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8-03-28 14:40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当代大学生作为“95后” “00后”,是接触新媒体技术最多的群体,也是受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情况,把握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化展现手段的更新,当代大学生正通过手机APP(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感受这个信息高度发展带来的变化,而且也越来越依靠新媒体达到“接收资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学习知识”等目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特有的“开放性” “平等性” “互动性”“创新性”等特点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思维、生活交往等。

(一)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样化

随着商业业态的更新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再局限于电脑屏幕,而是通过手机、自动体验机等平台向大学生传播着形色各异、内容繁杂的信息。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但由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媒介素养能力不强等原因,在对价值观念进行选择时,可能会出现盲目追随、片面理解等特点,从而对大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造成影响,继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导致学习思维自主化

随着手机在学生中的作用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手机APP移动客户端学习平台、网易公开课等为代表的微博课程、微信课程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网络获取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这样以“一对一” “一对多”的新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搜索最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会加强学生对新媒体的依靠,在获取知识时削弱课堂教师的作用和威信,降低其现实生活的学习能力。

(三)大学生交往方式多样化导致生活交往复杂化

当前,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信、QQ、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交往,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5后” “0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矛盾性,他们在网络中非常健谈、更容易投入感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认为跟同学很难沟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方面扩宽了大学生的交往面,一方面沉溺于新媒体的虚拟空间,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思维、生活交往,同时也要求高校在教育平台、手段和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变和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会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首先,新媒体扩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新媒体作为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和传播对象互动性强等优势,这都是传统传播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借助这些优势搭建平台丰富教育内容,主动、快速地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改变一味地说教,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缩短人们因为身份带来的心理距离,减少顾虑,在毫无顾忌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了解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食物,有针对地开展工作,同时利用新媒体快捷、方便的特征,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将教育内容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递,不必按照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教育宣讲,这样的方式既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和支持,同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深入学生之中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是不受控制甚至是失控的,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相对更加自主。一些消极的、错误的、偏激的思想和拜金的、崇洋媚外的、腐朽的文化通过新媒体大肆传播,一方面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会抵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内容正在挑战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相处形式。如果高校思想教育的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严重滞后,就会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最后,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使他们成为新媒体的最早使用者、推广者,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跟不上受教育者的脚步,观念陈旧、网络水平低、新技术能力差、获取信息滞后,那么就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育人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教育传播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新媒体育人实践的基本内容,就树立媒体育人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树立新媒体育人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者就必须重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运用科学、先进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低下身子”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产物,主动占领校园新媒体阵地。数字媒体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建立数字媒体学院的网页咨询,设置“学院新闻” “党建工作” “学团工作”“社团风采”等栏目,集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使之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学院通过制作《新生启梦》《那时年少如流水》等微电影,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感染力,引领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来,再把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就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过程。

(二)创新新媒体育人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手段已经通过网络和手机融入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需要与新媒体建设结合,把包括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新媒体文化建设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中。数字媒体学院通过建立“印象数媒”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手机媒体在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中的作用,运用新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发布“团学活动” “专业介绍” “就业创业” “生活服务”等图文内容,采取互动、引导、体验、渗透等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中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三)完善新媒体育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任其发展、随波逐流,而是要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数字媒体学院完善“线上” “线下”教育方式,一方面,利用开设微信平台、网络论坛等栏目,即时把握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与学生进行“虚拟交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学院意识到“线上”交流并不能取代“线下”沟通等传统形式,定期开展谈心谈话、走访寝室等,将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延伸到现实,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配合的机制,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网上网下工作相互配合,使教育效果聚集放大。

(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年轻学生中,了解新媒体,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设法将新技术运用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数字媒体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利用空间动态、个人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在传递学院舆情的同时关注学生网络信息和言论,引导学生的评论走向,关心学生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了解和熟悉网络新鲜词语,用学生喜欢的语言与其交流,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全面认识这一现象,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合理运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大学生的现实和虚拟双重精神家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