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文学活动与诗歌生成研究

2018-03-28 10:49潘东平
牡丹 2018年6期
关键词:元好问诗歌

潘东平

文学家元好问生活于金元交替的动乱时代,但是一生著作颇多,影响甚广。他的“丧乱诗”重现金末元初时局的动荡局面;他的诗论词论融会贯通,令后人对诗词有更深的认识;他的文采飞扬,直指本心,让人看到文字不一样的美。而这些好的作品,都源于他的生活与经历。元好问一生诗、词、文及作品集甚多,其中贯穿他整个生命线的,当属他的诗。本文以元好问的文学活动为主线,以他的诗为落脚点,阐述他的文学活动及其诗歌生成的关系,以期窥探金末文人的生活状态及時代话语。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元好问南渡前及三乡时期的活动及诗歌进行梳理研究。

一、元格生前元好问的学习生涯与诗歌创作

这一时期指金章宗明昌元年至金卫绍王大安二年。此时期国泰民安,边疆少有动乱,对金朝人民的生活影响不大。此间元格尚在,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承担起家庭的所有负担及社会上的所有压力。而此时的元家颇为富有,这让元好问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富去学习和积累知识,为之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好问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出生,其生父为元德明,生母王氏;嗣父元格,嗣母张氏。其嗣父元格时任掖县地方官,这让元好问从小就能无忧无虑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嗣母也出身书香门第,元好问幼时便由嗣母张氏教导读诗。“余自四岁始读书”,“某不敏,自初学语,先夫人教诵公五言”。

元好问七岁入小学,其读书用功,童子功扎实。其《曲阜纪行》有:“我昔入小学,首读仲尼居。百读百不晓,但有唾成珠”句。同年,元好问便能作诗,并受到太原学士王汤臣赞赏,被称为神童。

至金章宗泰和二年,元好问随父元格至陵川,开始求学于郝天挺,时年元好问十四岁。这期间,元好问随元格迁徙多地,幼小的心中已经留下了很多山川都市的样貌,这开拓了他的眼界,也丰富了他的童年。

师学于郝天挺对于元好问有很大的影响,元好问的《郝先生墓铭》记载了很多郝天挺的治学理念,如“读书不为文艺,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令之子欲就举,诗非所急,得无徒费日力乎”。这些都体现了郝天挺读书学习不为功利的思想,这也是后来元好问后来屡试屡败的原因之所在。但恰恰是由于钻研于诗词,而非为了名利,元好问才有了深厚的功底,成为后来的金代文坛巨擘。

金章宗泰和四年,元好问在从学之余,也与仆童伙伴一起宴集交游,学者狄宝心在《元好问年谱新编》中提及其《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之二,撰写的应为当时事。狄宝心亦考,其年元好问宴集西溪。这也是元好问交游与宴集的一个良好开端,为以后的交游活动奠定了基础。

至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始有诗歌现世。而从金章宗泰和五年至金卫绍王大安二年间,元好问的诗作尚存七首。诗歌为数不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年轻时无忧无虑,本身创作并不多;二是年轻时诗歌并没留心保存,所以留存下来的较少。这七首诗分别是:

《西溪二仙庙留题》:描写青山无忧,黄莺直叫,二仙庙清幽雅静,梦破难寻。

《初发潞州》:该诗当是元好问学业完成,告别恩师后所作。诗中有对恩师的留恋之意。

《结杨柳怨》:诗人以折柳一事诉说离别,世间离别多,生死离别亦多,如果可以,谁都想不离别。

《长安少年行》:描写自己至长安赴试时的状态。“八月苍鹰一片雪,五花骄马四蹄风。日暮新丰原上猎,三更歌舞灞桥东”四句,表达出壮志满怀之意。

《隋故宫行》:通过看隋故宫,诗人感慨繁华易逝。

《出京》:至燕京府试失败出京后作。诗意有美梦难寻,京城难进之意。

《阳兴砦》:按诗末自注,知此诗乃诗人自忻州至太原为避骑兵夺马,不走石岭关大路,绕道阳兴砦一带时所作。虽为避兵,但诗前六句写了清新的田园景象,只后二句“年年避营马,几向此中行”及尾注写了避兵之事。

