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018-03-28 10:24刘宝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宝

【摘 要】赫哲族史诗伊玛堪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但由于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并且能说赫哲语的人越来越少,伊玛堪正走上消亡的险境。研究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赫哲族;伊玛堪;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审议批准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填补了省内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对扩大黑龙江省文化的国际影响和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形式,在赫哲族语言、历史、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传承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是赫哲族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和活态史诗,具有重要的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正确对待在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将有助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与科学进行。

一、赫哲族“伊玛堪”的界定

“伊玛堪”是赫哲人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长篇民间说唱文学,被誉为赫哲人的“英雄史诗”。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语言合辙押韵,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有许多民间歌曲。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二、赫哲族“伊玛堪”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一)伊玛堪传承人濒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赫哲族年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走出本民族长期以来的聚居地,融入多元一体的社会中,这样一来,伊玛堪在传承过程中后继无人,同时由于伊玛堪传承人年龄增长,疾病缠身等因素,使得伊玛堪歌手越来越少。通过上世纪50 年代调查,有10 多位歌手会唱,到80 年代只有5位。目前只有几位80 多岁的老人凭借自己的记忆,能够唱出其中的几个片断。

(二)欣赏和喜爱伊玛堪的群体越来越少

赫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她的历史、习惯、艺术等所有的精神物质文化都靠言传身教,长篇说唱“伊玛堪”便是她的知识体系,是她的精神意识的活书。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信仰和追求,是民族精神特征的综合与升华,因而在很久以前会引起当时人们关注。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文化遗产受到冷落,现在的赫哲族青年都不太愿意去听“老土”的伊玛堪,而宁愿把时间花在上网、看电视、交朋友上,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欣赏伊瑪堪艺术,致使伊玛堪的听众越来越少。

(三)伊玛堪的原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在19 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族人生活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生存方式以渔业为主,猎业与采集为辅的生产经济文化类型,但19 世纪50年代后,商品观念和意识在赫哲族人头脑中增长起来,渔猎资源逐渐枯竭。清末民初,大量汉民涌入赫哲族活动领域,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北大荒的开发,传统单一的渔猎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说唱伊玛堪以赫哲族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背景,当赫哲族的生产方式改变,说唱伊玛堪的环境遭到破坏。

三、赫哲族“伊玛堪”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建立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活性载体,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保护好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政府部门应该对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民间技能等)、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居住状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如确定了几个项目的传承人及传承人人数、年龄段、传承的技艺等)进行调查形成档案,对其采用科学的动态管理,及时解决传承人遇到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二)实施抢救性保护策略

伊玛堪这种口头说唱文学很难对其开发利用,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将老艺术家们的说唱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音频、视频的文件进行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赫哲族的一些民俗、濒临危险境地的口头语言、民俗、音乐和表演进行抢救性保护。

(三)原生态式的保护

“原生态”一词近年来在包括民间歌曲在内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中多次出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民俗村等。生态博物馆,即是将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居民的传统风俗的演示等原状地、自然地保护和保存在所属的社区和环境中。生态博物馆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维持了该民族艺术赖以产生、传播和传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为民族艺术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部的外在发展环境,维护了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面貌,尽量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韩成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1第4期.

猜你喜欢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研究
赫哲族