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广州珠村乞巧民俗文化三元结构解读

2018-03-28 20:06唐涤非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乞巧民俗文化广州

唐涤非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珠村是广州市的城中村,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近些年来。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火热,被文化部连续授予“中国乞巧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成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驰誉海内外。

乞巧,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才在民间普遍形成,延续到各朝各代,远播海外汉文化所及的国家和地区。直到上世纪,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洗劫,几乎毁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上世纪末开始,又再度勃发生机。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古朴的民俗文化活动,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度里,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如此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玄机何在?秘笈何存?或许,瑞典学者Andrejanson能给我们一定的有益启示。他在《媒介空间一致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三元结构的理论。他认为,空间生产的复杂性取决于三个维度:一是感知空间,二是构思空间,三是生存空间。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融合,由此而推动空间生产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既在继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继承。

一、感知空间——美质呈现

感知空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认知,可以辨识,可以感悟,可以审美。那么,作为被我们感知的乞巧文化活动究竟会呈现怎样一种景象呢?著名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有一段真实的情景再现:

到了天黑掌灯的时候,八仙桌上的禾苗盘子也点上了小油灯,掩映通明,区桃把她细巧供物一件一件摆出来。有丁方不到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低鞋、平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有玲珑轻飘的罗帐、被单、窗帘、桌围,有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手帕,还有样式齐全的梳妆用具,胭脂水粉……还有四盆花,都只有酒杯大小,一盆莲花,一盆茉莉,一盘玫瑰,一盆夜合,每盆有花两朵,一盆真的,一盘假的。可是任凭大家尽看尽猜,也分不出哪朵是真的,哪朵是假的。(《欧阳山文集》第五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

从摆出来的巧物来看,这里摆的是“小七娘”。“摆七娘”有“小七娘”与“大七娘”之分。“小七娘”是在自家或几家置办的贡案上摆出。“大七娘”,规模大,规格高,是以族群的方式摆在大祠堂或公共场所,摆出的贡物,品种、样式更加丰富,更加精美,所有物件都要按一定次序摆在一个五米见方的八仙桌上。除了各种精巧的贡物,还必须有村牌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鹊桥,还要插上六面刺绣的战旗。

除了摆贡案,还要搭戏台,唱“七娘大戏”。“六国大封相”,“杨门女将”,“花木兰”,“刘备过江招亲”,都是必演的剧目。

不管是“小七娘”还是“大七娘”,都是浓缩的美质呈现。

意美。“摆七娘”、“拜七姐”,所摆出的各种贡物,如牛郎织女、禾盆、五谷塔、罗帐、花裙、果树、花园,等等,无一不透出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自身才智的提升,美满婚姻的实现,家庭生活的幸福,五谷丰登的喜悦,青山绿水的惬意,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在琳琅满目的贡案上,毫无例外地要插上六面战旗,都会有穆桂英、花木兰的形象出现,这是为什么?六面战旗所代表的是“齐、楚、韩、燕、赵、魏”六国,所表达的是六国联合抗击秦国入侵。之所以要重提这段历史,就因为一千多年后,八百多年前,南宋同样遭受金兵入侵,珠村一带的先祖,才从中原迁徙至此的。这两段历史,一明一暗,融入女性乞巧活动中,从而向世人宣示,“巾帼照样不让须眉”的抗击入侵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何其壮美!

形美。贡案上的每件贡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制作者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制作出来的精品。或以精求美,精细则美。譬如芝麻梅花香,长80厘米,直径3厘米,通体布满朵朵梅花。这是巧女们用巧手将芝麻尖对尖,头对头,四粒构成一朵梅花,一粒一粒贴上去的。或以假乱真,美真等同。譬如花朵,两朵并插,一真一假,让人真假莫辨。还有荔枝,杨桃等,逼真的程度,无不令人称奇。或缩大见微,小中见大。譬如七巧鞋,一双绣花鞋,不足一寸;七娘衣,用各色彩纸做成,大小如同三四岁孩子穿的衣服,甚至更小。不管造型多美,制作多精,都必须凸显牛郎织女鹊桥会主线;都必须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与生产中取材。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价值取向,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愉悦。

创新,新颖才美。流传了2000多年的乞巧文化,极易沉淀成固态的审美形态。如造型、工艺、材质,等等。譬如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因为种种原因,日渐式微。这些年来,融入乞巧活动,创作出像《百鸟朝凤》、《报晓》、《爱的祈愿树》等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不仅使古老的工艺重获新生,又为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增添异彩。再譬如“摆七娘”,自古以来都有固定的场所,近年来却增加“七夕巡游”,贡案设在花车上,穿行在大街小巷,由原来静态展示变成了动态观光表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是当今传统文化活动的大势所趋,才有如此五彩缤纷美质呈现。

二、构思空间——乞巧导向把握

构思,人们一般理解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其实任何一种社会活动,要达到预期效果,都要构思,其中包括设计、策划、组织、引导、调控,等等。即如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约定性,自发性,地域性,还掺杂了求神拜佛的迷信活动。要使这类活动上规模,上档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精心策划,精心组织之外,关键在于旗帜鲜明地把握导向。