通过元好问那时的文学活动,人们可看出,其对诗歌的影响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学习阶段,主要积累知识、奠定基础而少有作诗。

二是无忧无虑的阶段。那时的元好问对风景只是纯粹的欣赏,并无太多因自身故事而生发出的感慨。因此,《西溪二仙庙留题》《隋故宫行》《阳兴砦》等诗大都纯粹写景,仅《隋故宫行》尾二句有世人皆叹的韶华易逝之感慨和《阳兴砦》尾二句有对避兵的无奈。

三是满怀大志与怀才不遇的阶段。刚刚从郝天挺门下毕业的元好问有着万千志向与抱负,所以信心满满去长安赴试,由此作了《长安少年行》一诗。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赴试落榜让元好问打击很大,甚至怀疑其中有弄虚作假之事,于是一首《出京》诗愤然而作。此二诗深度不够,与后来他屡试屡败后写的反思诗歌相比,反而更显青年时元好问作品的真实与清新。

四是对离别格外伤感的阶段。《初发潞州》与《结杨柳怨》都是离别题材的诗,这一阶段的元好问对离别多有不舍,更不想分别。这与其后来对离别的祝福与激励有本质的不同。

二、元格病丧及南渡前与三乡时期元好问的文学活动与其诗歌生成

这一时期指金卫绍王大安二年至金宣宗贞祐五年。这八年金朝天灾不断、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政府横征暴敛、货币一变再变,而这已是金朝衰灭的征兆。此时的元好问已经没有元格的庇护,开始用自己的力量肩负起照顾一大家人的重担,所以这一时期的元好问迷茫焦灼,急于为官而多次结夏课与赴试赶考,也因奔赴多地而交游甚广,为了避兵而多次举家迁移,也因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有了自己的诗学理论。

金卫绍王大安二年至金卫绍王崇庆二年这四年里,元好问并无文学作品传世。这一时期,元好问先是扶护父格灵柩还乡里,又于次年避兵阳曲,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在太原结夏课,并参加府试,但这期间都没有作品留世。

至金宣宗贞祐二年,元好问避兵阳曲,才有诗《避兵阳曲北山之羊谷题石龛》一首,诗中有惊惧不定之情、劫后余生之感。而后,他又于本年取道卫州至汴京结夏课,以备应试。

从金宣宗贞祐三年至金宣宗贞祐五年,目前有存的元好问诗歌共71首。其中结交类诗文2首;赠别类诗歌1首;游览、访旧类12首;行步、行迹类2首;感怀、思念类6首;宴集类1首;避兵、避难类2首(《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也为赠别诗);咏物诗2首;文论、诗论类30首(《论诗三十首》);其他类杂诗13首。(金宣宗贞祐五年兴定元年冬,元好问至北舞吊恩师郝天挺,曾赠诗于郝天祐,而此诗现已不存,故在此不表)。

(一)这一时期元好问的人际交往与诗歌生成

金宣宗贞祐四年,元好问与李长源、赵宜之交,作《并州少年行》及《愚轩为赵宜之赋》。其中,《并州少年行》为元好问与李汾游从时作。诗有壮志难酬之意,有想被赏识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之感,这与他后一年的想归隐山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赵宜之交往后,因赵宜之眼盲,所以元好问奇多用典,以调侃的语气寫了《愚轩为赵宜之赋》,以赞扬赵宜之的文采与心胸。

(二)这一时期元好问避兵与其诗歌的生成

据《中州集》卷七《王万钟传》载:“贞佑二年,忻州破,死者十余万人,时三月三日也。”故元好问举家避兵阳曲,于途中作了《避兵阳曲北山之羊谷题石龛》。由于忻州被屠城之惨象深深震惊了元好问(《中州集》卷五赵元诗《修城去》有:“倾城十万户,屠灭无移时。敌兵出境已逾月,风吹未干城下血”之句),所以那时年轻的元好问如惊弓之鸟寻求安全之地,也因草木皆兵,所以诗中有惊惧不定之情。

至金宣宗贞祐四年,元好问又因兵乱而南渡避兵,所以作了《石岭关书所见》一诗,描绘金兵守关备战与乡民南渡之情境。经此一乱,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经乱而尽”(《本集》卷三十七《南冠录引》记载“贞祐丙子,南渡河,家所有物,经乱而尽”),也从这时期,元好问开始了凄苦的生活。

