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图书编辑工匠精神的养成方法

2018-03-28 12:31马晓娟
传媒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类图书精品工匠

马晓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陕西 西安 710071)

早在1990年之前,中国每年的图书出版量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直到今天,我们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当下的图书市场,图书种类多、数量多,但好书不多。如何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把我国建设成出版强国,需要作者、出版单位共同努力,图书编辑责任重大。

要由出版大国成为出版强国,就要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软实力,增加我国图书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多做精品图书。

出版精品图书,提高图书质量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说到图书质量,就离不开把控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责任编辑。时代和市场的精品需求,给我们的图书编辑提出了高要求。严把质量关,是出版行业从上到下都在强调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图书重要组成的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质量难以保证的重灾区。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一、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出版行业,我们一般把科技类图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专著;一类是工程技术书。但不管怎么分类,科技类图书的共性就是与专业联系紧密,牵涉的专业方向多、门类多,规范化要求高,这也是此类图书质量控制的难点。这些难点给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加工难度。究其加工难的根本原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此类图书的编辑加工牵涉到很多专业知识,而负责的编辑人员却很难保证刚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此类图书牵涉的头绪多,对很多细节的规范性、统一性要求很严,比如要求文图对应一致,正斜体、大小写标注一致,甚至有时不同的正斜体、大小写代表的含义不同等。要克服这些客观因素,就要求编辑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要细致、细心,遇到问题不放过。图书品种、数量的增多和出版速度的提升,必然会给编辑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不能以牺牲图书质量为代价来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强编辑人员的精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主观上,要树立质量不过关图书不能出版、不敢出版的认知,在客观上,要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素养,有针对性地优化出版流程。

梳理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不难发现,所有出现的问题几乎都与图书编辑人员的责任心有着直接的关系。总的来说编辑人员应该具备一种执着的精神,对书稿要精益求精,遇到问题要有不放过的精神。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整天提倡的工匠精神。

二、科技类图书编辑工匠精神养成的方式探讨

一本精品图书的形成,在出版时要经过层层环节,层层把关,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把控之内,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这种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事实上就是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

具体到科技类图书编辑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编辑个人或企业的事情,也应该是行业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并达到一定的目标。

(一)行业——加强管理和引导机制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出版行业的主管单位,一直对图书质量的控制特别重视,每年都定期进行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图书质量的检查,然而从检查结果来看,图书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在管理机制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加强质量的把控,使出版单位和编辑在质量意识上不放松,不合格的图书不能出、不敢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对不合格图书采取了通报批评、收回、销毁等严格的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应该加快营造规范文字环境的进程;加大对出版行业出版质量的检查力度,促使出版企业更加重视图书质量,时刻绷紧图书质量这根弦。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针对这种常态化的情况,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类图书编辑的培训工作,让从事科技类图书编辑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其工作内容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将工匠精神彻底地灌输到科技类图书的日常编辑工作中。

现代的社会,图书出版处在呼唤精品、要求精品的时期,不合格的图书就是我们的不合格产品,是我们出版人的失职。这些不合格产品必然造成负面影响,不仅会严重干扰科技类图书的推广,而且将冲淡科技类图书在学术研究中的基本科学价值。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加强对出版单位和编辑人员意识形态的引导,在整个出版行业倡导工匠精神,倡导精品意识,形成出好书、出精品的基本思路。让从业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好书只有匹配上认真、负责、严谨的编辑人员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好书,才能为读者呈现出一流的图书作品。

(二)企业——形成质量优先的企业精神

出版社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建立靠的就是精品图书。要推出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做有价值的优秀出版物,除了前期选题策划阶段的取优策略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图书质量上。

一直以来,整个出版行业都是以“传帮带”的形式来培养编辑的,这种模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能让编辑尽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状态中,但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多、专业细分化的深入、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出版社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容易忽略新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和编辑日常工作细节的培养,也使老编辑遇到新问题时容易出现疏漏。这就给图书质量的控制埋下了隐患。

出版社作为一个文化出版机构,作为文化传播的实体,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上重视图书质量,将严谨的工作态度日常化,从上到下让员工养成用心、细心、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不仅是当下从事科技类图书编纂工作人员所必需的,更是所有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所必备的。出版社在日常管理中要时时刻刻提及质量意识,注意加强员工责任心的培养;要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和交流给员工创造弥补专业短板的机会和氛围,将工匠精神彻底地贯穿于日常的管理和编辑工作中。

出版社应将图书质量作为编辑量化考核的主要指标,将编辑的工作量与图书的质量进行直接挂钩,让编辑与图书质量之间形成有效结合,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的趋利思想影响编辑人员工作方向的行为出现。

(三)编辑个人——要不断学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

编辑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编辑工作,不仅仅限于字面意思的分析与解读,更需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汇总、校对、复核,需要对小到角标的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进行统一和规范,甚至有可能还要提出独立的批注与见解。工匠精神的基础在于严谨的态度,科技类图书编辑人员如果人人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图书精雕细琢、遇到问题不放过,那我们的科技图书质量必然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科技类图书的第一负责人,科技类图书编辑人员不但要不停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把精品意识贯穿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只有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沉下心学习新知识,从小到符号、术语,大到技术前沿都做到心中有数,扭转以“想当然”的态度来完成图书编辑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担当起“责任”的重托。

三、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让图书改变了单一的纸质形态,电子类图书日渐普及给了科技类图书全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科技类图书也将会进一步扩大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电子化图书、立体化图书、动态化图书已成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得科技类图书更加形象、直观,但这也必然对科技类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图书新形式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成了编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手段之一,图书的立体化、动态化将会改变编辑时图书的载体形式,即有可能图书的编辑工作会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将在电脑上完成,这又将给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类图书精品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工匠赞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