确定其肌理类型,做到延续旧肌理,新肌理要与旧肌理协调的原则。比如,老城街道界面连续,轮廓清晰。严格控制更新建筑的体量、层数、平面组合形态以及建筑密度等。除了新旧肌理协调性的要求外,还要考虑旧肌理与新功能的协调性,在旧肌理的基础上满足现代化的功能,让新功能在旧肌理上进行创新、演绎。

梳理老城区的空间资源,将水系与公共空间结合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同时要善于利用消极空间,比如在建筑的背阴面、转角处、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周边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小型的公共活动空间。老城区土地珍贵不能布置大片的绿地,可以利用边角空间以及院落空间增加点状绿地的数量,提高老城区的绿地率,提升老城区的环境。

老城街巷空间尺度有着历史的意义,包含诸多的历史信息。但是它不能满足现代机动车交通需求,有着“路网密、道路窄”的典型特点。如何让老城的街巷空间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不破坏其原有的尺度呢?可以结合安阳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来打造安阳市老城区慢行系统,安阳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2015年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可以结合现有的公交站点,强化慢行系统和公交系统的衔接。将文峰南街以南,文峰北街以北的老城区打造成“骑行+步行”的特色慢生活区域。想要打造理想的慢生活区域,势必要阻止机动车交通进入老城区,可以挖掘老城周围可停车的区域,以及利用文峰南北街之间的地带设置临时停车场地。

4 结语

安阳老城区空间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对空间特色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安阳老城区的空间特色要素,对其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提出这些要素的保护策略。希望在安阳老城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活力重现,环境宜人,空间富有历史韵味,传承历史展现时代精彩。

猜你喜欢
坑塘老城区街巷
农村坑塘污染分析及治理建议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农村坑塘沟渠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近五十年来大理海西流域坑塘系统发展演变及分布特征研究
边走边唱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雨中的街巷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的坑塘设计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