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

2018-03-28 05:29
人力资源 2018年3期
关键词:二本应聘者专业

话题一“二本”简历没人看不是学历歧视而是粗放招聘

“是这样,我们这个招聘主要还是针对211、985院校,你的条件不错,但我还是需要考虑再答复你,后续的结果你注意看邮件。”最近,一篇《我出身“二本”,你们真的不想看看简历吗》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四年前,该文作者因不服从专业调剂,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被补录到这所学校。从那时开始,学校就成为他面对询问时一道尴尬的伤疤。难道“二本”的毕业生就活该找不到工作吗?

@与智者同行

面对浩瀚如海的简历和不可胜数的应聘者,企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诚然,不得不承认,将学历视为重要参考标准,并非毫无合理性。

@棉花糖

因为每一个筛选环节都可能有鄙视链,有的企业只要985、211的,有的企业不要跨专业的,你只能服从规则,否则就会被清理出局。

@心儿飞飞

难道“二本”的毕业生就活该找不到工作吗?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人才与职位的精准匹配问题。绝不是社会不需要“非一本”的大学生,真正需要他们的岗位数不胜数,只不过未必能匹配到他们身上。工作职位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应成为招聘市场的关键要素。

@银河之夸克

不是“二本”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也想找到“一本”那样看似体面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是不甘心,说得直白些,就是不愿吃苦。满大街都是招聘的信息,别说“二本”,就是“三本”“大专”“中专”,想找工作也一定能找到。

@善心宝宝

今年考研的孩子们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啊,等你们考上了,就比我们这些“二本”的本科生多了一些筹码,也能少受些窝囊气了。

翻转君

很多用人单位以大型招聘会、网络投递简历为主开展招聘。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囊括的人员范围大,但挑选的过程较为简单粗放。以“数据”为标准大规模淘汰应聘者的企业绝不在少数。人才与企业间缺乏互动,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因此,改革招聘形式,以专业招聘代替统招,以专业能力测试代替无效的“简历普查”,才称得上有的放矢。社会应该为广大应聘者提供更为多元化、多样性的求职渠道,改变粗放式的用人模式,让每位年轻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话题二一手人生的二手体验

2018年据说是知识付费的下半场。2018年刚过去两个月,一群大v纷纷开设付费的“知识类”清谈节目,另一群大v被新老问答平台抢来抢去。还有数个答题项目非常客气,还没要求“付费”,先向用户兜头撒了一把钱。现代职场人对于学习新知识的主要矛盾是,工作繁重而没有学习的时间和知识迭代频率加快必须不断学习之间的矛盾。因此,付费学习经济应运而生。走路时、乘车时、吃饭时、甚至健身时,都可以随时学习新的知识。但是这种二手知识的体验,真的会给忙碌的职场人充满电量吗?

@小V

倒也不用因此批判“知识付费”肤浅。亲戚家的小男孩高声朗诵“曲项向天歌”,要众人喝彩到他满意的热度才沉吟着坐下。可见求点赞是人之常情,不是数字时代的原罪。只不过新时代内容产品非常坦诚,每个细节都浸透了投资回报的设计,把大家的小心思摆到明面上而已。

@曉晓

大家工作都这么忙,不用“吭哧吭哧”啃全本了,连学习环境都不受限制了。上下班路上戴副耳机,晃晃悠悠三站路就能完成任务,可以朋友圈打卡了。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大家在“知识付费”的潮流中追求的可能不全是知识,也是拥有知识的感觉。我们需要在社交中能侃侃而谈,比如饭局高潮,忽然从嘴边漏出一两个生僻名字,援引一两句至理名言,显得谦逊而才华横溢。

@Andy

“求知欲”和“求知感”是共生的。人既然追求快乐,那么知道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求知被夸奖的快乐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二手阅读和原著,呈现出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威尼斯商人

这注定是一场商业大潮的洪流。当盈利齿轮旋转起来,KPI走起来,得到的注定是一个完整成熟的产品。每条流水线的产品都共用一个模板。财富故事少不了失败和成功的对立矛盾、奋斗宣言和有关市场痛点的传说。

翻转君

翻转君是个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80后,原谅我一直习惯于一手阅读。这种体验让我无法放弃,它没有模板,没有逻辑,没有好恶,却让我感觉到真实。它不让我放松或快乐,甚至不会让我自我感觉很好。它超越我的经验,让我紧张得坐在凳子边沿,试图看清内核,最终却发现自己在自我审视。好像想看清太阳却双目灼痛,低头从阴影里感知到它的存在。它无法被完全地转述,也不能在十分钟内概括完。

猜你喜欢
二本应聘者专业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同分数段的志愿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