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路径与防范对策
——以《生孩子有补助了,明年1月起实施》假新闻为例

2018-03-28 14:40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安徽日报社,安徽 合肥 230061)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虚假新闻频出,网络新闻呈现公信力不足问题。当下,新媒体发展正是时代潮流,提升新媒体公信力、净化网络空间是大势所趋。本文从观察一条虚假新闻传播路径入手,厘清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系列创新方法手段,助力提高新媒体公信力。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国务院宣布:生孩子有补助了!明年1月起实施,福建属于这档!” “好消息!好消息!从明年1月1日起,无锡人生孩子要有补助啦!”……一场关于“生孩子有补助了”的新闻通过许多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舆论场发端、裂变,并迅速发酵,引爆成网络热点,但最终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大河报》头版头条刊出报道《明年起生娃有补助?误读》。文章指出,这条虚假新闻援引的依据是中国政府网8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而河南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方案中并没有提到说生孩有补助,城市属于哪个档指的是“公共卫生服务”,这条新闻是误读。河南、浙江、江西等多地卫生计生部门确认,该新闻为误读。

(二)传播路径

笔者在安徽日报新闻大数据平台检索发现,有关“国务院宣布:生孩子有补助了!”的新闻共检索收录3447条,检索发稿时间最早的是浙江某地级市生活服务类新媒体平台。但该条稿件标明系转载。稿件真正来源已不可查。传播路径图显示,呈现多个点源分散的传播形态,一些点源显示来源不明,但转载的网络媒体涉及部分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地方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等。

概况而言,该稿件传播路径是,不明来源发布该条稿件后,部分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地方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转载,甚至改写以贴近当地网民。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等新媒体转载后,地方商业网站、个人微信朋友圈等广泛传播。

三、传播特点

这条网络虚假新闻,短期内迅速在全国传播,甚至部分重点新闻网站、一些省市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转载,危害性不容小觑,影响媒体公信力。

(一)广泛性

从辽宁到海南,从云南到浙江,许多省份的新媒体平台转载。从媒介属性看,有新闻网站,有商业网站,有网络公号,铺天盖地。

(二)自发性

此条网络虚假新闻,在传播途径中体现极大的自发性,甚至部分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主动加以改写,省、市、县区的不同媒介跟风转载,呈现裂变式传播。

(三)快速性

该条新闻大量转载,传播速度快,从网站到手机客户端,从各个渠道直抵受众眼前。

(四)危害性

受众在关注此条新闻中浪费时间精力,特别是有相应期待的人群更是期待落空。这条新闻的反转,由其传播范围之广,污染了网络空间,进一步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四、原因剖析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

从此条虚假新闻传播看,原创者是始作俑者,转载者推波助澜。背后原因何在?

(一)从原创者行为看

原创者发布网络虚假新闻,有“无意”和“有意”之分。“无意”即未充分核实,判断不准确,发出与事实有偏差的报道。“有意”即明知是虚假新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伪造、歪曲事实。

“有意”伪造、歪曲事实的动机有多种可能:部分新媒体平台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或影响力;新媒体盲目追求新闻“卖点”,增加网络点击率,提高工作效益;炒作“火爆”新闻的虚荣心;背后有推手操作,获取不当商业利益;扰乱某种秩序等。

(二)从转载者行为看

此条虚假新闻传播路径中,许多新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自发、积极转载。

其原因分析如下:抢“好”新闻。追求新闻“卖点”,增加网络点击率,提高工作效益;缺“好”新闻。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相对较少,这条假新闻标题有诱导性,能上“头条”;盲目信任。未认真审读稿件,仅凭从重点新闻网站看到发稿和来源,不加辨别转载。

(三)从从业者素质看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蓬勃快速发展,大量人员涌入新媒体行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1.缺乏敬畏之感

传统媒体印刷发行或广播电视播出,有着严格的发稿、审核、校对程序,每个环节都要求有责任感、敬畏感,做到准确无误。而新媒体一方面由于可修改或删除,一方面由于不少从业者无传统媒体从业经历,对新闻报道缺乏责任感、敬畏感,这也是出现新闻把关不严的重要原因。

2.缺失职业操守

与缺乏敬畏感不同,个别从业者缺失职业操守,不能严守新闻真实底线,明知假新闻却积极传播,误导受众,污染网络空间。

3.缺少甄别能力

面对海量新闻,从业人员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要增强新闻价值辨别能力、新闻真假甄别能力。

(四)从外部监管看

近年来,许多虚假新闻发生后,行业主管部门也对相关单位进行了处罚。但被报道出来接受惩罚的是少数,在微博、微信或其他客户端上依然有大量的制造虚假新闻而未被处罚的“漏网之鱼”。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重走制造、传播虚假新闻的老路。究其原因,治理中存在点多面广、追溯难等问题。而根治虚假新闻,主管部门监管到位、形成热炉效应、带来强大震慑,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

五、防范对策

抓住源头破解问题,防范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如下:

(一)加强培训,提升从业者“素养”

(1) 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培训。就互联网法律法规、互联网虚假新闻防范方法等,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对网络总编辑群体进行轮训和认证考核,确保应知应会,杜绝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或影响力。

(2) 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可以借鉴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制度,对相关从业人员按年度进行学分制网络培训,就新媒体职业操守、媒体从业素养、虚假新闻鉴别、相关法律法规等加强培训。培训课时不在多,而在于传递要求,敲响警钟。

(二)加强监管,打造互联网“热炉”

(1) 外部监管多办大案要案,震慑虚假新闻制造传播链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多条禁令。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稽查,对违反禁令、不落实要求的严肃查处,在互联网形成“热炉效应”,即形成打击虚假新闻传播的热炉,这种热炉不可触碰,触碰者必烫手。同时,可设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级,对违规情节轻的予以警告,加大检查频次;对屡教不改的,加大处罚力度,直至依法依规关停。

(2) 内部监管要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新媒体平台由总编辑牵头,对杜绝虚假新闻的各环节进行制度设计,对制造、转载虚假新闻的责任人按照情节、影响进行责任追究,提高违规成本。

(三)加强宣传,让谣言止于智者

(1)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在全社会加强抵制网络虚假新闻宣传。建议开展集中宣传月等活动,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开展路演服务等途径,广泛宣传网络虚假新闻危害、特点及典型案例,宣传识别方法,号召广大网友注意甄别虚假新闻,不盲目转发,不以讹传讹,让谣言止于智者。

(2) 在主流新闻网站设立常态化的虚假网络新闻曝光台,定期、不定期主动公开典型案例,传播识别虚假新闻知识,提升公众甄别虚假新闻能力。

(3) 鼓励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氛围。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举报投诉电话的宣传力度,聘请网络监督员,有奖鼓励群众举报,形成“人人都是监督者”的社会氛围。

六、结语

部分新媒体平台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或影响力,部分从业人员缺乏敬畏之感、缺失职业操守、缺少甄别能力;外部监管不到位、尚未形成热炉效应;网民猎奇、追热心理是网络虚假新闻频发并大量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治问题,要从加强培训、监管、社会共治上发力,采用在线教育、信用档案、宣传活动月、曝光台等创新形式,全方位清除虚假新闻滋生土壤,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互动关系的探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浅析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媒体PK新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