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2018-03-28 04:49刘小流
商情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学科发展邓小平

刘小流

【摘要】从邓小平对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的修正开始,论述了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两大贡献,由此提出对邓小平的身份公开权威介绍缺少经济学家這一头衔使邓小平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晦暗不明。换言之,我们应该对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经济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道路上的一道启人奋进的思想光芒。

【关键词】邓小平 经济学 经济思想 学科发展

对邓小平的身份公开权威严谨的介绍,主要强调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实际上在我看来,邓小平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思想家,而且对经济学的贡献绝不可低估。换言之,我国公开权威严谨的介绍忽略了他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也使他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所带来的贡献晦暗不明,在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对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经济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道路上的一道启人奋进的思想光芒。那么,邓小平对经济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对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的修正

要了解邓小平对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修正的贡献,需要从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主说起。我们现在知道,抛开意识形态来说,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四种:计划调节手段,市场调节手段、传统调节手段和混合调节手段。在现代经济学视野里,前两种手段的始作俑者分别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马克思,他们俩人也因此常被看作是两种现代经济学思想的开山鼻主,然而他们俩人的经济思想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可以说是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都需要一定的修正。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对市场调节手段进行系统论述的经济学者。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们的自私自利本性,是利己之心充分发挥了人们的积极性,才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任何试图压制和改变这种自私自利本性的做法都是无益和愚蠢的。至于社会为什么会存在公益和人们又为什么会利他?斯密认为原因是人们的交换行为,平等的交换使个人的私欲与利他和公益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斯密赞赏私有制,反对人为干预经济,提倡市场自由,宣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威力,认为社会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不仅可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由此带来社会繁荣,甚至政治上的民主和社会的公正。斯密的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深远,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纳了其思想,也因此大都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然而,亚当·斯密自认为完美无缺的理论阐述,却经不起现实的冲击。他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政治上的民主和社会的公正。然而自由竞争只是它们达成的一个条件而已,除此之外更需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条件。因为人类除了平等交换本性之外,还有一种不劳而获,一劳永逸的本性,这种本性易致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崩坏,从而使市场走向垄断,垄断消除竞争,进而形成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威胁。要消除这些威胁,就需要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不干预,而生产资料的完全私有制又限制了政府的干预。现实世界自由竞争也确实导致了垄断,而垄断导致竞争的不完全和不公平,加速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进而形成对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威胁。而亚当?斯密当初所确信的自由市场经济完全竞争和平等交换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幻觉。从1825年开始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铁证。因此斯密的市场经济思想的致命弊端:一是社会不平等,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二是供需不平衡,市场失灵,表现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

对建立在斯密经济思想基础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性批判来自马克思,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用计划手段来调节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思想。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缺陷批判的产物,作为社会形态,它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站。其次,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公有制,资本主义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和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通过剥夺剥削者的方式,将社会基础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而奠定社会平等的基础。其三,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过程只有“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解掉。”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的特征是:按需(计划)生产,(通过各级行政来落实)按劳分配,以此来保证经济平衡发展。这就可避免市场自发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马克思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发展形成计划经济思想,经由前苏联的列宁、斯大林等的发展逐渐完善,并在现实中初步显示了其相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优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纷纷效仿。如中国,东欧、古巴等也曾先后显示出一些优势。

当然,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建立在这样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假定理性的计划主体能制定合理计划,然而现实中的个体却只能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把计划做得完美无缺;二是假定理性的计划实施者在道德上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道德超人”,由此导致其运行后果并不乐观。而这两个假定也导致计划经济最致命的弊端:一是生产积极性的低下,二是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由此,计划经济手段并不能延续初期的增长速度。此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试图消除这两个弊端,但无不显得力不从心。

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经济思想正好完全相反。亚当·斯密强调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马克思强调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一个主张对市场要放任自流,一个主张要干预市场,一个认为要利用“看不见的手”,一个认为要国家干预。一个认为自由竞争可以导致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政治上的民主和社会的公正。一个认为社会的公正和政治的民主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有效治理。总之,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都走向了极端。如果说亚当?斯密往西走过头了,那么马克思肯定是往东走过头了。如下图一所示:

按一般逻辑来说,某一事物可以非此彼,但绝对不可能既此又彼。换言之,可能是斯密经济思想完全科学,也可能是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完全科学,或者两个人的经济思想都存在缺陷。前兩种情况与历史事实不符,那就只能是斯密和马克思的经济思想都存在缺陷,都需要作适当的修正。