政策导向。几乎沉寂了半个世纪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从半公开到公开,从小到大,从自发到有组织开展,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巧物越来越精美。十来年,其规模,其档次,都是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放宽政策的同时,特别注重了导向把握,国家主席习近平着重指出:“对于传统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涵义。”(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宣部、民政部等五部委也联合出台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正是因为有习近平主席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指引,有政策做支撑,珠村一代的乞巧活动才有领导、有组织、有序地开展起来。往日“乞巧”节只是“拜七姐”、“摆七娘”,“拜”与“摆”并重,而现在的“乞巧”节却是通过比赛、评奖、表演、巡展等方式,突出“摆”而淡化“拜”,使活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民间文化机构,如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文化工作站等,加强对乞巧活动的领导与掌控。举办乞巧手工培训班,创建“乞巧工作室”,提升乞巧活动的品味。还逐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和维护乞巧活动的场地和设备,拓展活动空间。

舆论导向。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及时介入及时报道,对推广和宣传乞巧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广州乞巧文化节”官方微信、“广州乞巧文化节”官方网站、新浪微博、一点资讯、网易自媒体、企鹅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传播,让乞巧民俗文化渗透到公众生活和工作的角落,极大增强了乞巧民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新媒体运用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传播乞巧文化;对涉及广州乞巧节的网上热点的快速反应,理性发声,解疑释惑,等等,都很好地引导了舆论。尤其是一些深度报道,对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或者某种倾向,也常常会引发社会舆论。这些,都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理论导向。随着乞巧活动的开展,同样激发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他们从历史,从地域、从民俗、从工艺、从社会、从经济、从文化、从传播,等等,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研究,涌现了大批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如《从田野到讲坛——广州民间文艺理论探索》、《城中村的民俗记忆——广州珠村调查》、《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城中村”研究》、《村落的终结——羊城村故事》,为广州市的小学编写乡土教材《我们的乞巧》,如此等等。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不仅为广州珠村一带的乞巧民俗文化寻到了文化根脉,更为重要的是为这种民俗文化夯实了厚重的理论基石。既增强了地位认同,又提升了文化自信,为乞巧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导向。

三、生存空间——乞巧价值定位

生存是第一需要,需要决定价值。波兰人类学家马琳诺夫认为,文化源自人类的需要。(转引自(《从田野到讲坛:广州民间文艺理论探索》,曾应枫,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p161。)乞巧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女性文化,首先必须适应女性的需要,并由此而衍生出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首先是确认女性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需要。自从我国从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男性社会以来,便渐次演化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嫁夫随夫”的传统伦理观念,以至“女子无才便是德”竟然也成了评价女性的标识。如何确认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确保女性权益,便成了古今中外共同的社会话题。乞巧活动,或许是充分表达女性诉求,展示女性才智最便捷的方式。其中“拜七姐”,乞求织女星神赐智巧,赐姻缘,只不过是借助神力,增强人们认同的可信度。“摆七娘”,摆出妇女们巧手制作的精美巧物,以此展示她们的智慧与才华,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才是她们真实的话语表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珠村一带的农村妇女,成了城中村的居民,他们虽然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却获得了土地补偿,再加上自主创业,生活富足了。因此,在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中老年妇女重新找回传统的地域记忆,自发组合起来“摆七娘”,自娱自乐,联络友情,这同样是一种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女性就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剩女”现象,也在困扰着部分年青女性,因而,乞巧活动便成了她们秀才华,秀颜值,沟通情谊的难得机遇。如今广州珠村一带的乞巧民俗活动,虽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却是以传统的方式演绎当代女性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乞巧文化,也是创建新型文化业态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养新型文化业态。”实践证明,这些年来随着乞巧民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这种新型文化业态在广州珠村一带,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乞巧活动中的“拜七姐”、“摆七娘”,虽然是传统的方式,但其内涵却是彰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各类贡品巧物的制作,在手工制作基础上,引进了现代技术,其作品更加精美,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乞巧活动,原本是女性的民俗活动,现在却是大众共同参予,既有领导干部,又有平民百姓,还有专家学者,农民工等。除了本地居民,还有外地游客,甚至还有不少外国朋友专程赶来,目睹乞巧盛况,如此等等,既调和了社会关系,又促进了社会和谐。过去只供展示或收藏的乞巧作品,已开始与市场营销接轨,譬如广绣、珠绣,这些年来都远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也同样获得了商机,珠村还特地为游客开设了旅游专线。既繁荣了市场,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上述各端,才在广州珠村一带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文化业态。

综上所述,古老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时至今日,仍然还能在广州珠村一代如此生机勃勃,盛况空前,自身的美质是根本,正确的导向是关键,社会需要是源泉。三者融合,乞巧文化才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继承。

猜你喜欢
乞巧民俗文化广州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乞巧》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潭山乞巧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乞巧七夕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