金宣宗贞祐四年十月,元好问避兵女几山之三潭。金宣宗贞祐五年在此送别李长源,时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对当前的困厄并不绝望,因此对李长源也给予了很多的鼓励与期盼,并作《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以鼓励之。

(三)这一时期元好问游览、行迹、感怀及其诗歌的生成

这一时期,元好问为了赴试与避难多次迁徙,金宣宗贞祐三年,其在汴京梁园作《梁园春五首》,那时元好问家中未遭太多动乱,家境尚且殷实,所以在梁园所作五首诗也都皆写景,无太多烦恼事写入诗中。

自金宣宗贞祐四年以后,因兵乱,元好问家财尽失,不得不避兵河南,所以此后他的游览及行迹诗都多了一份国危家破的伤情之感。例如,他到晋阳故城因古城之残破景象而引发感慨,遂作《过晋阳古城书事》一诗。该诗前八句写晋阳故城之景,后面写宋太宗为毁此龙兴之地而破坏其美好的景象。诗中意象灰暗,“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哭”“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等句,表现了作者避兵河南时对国危家亡的伤感之情。他到箕山、鲁县、永宁南原、虞坂、虞乡麻成趣园、洛阳古城等地所作之诗都表现出自己的伤感之情,这也是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

金宣宗贞祐五年于元好问来说是很充实的一年,这一年他以诗文至汴京谒见了礼部尚书,当时的文坛盟主赵秉文,得到了赵秉文的赞赏与肯定;参加过两次宴集(永宁范使君园亭燕集和三乡光武庙燕集);参加了一次秋试,依旧落榜;至北舞吊念恩师郝天挺;作了诗论《论诗三十首》及《锦机引》。

金宣宗贞祐五年的落榜事对元好问打击很大,郁郁于怀,所以先后作了《胜概》《落魄》《郁郁》《古意二首》等诗,诗中都有怀才不遇、踌躇满志而不得实现,遂准备归隐之意。感怀诗还有一首《万化如大路》值得一提,此诗也有归隐意,但诗中以道教之语贯穿始终,诗在表现归隐之意外,也有怀念远方兄弟、感慨世事之乱的意思。

(四)这一时期元好问的文学活动及其诗论的形成

金宣宗贞祐五年,元好问谒见过赵秉文、参加过两次宴集,这期间通过对诸多文士的接触及自己多年的积累,元好问对诗歌有了自己的认识。而秋试不中让元好问对赴试一途灰心丧气,遂不再致力于备试应试,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诗论研究上,遂于金宣宗贞祐五年兴定元年冬作《论诗三十首》及《锦机引》。这两部作品为后来元好问的诗歌模式做了铺垫,也为后人对诗歌的评论及鉴赏作了指导。

三、结语

总的来说,元好问二十一岁前无忧无虑,这让他的作品多以写物写景为主,无太多生活的感慨;金卫绍王大安二年至金宣宗贞祐三年,元好问开始肩负起一个家庭,此间天灾人祸、社会动乱,元好问不得已避兵阳曲,在看过忻州被蒙古屠城后,心有余悸,其作品蕴藏惊惧不安之情。但这时的元家还算殷实,所以诗人并无太多忧虑之感,体现在作品《梁园春五首》只是写景而很少涉及其他;金宣宗贞祐四年是元好问生活的转折点,由于动乱,家财尽散,面临窘迫的生活,元好问更多开始关心现实,着急备试、赴试,以期有个安稳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国危家破的伤感之情,如《过晋阳故城书事》《永宁南原秋望》等,但这时的元好问依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抱负可以得以实现,作品《并州少年行》《女几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都有体现;金宣宗贞祐四年的赴试失败及金宣宗贞祐五年的秋试落榜,让元好问对赴试一途失去希望,开始有归隐之意,《胜概》《落魄》《郁郁》等都体现出他的归隐之意。所以,此后元好问不再积极备试,而是开始沉淀自己,专心于诗论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名震后世的《论诗三十首》及《锦机引》两部经典诗论。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元好问文学活动研究“元好问文学活动及其作品生成”(项目编号:NMDSS16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元好问诗歌
诗歌不除外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元好问出联收徒
诗歌论
论元好问碑铭文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