虽然率先对亚当·斯密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批评的首先是马克思,但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理论采取无视甚至敌视态度。真正为西方国家所采纳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对斯密思想的修正。凯恩斯在目睹并深刻体悟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深重影响之后,认为国家干预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反映其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这一著作的核心内容反对市场放任自流,提倡政府对经济干预,实际就是对斯密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修正。该著作发表在资本主义国家深陷20世纪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的1936年,苦无救治良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当作救命稻草来拯救本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持续保持影响。因此,凯恩斯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由此可见,凯恩斯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至此为止,西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进行修正的有了凯恩斯,然而对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进行修正的人却迟迟未出现。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付诸实践的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但他们本人或者对经济学认识不多,或者宥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狭隘理解,或者对计划经济所出现的不足认识不多,总之,并没有能对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做出重大修正调适,尽管当时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计划调节手段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

邓小平承担起了这个修正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复出政坛,着力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快速提升中国的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课题。通过十多年不断地摸索、改革试错实践,“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这一课题有了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1992年邓小平把多年来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在南巡谈话中发表出来。南巡谈话核心内容实际上是邓小平对以往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思想的修正谈话,主要涉及这样三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经济调节手段,把调节发展经济的手段和社会意识形态脱钩:二是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也各有其不足,不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同的地方是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

在邓小平南巡谈话思想为基础,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开始了在实践层面对以往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思想的系统修正。这是马克思之后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大修正。此后的中国,正是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由此引发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钜变革。如果说凯恩斯是因为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做了修正而成就其伟大经济学家这个称号的话,那么,邓小平对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的修正,也足以奠定邓小平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其实邓小平对经济学的贡献远不止这一方面。他另一方面的贡献就是对分配制度的论述。

2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论述

经济学虽然是如何分配稀缺资源,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学科,也是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科。如果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两极分化,带来社会的稳定问题,无疑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可以自发地实现,然而现实的结果却造成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平等和供求的不平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并展望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最后成了平均分配或者按社会地位和资历分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生产效率的低下。由此可见,分配制度实际上是经济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然而以往的经济学家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都在这个环节却缺乏足够的研究。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承认:“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并不能答好这类伦理的和规范性的问题:我们的市场收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应该有多少份额转移给贫困家庭。这是一个只能由投票箱去回答的政治问题。”哈佛教授曼昆(Gregory Mankiw)说自己非常支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但眼下“我们还不知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华尔街的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也对经济学无法解释贫富差距问题表示了遗憾,承认“我们善于创造一系列单位来衡量贫富差距的程度,但却没有一套理论或是分析方法,来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现实原因分析出发,认为首先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把这一条件论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以往的经济学忽视这一点,实在是经济学科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论述,早在1986年回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时就指出“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虽然邓小平最初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的,但丝毫不影响这一思想对于经济学的意义。针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继续论述道:是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共同富裕。

其实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共同富裕的思想,不仅是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也是很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的,为何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为的是要打破当时中国的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现实是社会财富增加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就是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富起来。于是有人怀疑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意味着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为,共同富裕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应该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为什么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目標是发展,而不是共同富裕呢?就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不可能共同富裕,而三十多年后因为中国发展了,所以共同富裕成为了中国改革转型的目标。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体现于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这要依赖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而它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企业家就目前中国而言就是那些已经首先富起来的人。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现代企业,就没有中产阶级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橄榄形社会状态也就不可能存在。此外,共同富裕不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它需要政府的推动。实际上,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不仅符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也是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富裕的必由途径,而且也是未来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方式。

可以说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计划经济思想,也充实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经济学不仅研究稀缺资源分配,还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这样才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分配思想的实际效果来说,虽然现在的中国贫富差距已然不小,存在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间,但至少没有出现西方社会那种成片大面积的贫民窟,这也足以说明邓小平的分配思想的科学性。

3邓小平经济思想在经济学中应有的地位

邓小平虽然没有写过什么经济学论文,但论文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是否有清晰有逻辑的经济思想。有些人虽然写了很多经济学论文,但是即使是业内的人,也几乎说不出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思想,而有些人虽然不懂数学,没有写过多少学术论文,但无人否认他是经济大家。经济学关键是思想,就像几何学中的定理,发现那些定理远比证明那些定理更重要。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不多,但并不意味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不可以很高。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经济思想也并不多,如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 Coase),他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但其有影响的经济思想也就是两个,一是社会成本理论,一是交易费用理论。我们认为,衡量一个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不能以其经济思想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其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决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以来的计划经济思想作了重大修正,不仅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而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来,而且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举世瞩目,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分配思想对扩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凯恩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修正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而成就了其经济学中的地位的话,邓小平无疑也可以算做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

当前,对邓小平的身份公开权威严谨的介绍无疑忽略了他对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也使他指明的未来经济学学科发展方向的贡献晦暗不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研究和挖掘。换言之,在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对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经济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道路上的一道启人奋进的思想光芒。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学科发展邓小平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