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综述

2018-03-28 04:49张仕琼
商情 2018年6期

张仕琼

【摘要】本文通过对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现状的梳理,找到目前研究中的缺失方面,以此进行研究。这有利于为高校对这支特殊队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并以此丰富国家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进而促进高校的和谐美展和学生健康成才。

【关键词】曾留守大学生 留守经历 网络行为

目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尤其是90年代至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未满16周岁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时间超过半年的)而被留在家中的儿童。2016年11月民政部通过精准摸排发现,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1.曾留守大学生研究现状

曾留守大学生是指在青少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部分研究也称之为“留守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曾为留守儿童的大学生”等。

对于曾留守大学生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有181条检索记录:检索关键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125条记录:检索关键词“留守大学生”,有71条记录:检索关键词“曾留守大学生”只出现了11篇条记录。目前的主流是研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对于90年代初这批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己经进人大学,且仍在大学学习,但是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国内对于曾留守大学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学方面:研究曾留守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和谐状况、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曾留守大学生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发展较普通大学生更为不良:社会学方面:研究曾留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我妨碍、价值观、择业效能等方面,多数研究认为曾留守大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现部弱于普通大学生,也有少数的研究者发观,曾留守大学生虽然在心理方面发展没有普通大学生良好,但是在社会适应、价值观等方面,大部分曾留守大学生的表现优于普通大学生;人口统计学方面:部分研究者用人口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且这方面研究也相对较少:目前还极少有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关注到大学生,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

2.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现状

对于网络行为的研究在我国1999年就有了,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中国知网上查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共有3290条记录:由此可见,经过16年的研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影响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如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网络行为心理、网络行为方式、网络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网络行为失范、网络行为问题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美现,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大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目的是用于娱乐(何向阳,2010),其余学生用于学习或者玩游戏。当然其中也不乏出现了网络依赖、网络沉迷、制造网络病毒等负面影响。黎慈(2013)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网络道德观念、对网络行为规制的认识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形,极容易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陈勇军,高润,周凯,彭奇奇(2014)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网络形式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对网络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比较差,沉迷于网络交流与娱乐,网络购物具有盲目性和冲动型。可是这些研究通常都是采用单一的调查形式展开,其研究结果也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的层现,没有提出可以操作或者可执行的方法。国外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研究相对较多,因国外科学相对比较发达,因此国外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比我国多,他们使用网络时出现的问题没有我国的学生多。国外学生使用网络主要用于学习和交流,因此他们出现网络成瘾、网络沉迷等问题相对较少。他们在大学生网络学习、网络人格培养、网络使用目的等方面的研究是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由于留守儿童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因此国外还没有人关注到曾留守大学生这个话题,对于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成因的研究还相对较薄弱。国外研究表明,国外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是用于沟通、消遣和发泄:此外他们也将其用于教学活动(Jones,2002);国外68%的学生和69%的老师觉得,通过使用网络能扩大他们的视野(Barrows,2001);也有研究者Fallows(2004) and Kaur(2006)发现,他们使用网络时,有69%的时间部是在娱乐,这与我国的研究结果吻合;研究者Lauience and Miller(2000)说大学使用网络是为了方便快速的交流;此外网络还被用于共享文章、课程和资源等。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能寻找到想要的资源(Aydin,2007;DEsposito & GardneL19991,Fallows(2004))指出网络可以被用于学习的目的,同样还可以用于规划或传递信息、在旅行时买票、通过发送邮件或聊天进行交流,此外还可以用于娱乐的目的,如游戏、听音乐和看视频等。这与国内研究结论相符台。Nachmias,Mioduser,and Shemla(2000)认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有性别差异,如男性会更长时间、更多、更高效地使用网络。

曾留守大學生因为其特殊的留守经历,在面对网络时,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是否会略有不同,或者说在遭遇网络时,他们所受到的影响是否会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严重,他们的留守经历是否会影响到其网络行为?对于曾留守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现状目前只有极少人的人关注到。曾留守大学生因为其留守经历,在其身上有留守儿童所特有的一切特征(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那么他们经历大学学习和生活时,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有多大的区别,在面临网络时,他们的反应又如何?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目前国内关于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成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弥补和完善。此外,国内极少有研究者从传播学角度关注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别说曾留守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这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3.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现状

首属群体理论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提出,他认为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的群体,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它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证明,留守儿童因为早期其父母职能缺位,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那么这样一批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这些影响是否会迁移到大学生活中;此外在面临网络时,他们是否会将之前的问题迁移到网上,网上的虚拟群体是否能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他们是否会到网上寻找父母职能缺位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遗憾,进而影响到其网络行为;在网络出现后,首属群体理论是否会有所该改变,曾留守大学生表现出的这些行为是否能印证首属群体这个理论对人的影响。此外,由于国内目前只有极少的人关注到首属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及曾留守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丰富首届群体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后备军,他们的网络行为己经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可是他们之中的一批特殊群体——曾留守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注到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行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